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和瑪格麗特:布爾加科夫的寂寞與狂歡

2020-12-06 狒狒悅讀

餘華在序言中寫到:「在卡夫卡之後,布爾加科夫成為二十世紀又一位現實的敵人,不同的是卡夫卡對現實的仇恨來源於自己的內心,而布爾加科夫則有切膚之痛,並且傷痕累累。因此,當他開始發出一生中最後的聲音時,《大師和瑪格麗特》就成為了道路,把他帶到了現實面前,讓他的遺囑得到了發言的機會。」作為俄羅斯白銀時代的代表作家,魔幻現實主義鼻祖,布爾加科夫的一生都在與現實抗爭,遭遇了不公正的對待,為何會有如此艱難的命運?《大師和瑪格麗特》又承載了他怎樣的情感呢?一切都要從當時的時代背景說起。

布爾加科夫——一位寂寞的抗爭者

布爾加科夫1891年出生在基輔,生活在一個民主的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是基輔神學院的副教授,母親是一名中學教師。布爾加科夫從小就喜歡文學,深受果戈裡、歌德等的影響,敘事詩《乞乞科夫的冒險》、中篇小說《魔障》《自衛軍》《狗心》等作品,使布爾加科夫在文壇初露鋒芒。此時正值史達林統治時期,蘇聯政府對文藝創作的管理越發嚴苛,文藝作品的政治傾向越來越明顯,對於與主流意識相違背的作品,一律受到懲罰。蘇聯當局認為布爾加科夫的作品《狗心》觸犯了當局利益,下令沒收了他的日記與創作手稿。自此之後,布爾加科夫的所有作品無一能在蘇聯發表或出版,遭到封殺後,布爾加科夫「從未看到自己作品的校樣」。

在那個敏感的年代,政治高壓對文學領域的蠻橫掌控,「文學批評」早已名存實亡。失去了一切的布爾加科夫,窮困潦倒,但是作為一名真正的作家,他堅持自己的原則:「作家無論遇到多大困難都應該堅貞不屈,如果使文學去適應把個人生活安排得更為舒適,更富有的需要,這樣的文學便是一種令人厭惡的勾當了。」布爾加科夫不甘心讓文學在沉默中死亡,他決定用一種迂迴的方式來繼續自己的文學創作。

1930年3月28日,布爾加科夫給史達林寫了一封信:「如果不能任命我為助理導演,請求當個在編的普通配角演員;如果當普通配角演員也不行,我就請求當個管劇務的工人;如果連工人也不能當,那就請求蘇聯政府以它認為必要的任何方式儘快處置我,只要處置就行。」最後,布爾加科夫成了莫斯科劇院的一名助理導演。在人生的最後十幾年,他嘔心瀝血創作了《大師和瑪格麗特》,他深知這部作品也會被禁,不為名不為利,他做的只是忠於自己,忠於文學。布爾加科夫直到去世,也沒有得到自己國家和民族的認可,直至他去世後的第26年,《大師和瑪格麗特》才得以面世,布爾加科夫才得到了他應有的認可,「《大師和瑪格麗特》被公認是20世紀俄羅斯最偉大的小說之一,引發了持續經年的超越國界、超越文學領域的『布爾加科夫熱』,並逐漸形成了『布爾加科夫學』」。

《大師和瑪格麗特》——布爾加科夫的狂歡

《大師和瑪格麗特》從兩個層面展開敘事,一個是現實的莫斯科世界,一個是千年前的耶路撒冷。時空交錯,虛實難辨。小說開始由魔王沃蘭德(撒旦)來到莫斯科,試煉人心來引出故事情節,從作家協會主席柏遼茲詭異的死法,會坐電車的黑貓等等離奇事件展開入手,透過魔幻的場景,讓人們看到現實生活中的種種醜相:自私、貪婪、拜金、怯懦、邪惡。最終,沃蘭德選中了善良的瑪格麗特作為魔鬼盛宴的王后,瑪格麗塔有一位神秘的情人「大師」,大師真誠有才華,他撰寫了一部小說,在小說送去出版之時,並沒有收到刊印的通知,反而遭到了一系列迫害,大師燒毀書稿,被逼進精神病院。最終,大師得到耶穌的拯救,與瑪格麗特一同生活在另一個寧靜的世界。

《大師和瑪格麗特》是俄語文學資深翻譯高惠群根據1989年「第聶伯」文學出版社所出布爾加科夫兩卷集的原文所譯,他在後記中寫道:「蒼生噩噩鬼神嬉,滿腹心酸譯大師。千古月明多少恨,豆籬瓜架雨如絲。」第一句「蒼生噩噩鬼神嬉」可謂是布爾加科夫的真實寫照,在《大師和瑪格麗特》中,大師這一人物可以說是布爾加科夫的影子。大師是一名作家,有才華,同樣因為作品遭到迫害,而且燒掉了自己的手稿,被逼進了精神病院;布爾加科夫同樣因為作品遭到了封殺,一生窮困潦倒,有生之年作品再無出頭之日,他的憤懣、憤恨全都通過大師表現了出來,在第二十四章解脫大師中,大師這樣對瑪格麗特說:「我憎恨那部小說,它讓我吃盡了苦頭。」最後在瑪格麗特的幫助下,手稿恢復了,並且「原稿是不會被毀滅的」一句擲地有聲,這也是布爾加科夫對現實的控訴。

在《大師和瑪格麗特》中,女主人公瑪格麗特的出現,是布爾加科夫給大師這個人物最大的恩惠,大師獲得了幸福與寧靜,布爾加科夫也得到了安慰。瑪格麗特這個形象具有真、善、美、智慧等一切美好品質,她敢愛敢恨,當她遇到了大師之後,就完全愛上了大師,她追求的是心靈上的歸宿、精神上的滿足,而不是物質上的豐富。當大師失蹤之後她日日思念,忠貞不渝,瑪格麗特這種特質與書中的其他人物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為了拯救大師,瑪格麗特與沃蘭德(撒旦)定下了契約,變成了魔女,在完成使命之後,放棄了與大師相見的機會,替女鬼弗麗達求情,善良的本性使她暫時放棄了私慾,最終大家都收穫了美好結局。

小說結尾處,沃蘭德說了一句話:「一個人信仰什麼,他就得到什麼。」柏遼茲死後,叔父千裡趕來只是為了房產,猶大出賣耶穌是為了三十個金幣,這些本不是窮兇極惡之人,由於靈魂的空虛,在善惡面前做出了錯誤選擇。可以說,「善」的信念是布爾加科夫傳達的最為主要的一個信念,他認為善是人類自我救贖的唯一途徑。也許,正是由於布爾加科夫的一生遭受封殺,一直得不到人們的善意,才會在自己的作品中流露出對善的期待。

相關焦點

  • 《大師和瑪格麗特》:大師的狂歡之旅
    在去往契訶夫故居的路上,我在手機地圖上看到了布爾加科夫故居,便跟好友提議去看看。好友問:「他是誰?」我反問他:「《大師和瑪格麗特》聽說過嗎?」他搖搖頭。那時我雖然知道作者,但也沒看過他的書。不過反正是順路,我們就去轉悠了一番。日後,我非常慶幸做了這件事。
  • 《大師和瑪格麗特》:在戰鬥民族血管裡流淌的不是血液,而是烈酒
    1991年是布爾加科夫誕辰100周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將這一年定為「布爾加科夫年」。俄羅斯的克裡米亞天體物理實驗室也宣布,將他們發現的三顆新星命名為「陀斯妥耶夫基」星、「帕斯捷爾納克」星和「布爾加科夫」星。法國《讀書》雜誌的主編皮埃爾·蓬塞納在其編撰的《理想藏書》中,更是把布爾加科夫的代表作《大師與瑪格麗特》排在了俄羅斯文學中的第一位。
  • 餘華撰5674字薦:《大師和瑪格麗特》,撒旦——魔鬼or天使?
    在布爾加科夫的《大師和瑪格麗特》一書裡,撒旦突然空降莫斯科,帶著他的三個死黨隨從——一隻會說話、愛撒嬌的大黑貓別格莫特,總穿一身格子西裝、戴夾鼻眼鏡的科羅維約夫,一頭紅髮、長著獠牙、槍法極準的阿扎澤洛,哦哦,住在五十號宅三〇二號乙幢房間裡時,還有一位裸體、嫵媚妖豔的女僕格拉。
  • 《大師和瑪格麗特》裡的魔鬼,到底是個什麼鬼?
    布爾加科夫的《大師和瑪格麗特》用一切手段探討了一個「人的存在」問題,藉助基督教題材的改寫和愛情故事的講述,作家嘗試回答一個宗教哲學問題,即「上帝是否存在和怎樣存在」,從而尋找人類的精神支柱。小說共有32章,兩條主要的敘事線索分布其中。
  • 張檸談布爾加科夫:不適感達到一定的程度,就會寫最偉大的作品
    看布爾加科夫,不能光看《大師和瑪格麗特》這一本,還要看他年輕的時候,在外省當醫生的時候,寫的一本《鄉村醫生手記》。在這部作品裡,我們作為讀者,要看他是如何跟外省的農民接觸的,他是如何給他們看病,他如何去寫故事,再去看他從外省回到莫斯科所產生的那種不適感,這種不適感傳遞在他講故事的形式裡面,他沒法把一個故事講得很優美、很抒情,為什麼?
  • 弔古大師指南:掃文青該掃的墓,讓別人說去吧!
    ,巧合的是,這兩位大師的墓碑都很樸素。現在很多不遠千裡來瞻仰布爾加科夫墓碑的人們可能會覺得這位文學大師的墓碑有些簡陋,但布爾加科夫自己,應該是非常滿意的。 ——《大師和瑪格麗特》
  • 月下獨酌,李白:誰說寂寞是一個人的狂歡,邀上明月和影子就不算
    啊哈哈哈~狂歡吶,是一群人的寂寞,寂寞,是我一個人的狂歡。月亮,你老是轉什麼;影子,你也跳得亂七八糟。算了!我何不放下這些執念,喝酒就喝酒,灑脫飄然般於天上再見。
  • 精神分析學家、翻譯家瑪格麗特·德希達因新冠肺炎去世
    記者丨餘雅琴當地時間3月21日,著名哲學家、解構主義大師雅克·德希達(Jacques Derrida)的遺孀瑪格麗特·德希達(Margaret Derrida)因新冠肺炎去世,享年87歲。瑪格麗特的父親,曾是法國著名的記者和俄國文學翻譯家。1953年,她和德希達在法國結識,並於四年後在美國結婚。可以說,瑪格麗特在德希達的生命中扮演了一個重要角色。在他們相伴的48年中他們有兩個孩子,分別是作家、人類學家皮埃爾·阿爾弗裡(Pierre Alferi)和哲學家讓·德希達(Jean Derrida)。
  • 當DC宇宙遇上寂寞大師,光聽音樂就醉了|神奇女俠1984
    其次,寂寞大師明顯有意識地克制了他近些年用爛的一些手法(極簡主義的結構,洗腦循環的固定音型和大量的氛圍化創作模式等),再次將電影音樂帶回到那個旋律鮮明的時代,大大地增強了音樂在情緒和色彩上的豐富度和完整性。總的來說,這是一張非常不錯的作品,儘管很多地方你能聽到寂寞大師自己以前作品的痕跡,甚至還有其他作曲家作品的痕跡,但同他這幾年的作品來比較,真的可以稱之為卓爾不群了。
  • 瑪格麗特花的品種,詳解4大瑪格麗特花品種
    粉色噴點以及粉繡球是常見的瑪格麗特花品種,花色為嫩粉顏色,裝飾能力比較高,經常被用來裝飾花壇,藍費利菊是一種西稀有的瑪格麗特花品種,花開為藍色,
  • 【花百科】瑪格麗特花
    瑪格麗特花,原名:木茼蒿,又名木春菊·、法蘭西菊,拉丁文名:Argyranthemum frutescens
  • 這貨是瑪格麗特不是雛菊
    瑪格麗特的花期甚長,自早春至秋季均能開花,因為莖部容易木質化的關係,所以又名木春菊,又因植株會發出類似蓬蒿菜〈即茼蒿菜〉的特殊香味,所以也叫做蓬蒿菊。在西方,瑪格麗特還有法蘭西菊、小牛眼菊等別稱。野生的瑪格麗特,以白色品種居多,園藝栽培另有粉色和黃色等品種。喜涼爽溼潤環境。陽性,不耐炎熱,怕積水怕水澇,夏季炎熱時葉子脫落,耐寒力不強,冬季需保護越冬,要求土壤肥沃且排水良好。
  • 還買什麼瑪格麗特,種一把茼蒿菜,開花一模一樣!
    看下圖,花友「清晨陽光」在自家菜地裡摘了一把茼蒿花,插在花瓶裡,網友都以為是瑪格麗特花!巧的是,花友「因海而美麗」剪了一把瑪格麗特的枝條,要分享給喜歡小瑪的花友們,結果大家評論:「菜園子的菜長得不錯,可以炒一盤了」,哈哈哈~~更好笑的是,花友「願世界和平」在網上買了一把瑪格麗特的枝條,結果種出來開花後,很納悶,怎麼長得那麼高,難道徒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