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華在序言中寫到:「在卡夫卡之後,布爾加科夫成為二十世紀又一位現實的敵人,不同的是卡夫卡對現實的仇恨來源於自己的內心,而布爾加科夫則有切膚之痛,並且傷痕累累。因此,當他開始發出一生中最後的聲音時,《大師和瑪格麗特》就成為了道路,把他帶到了現實面前,讓他的遺囑得到了發言的機會。」作為俄羅斯白銀時代的代表作家,魔幻現實主義鼻祖,布爾加科夫的一生都在與現實抗爭,遭遇了不公正的對待,為何會有如此艱難的命運?《大師和瑪格麗特》又承載了他怎樣的情感呢?一切都要從當時的時代背景說起。
布爾加科夫——一位寂寞的抗爭者
布爾加科夫1891年出生在基輔,生活在一個民主的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是基輔神學院的副教授,母親是一名中學教師。布爾加科夫從小就喜歡文學,深受果戈裡、歌德等的影響,敘事詩《乞乞科夫的冒險》、中篇小說《魔障》《自衛軍》《狗心》等作品,使布爾加科夫在文壇初露鋒芒。此時正值史達林統治時期,蘇聯政府對文藝創作的管理越發嚴苛,文藝作品的政治傾向越來越明顯,對於與主流意識相違背的作品,一律受到懲罰。蘇聯當局認為布爾加科夫的作品《狗心》觸犯了當局利益,下令沒收了他的日記與創作手稿。自此之後,布爾加科夫的所有作品無一能在蘇聯發表或出版,遭到封殺後,布爾加科夫「從未看到自己作品的校樣」。
在那個敏感的年代,政治高壓對文學領域的蠻橫掌控,「文學批評」早已名存實亡。失去了一切的布爾加科夫,窮困潦倒,但是作為一名真正的作家,他堅持自己的原則:「作家無論遇到多大困難都應該堅貞不屈,如果使文學去適應把個人生活安排得更為舒適,更富有的需要,這樣的文學便是一種令人厭惡的勾當了。」布爾加科夫不甘心讓文學在沉默中死亡,他決定用一種迂迴的方式來繼續自己的文學創作。
1930年3月28日,布爾加科夫給史達林寫了一封信:「如果不能任命我為助理導演,請求當個在編的普通配角演員;如果當普通配角演員也不行,我就請求當個管劇務的工人;如果連工人也不能當,那就請求蘇聯政府以它認為必要的任何方式儘快處置我,只要處置就行。」最後,布爾加科夫成了莫斯科劇院的一名助理導演。在人生的最後十幾年,他嘔心瀝血創作了《大師和瑪格麗特》,他深知這部作品也會被禁,不為名不為利,他做的只是忠於自己,忠於文學。布爾加科夫直到去世,也沒有得到自己國家和民族的認可,直至他去世後的第26年,《大師和瑪格麗特》才得以面世,布爾加科夫才得到了他應有的認可,「《大師和瑪格麗特》被公認是20世紀俄羅斯最偉大的小說之一,引發了持續經年的超越國界、超越文學領域的『布爾加科夫熱』,並逐漸形成了『布爾加科夫學』」。
《大師和瑪格麗特》——布爾加科夫的狂歡
《大師和瑪格麗特》從兩個層面展開敘事,一個是現實的莫斯科世界,一個是千年前的耶路撒冷。時空交錯,虛實難辨。小說開始由魔王沃蘭德(撒旦)來到莫斯科,試煉人心來引出故事情節,從作家協會主席柏遼茲詭異的死法,會坐電車的黑貓等等離奇事件展開入手,透過魔幻的場景,讓人們看到現實生活中的種種醜相:自私、貪婪、拜金、怯懦、邪惡。最終,沃蘭德選中了善良的瑪格麗特作為魔鬼盛宴的王后,瑪格麗塔有一位神秘的情人「大師」,大師真誠有才華,他撰寫了一部小說,在小說送去出版之時,並沒有收到刊印的通知,反而遭到了一系列迫害,大師燒毀書稿,被逼進精神病院。最終,大師得到耶穌的拯救,與瑪格麗特一同生活在另一個寧靜的世界。
《大師和瑪格麗特》是俄語文學資深翻譯高惠群根據1989年「第聶伯」文學出版社所出布爾加科夫兩卷集的原文所譯,他在後記中寫道:「蒼生噩噩鬼神嬉,滿腹心酸譯大師。千古月明多少恨,豆籬瓜架雨如絲。」第一句「蒼生噩噩鬼神嬉」可謂是布爾加科夫的真實寫照,在《大師和瑪格麗特》中,大師這一人物可以說是布爾加科夫的影子。大師是一名作家,有才華,同樣因為作品遭到迫害,而且燒掉了自己的手稿,被逼進了精神病院;布爾加科夫同樣因為作品遭到了封殺,一生窮困潦倒,有生之年作品再無出頭之日,他的憤懣、憤恨全都通過大師表現了出來,在第二十四章解脫大師中,大師這樣對瑪格麗特說:「我憎恨那部小說,它讓我吃盡了苦頭。」最後在瑪格麗特的幫助下,手稿恢復了,並且「原稿是不會被毀滅的」一句擲地有聲,這也是布爾加科夫對現實的控訴。
在《大師和瑪格麗特》中,女主人公瑪格麗特的出現,是布爾加科夫給大師這個人物最大的恩惠,大師獲得了幸福與寧靜,布爾加科夫也得到了安慰。瑪格麗特這個形象具有真、善、美、智慧等一切美好品質,她敢愛敢恨,當她遇到了大師之後,就完全愛上了大師,她追求的是心靈上的歸宿、精神上的滿足,而不是物質上的豐富。當大師失蹤之後她日日思念,忠貞不渝,瑪格麗特這種特質與書中的其他人物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為了拯救大師,瑪格麗特與沃蘭德(撒旦)定下了契約,變成了魔女,在完成使命之後,放棄了與大師相見的機會,替女鬼弗麗達求情,善良的本性使她暫時放棄了私慾,最終大家都收穫了美好結局。
小說結尾處,沃蘭德說了一句話:「一個人信仰什麼,他就得到什麼。」柏遼茲死後,叔父千裡趕來只是為了房產,猶大出賣耶穌是為了三十個金幣,這些本不是窮兇極惡之人,由於靈魂的空虛,在善惡面前做出了錯誤選擇。可以說,「善」的信念是布爾加科夫傳達的最為主要的一個信念,他認為善是人類自我救贖的唯一途徑。也許,正是由於布爾加科夫的一生遭受封殺,一直得不到人們的善意,才會在自己的作品中流露出對善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