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章然 通訊員 鄒明燕
小時新聞的雲賞景系列,帶你去看過植物園的梅花,欣賞過太子灣公園鬱金香的花苞,看過孤山的山櫻,坐在家中看遍杭城。
今天,帶你去看看杭州動物園的小浣熊。
別誤會,不是童年回憶裡的「小浣熊乾脆麵」上的那位,乾脆麵上的更像小熊貓一些,毛色偏橘紅。
真正的小浣熊,一身灰亮亮的毛皮。
小熊貓跟小浣熊長得很像,但仔細看也有分別:小浣熊既有黑眼圈又有環紋尾巴,小熊貓沒有黑眼圈,有12條紅暗相間的環紋尾巴,紅褐色的毛更鮮豔。
疫情期間,勤洗手是大家保護自身的有效方法之一。
在動物界的小浣熊,也是個愛整潔的乖寶寶。
「浣」熊之所以名字裡有個「浣」字,就是因為它們有個習慣,在吃東西之前,喜歡把食物先放到水裡洗一洗,很有生活的儀式感。
清洗方式,也是獨具一格令人發笑。
網上曾流傳的浣熊吃棉花糖的經典段子,洗著洗著糖沒了,逗笑了一眾網友。
杭州動物園的小浣熊也一樣,洗東西時總是顯得蠢萌蠢萌的。
一般會尋找乾淨的水源,如果沒有乾淨的水源,浣熊就會把食物在積水的小坑裡搓一下,這不一定能起到清洗的作用。
甚至在沒水的時候它也會把食物放在手裡幹搓幾下。
事實上,浣熊並不是在清洗食物,這一系列神操作的原因,在於它們的爪子。
浣熊的爪子五指分明,觸覺細胞非常豐富,有些像人的手掌。「這些觸覺細胞主要是慢速適應感受器,可以感知物體的溫度、形狀、重量、材質,浣熊可以靠爪子的觸覺來輔助判定食物的種類,能否食用等。」動物園工作人員解釋到。
浣熊吃東西前愛先在水裡「洗一洗」。事實上,水起到的作用也不是清洗食物,而是為了先泡泡爪子,幫助軟化爪子表面的角質,提高慢速適應感受器的靈敏度,更好的感知食物狀態。
說白了,就是把食物上上下下全方位「摸」一遍。
「動物園的幾隻小浣熊特別不挑食,比較喜歡吃肉、蛋也會吃。」杭州動物園工作人員說,浣熊是食肉目浣熊科浣熊屬的一種動物,雖然是食肉目下屬的動物,但浣熊卻是雜食動物,而且是個徹底的「投機分子」,基本上有啥吃啥。
在秋天果實成熟食物充足的時候,它們會大吃特吃,把自己吃成春天的兩倍重,靠脂肪來度過冬天。
這些天,小浣熊一直在「家」中宅著,又圓滾了一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