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門口:硝煙繚繞一片石
九門口長城位於緩中縣李家鄉,東距綏中縣城62.5公裡,南距山海關15公裡。九門口長城是綏中境內長城的一個重要關口, 本身也是長城的一段。
九門口長城所以名聞遐邇,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它的建築極具特色,二是這裡曾發生過一次影響中國歷史的戰事-「一片石大戰」。
九門口長城始建於北齊(479-502),現存建築為明洪武十四年(1381)擴建。建築時在百餘米的九江河上,縱行鋪砌7000平方米的過水條石,邊緣與橋墩周圍均用鐵水澆注成銀錠扣。這就是史志所謂「一片石」。在一片石之上,築有九座洩水的城門,關口因此而得名。城門之上架起了一條長達97.4米的橫跨九江河的水上城橋,兩端築有橋頭堡似的圍城。九座水門各寬5米,從地面至券旌石高7米,連垛口高達10米。「城在水上走,水在城下流」,這是九門口水上長城的最大特色。
兩座圍城增築於天啟六年(1626),各有七個券洞,裡磚外石,高大雄偉,是長城中少見的結構。整個關城由萬裡長城牆體和內城及關前九江河上護城洩水城門構成。內城周長1公裡,牆高約8米。牆身為磚石結構,頂寬5米,底寬6米。牆高8米,外側有垛口,裡邊有女牆。
當年九門口一帶軍事防禦設施密集,兩敵樓之間相距僅七八十米,在2公裡範圍內,有敵樓12座、哨樓4座、戰臺1座、烽火臺1座、城堡1座。這樣的布局,使九門口關城異常堅固,再加上所處地理位置的重要,因此素有「京東首關」之稱,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明末驚心動魄的「一片石大戰」就發生在這裡。
「一片石之戰」是李自成大順國的「滑鐵盧」:當時的寧遠守城將軍吳三桂擊敗了已經奪得天下的李自成。「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漢族朝野自相爭鬥,扔下一個不設防的北京城,使多爾衰的八旗鐵蹄得以踏過「一片石」,長驅直入北京城!
星移鬥轉,當年「一片石大戰」的硝煙早已散盡,九門口水上長城也不再具有軍高上的功能,突顯出來的是獨特的建築藝術,於是它在2002年被聯合國認定為世界文化遺產,是東北地區的第一處。
興城
寧遠古城池 「第二北戴河」
興城,像一顆閃閃發光的明珠,鑲嵌在渤海之濱的「遼西走廊」上,它依山傍海,風光秀麗,氣候宜人,人稱「第二北戴河」。據史料記載,興城在夏、商、周屬孤竹國地,戰國為燕地,秦屬遼西郡,漢歸徒河縣,晉容氏置集寧縣,隋、唐傳為遼西郡柳城縣,遼代歸嚴州,金代為興城縣,元代屬瑞州。民國十六年《興城縣誌》載:「出山商關,越綏中有大邑,曰寧遠,在明為衛,在清為州,隋唐之柳城、瑞州,金之興城也。」
民謠曰「興城五件寶,城,泉、山、海、島」,這五寶確是興城的驕傲。
寧遠古城:兵家必爭
在全國僅存的有完整城牆的陝西西安、山西平遙,湖北江陵、福建崇武和遼寧興城六座古城中,唯興城集古城、溫泉、秀山、海濱、菊島於一體。興城始建於明宣德三年(1428),竣工於宣德五年,朝廷賜名「寧遠」。明初,這裡屬遼東都司廣寧衛前屯、中屯二衛地,本無城郭。宣德三年,總兵巫凱、都御史包懷德督造了這座城池,建衛治名寧遠。當時的寧遠城「周圍五裡九十六步,高丈。門四:東曰春和;南曰延輝;西曰永寧;北曰威遠,鐘鼓樓在中街」。
第二年又「增築外城,周圍九裡一百二十四步。高如內城。門四:東曰遠安;南曰永清;西曰迎恩;北曰大定」。四門設樓,四角設臺,城郭之間為護城河,河深1.5丈。這座古城歷經了550年的風雨侵蝕和戰火洗禮,外城早已蕩然無存,現存之興城古城為原寧遠之內城,是我國唯一保存比較完整的明城。城呈正方形,牆高10米,頂寬5米,用青磚巨石砌成。四面均設城門,門外有半圓甕城。城內十字大街相交於古城中心,建鼓樓一座。登樓遠眺,古城風光盡收眼底。
興城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明末天后六年(1626),努爾哈赤率13萬八旗兵馬殺至寧遠城下。當時守城明軍不足2萬,但守將袁崇煥臨危不懼,重創了徵戰中還不曾有過失敗紀錄的努爾哈赤八旗軍,連一代天驕努爾哈赤本人亦身中明將袁崇煥的紅夷大炮炮彈,不久即傷發斃命於退卻盛京的途中。皇太極繼之而來,仍舊不克,於是,使離間計,借崇禎皇帝之手除掉了袁崇煥,一代名將袁崇煥儘管擊退了後金軍隊的進攻,取得「寧遠大捷」,最終仍然死於剛愎自用的崇被皇帝之手。崇禎十二年(1639),寧遠城被清兵攻陷,守將金國鳳父子浴血奮戰於城北窟窿山前,終因寡不敵眾,壯烈殉國。
興城內南大街中段祖氏石坊也是值得一看的文物。祖氏石坊有兩座,一南一北相隔85米,都是明朝末代皇帝朱由檢為鎮守遼西重鎮的大將祖氏兄弟所立。南面為建於明崇禎四年(1631)的前鋒總兵祖大壽旌功牌坊,北面為建於明崇禎十一年的援剿總兵祖大樂旌功牌坊。
兩座石坊均有雙龍、海獸、花卉等浮雕圖案。祖氏兄弟後來都在松山大戰中投降了清軍,其為人與袁崇煥是不可同日而語的。然而興城中在很長時間沒有紀念袁宗煥的建築,好在袁崇煥被殺於北京菜市口後,當年他手下的一個餘姓謀士冒著生命危險從菜市口刑場盜得袁大將軍首級,下葬並守墓,據記載,歷時370餘年,今已世代相傳至第十七代守墓人。近年興城新添了袁崇煥塑像,也算一個遲來的追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