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賀蘭山這個名字,還是來自嶽飛詞作《滿江紅》中的名句「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在品讀中能想像出一種戰馬嘶鳴、長車狂奔的場景。當我們採訪組行走的腳步真的踏入賀蘭山,來到寧夏境內保存最完好的北岔口長城,感受卻是如此的不同。
通往北岔口長城的戈壁道路
茫茫的戈壁灘上,一條道路筆直伸向遠方,只有我們這一輛採訪車在行駛,賀蘭山的身影在前方若隱若現。就在離山越來越近,似乎要進入大山深處時,車輛往左一拐,一段雄偉的夯土長城突兀出現,屹立在天地之間,這就是青銅峽市的北岔口長城。青銅峽市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員黃金成介紹說,北岔口長城長8公裡,地面遺存高達12米,也就是相當於四層樓高,其中牆體10米高,垛牆2米高,寬度在5至6米。
北岔口長城起始處,缺口是被賀蘭山山洪衝毀
長城與記者身高對比
北岔口長城位於寧夏青銅峽市與內蒙古阿拉善盟的交界處,賀蘭山南麓的營子山。修建於明嘉靖年間,距今已有將近五百年的歷史。基本保存著歷史的原貌,蜿蜒起伏,氣勢磅礴,雄偉壯觀,一段夯土長城,穿越幾個世紀,在茫茫戈壁當中為何還能保存得如此完好?黃金成為我們揭開了其中的奧秘。
北岔口長城是分段夯築、分層夯築,大約五米一段,10到15釐米一層,就地取材,牆體當中還有不少小石子,一層層被夯進了牆體,石子就能增強拉伸力的作用,烽火臺的牆體還增加了檸條、蒺蒺等,以增加牆體的堅固程度。
北岔口長城垛牆仍然保存完整
獨特的設計理念還體現在躲風避雨,北岔口長城不遠處就是賀蘭山,高大的山脈擋住了寒風,使得長城受到的風蝕較小。在長城底部,還留有寬80釐米、高1米、石板築成的涵洞。主要是在夏季降雨時,讓流水通過,防止衝毀長城。
過水涵洞
行走在北岔口長城上,垛牆上刻滿了字跡。有的地方交錯重疊,後寫的字跡壓住了前面的字,其中的一行字是:浙江舟山青年到此一遊。落款時間是1966.11.6,字跡仍然十分清晰。
在長城上亂塗亂寫當然不值得提倡,但這行字給人留下無盡的遐想。1966年,這名青年如何從千裡之外的舟山來到了青銅峽?見慣了大海的波瀾壯闊,見到大漠的雄渾蒼涼時,是什麼樣的感受?假設這名青年當時是20歲,現在也已經年過古稀,再回想這一段經歷,又是怎樣的感慨?
浙江舟山青年刻字
其實,時間再往前推到上世紀三十年代,青銅峽的長城就進入了世人的眼帘。當時的中國交通部與德國漢莎航空公司合作開發中國航線,漢莎飛行員卡斯特駕機飛越寧夏,拍下了一張長城照片,題目叫做寧夏西部的長城。
寧夏西部的長城 德國飛行員卡斯特攝
原青銅峽文物管理所所長、現在在寧夏博物館工作的李鵬是一名攝影愛好者,他堅定認為,照片中的長城就在青銅峽。這段長城在哪?現在又會是什麼模樣?李鵬產生了復拍這張照片的念頭,但是除了照片說明中「寧夏西部」這個信息外,再沒有更多的信息。照片上的長城所處地勢平坦,沒有大的山脈,李鵬將目標鎖定在了北岔口以南至中衛市將近200公裡的範圍內。
北岔口長城烽火臺位於長城內
烽火臺
照片上最明顯的特徵就是有一座烽火臺,南側有兩個凸起的小山丘。青銅峽境內的長城全長68公裡,有敵臺20座、烽火臺34座。經過將近一個月的艱苦尋找,李鵬最終確定了烽火臺的位置,北緯37度56分21秒,東經105度48分02秒,位於青銅峽市西北部50公裡。
李鵬最終完成了對這段長城的復拍,他說,通過照片對比可以看出,八十年多前的長城牆體非常完整,八十年多後也比較完整的,說明這段長城保存的較好,非常令人欣慰。希望下一個八十年,再下一個八十年,長城都能完完整整的能夠保存下去。
北岔口長城終點
與北岔口長城連接的長城,通向中衛,因處在山巔,已被風化殆盡
見多了磚壘、石砌長城,夯土長城更凸顯出一種壯美和滄桑。賀蘭山的山花開了又謝,戈壁灘上的小草青了又黃,靜默矗立的北岔口長城,在時光流轉中守護過邊關的安寧,見證了民族間的交流。在這裡行走,能讓人不由得從喧囂中沉下心思,生發出懷古的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