人們一般以為到了山海關老龍頭,就已經到了長城東去的盡頭。其實不然,出了山海關15千米後,還有一段更為雄壯的綏中縣九門口長城,應該說,只有到了這裡,才算真正到了長城最終的盡頭。九門口長城位於綏中縣西南部,長約44千米,保存程度完好。九門口長城可以分為兩段,一段位於李家、永安、加碑巖三個鄉的西南界,全長31千米,建於明洪武十四年(1381) 屬明代萬裡長城的主幹線薊遼長城。另一段是明代萬裡長城的支線遼東長城,從錐子山向東南到金牛洞,全長13千米。
我們印象中的長城,幾乎都是依山而築,有道是: 國為憑山勢之險可以屯兵、禦敵、 防侵。其主要特點是逢山而過,遇水而斷。而九門口長城,卻正好與之相反,是遇水而過,遇山而迷,橫跨兩山之間,九江河水從九個水門潺潺流過,每到雨季,九江河水暴漲,澎湃的河水像九條狂龍衝瀉而下。長城並不只是一道簡單的單獨城牆,而是由城牆、敵樓、關城、墩堡、營城、衛所、鎮城烽火臺等多種防禦工事所組成的一個完整的防禦工程體系。
這裡見證了一段備受爭議的歷史,這裡是一個偉大的朝代崛起的關隘。最早發生在這裡的戰爭就是著名的大戰,即吳三桂引清兵人關的戰爭發生在九門口一片石這個地方。1644年, 吳三桂任遼東總兵,李自成將北京攻下之後,吳三桂見李自成的勢力比較大,帶領自己手下前去投靠,走到半路的時候聽說李自成手下大將劉宗敏將吳三桂小妾陳圓圓強佔為妾,立刻調轉馬頭,駐守在離這裡15千米的山海關。李自成遠在北京不知情況以為吳三桂不想投靠,在京兵分兩路,一路押著吳三桂的父親由北京到山海關的石河西側,另一~路派手下大將唐通從北京出發,想由九門口出人到山海關的後面形成合圍的勢力將吳三桂一舉消滅, 可是沒想到吳三桂提早接到密報到連山(今葫蘆島的連山區) 投靠多爾衰,多爾農立刻派騎兵來援助,恰巧在一片石這個地方與農民軍相遇。因為農民軍長途跋涉,最後農民軍失敗。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一一片石大戰。 在吳三桂引清兵人關,多爾袞的騎兵由九門口人關之後,建立起中國歷史上最後的一一個封建王朝大清朝。
抵禦戰爭是長城最初修建的目的,而這也確實在大大小小的戰爭中顯現了它的作用和價值。1922年以後,直系軍閥與奉系軍閥混戰時,也在這裡多次展開過激烈的大戰,第一次直奉戰爭因奉軍失敗而結束。而到了1924年又是為了爭奪山海關兩軍交火,但因直系正在山海關佔有利地形奉軍始終攻竟不了直軍的防線。1924年9月18日奉軍派第旅像長孫昌旭在九門口外五華裡的地方集結大批糧草和重兵器,經過40個晝夜的拼殺,直軍第十混成旅,旅長馮玉榮被迫自殺,奉軍攻克九門口。奉軍將領郭松齡由九門口入關佔領石門寨陣地,將直軍主力包圍在山海關和秦皇島之間,最後以奉軍的勝利宣告第二次直奉戰爭的結束。解放戰爭時期,解放軍與國民黨也在九門口交火,激戰七天七夜,最後山海關和秦皇島被解放軍佔領,國民黨的餘部由海上跑到臺灣。
2002年,九門口長城作為中國萬裡長城的一部分, 被確定為世界文化遺產重點保護單位。這是對九門口長城在歷史文化價值及世界文化地位上,做出的最具權威性的肯定。儘管它早已淡出了戰爭的角色,但歷經千百年的風雨滄桑,它依然雄姿高昂,是華夏五千年古老歷史的見證,是中華民族不屈精神的象徵,永遠矗立在我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