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和瑪格麗特》:在戰鬥民族血管裡流淌的不是血液,而是烈酒

2020-12-06 無齋公子曰

01

米哈伊爾·布爾加科夫出生於烏克蘭基輔的一個神學教授家庭,今天,他已然被世人公認為20 世紀俄羅斯最傑出的作家之一。在布爾加科夫的作品當中,真實與虛幻互相交織,夢幻與現實融為一體,因此,他也被認為是「魔幻現實主義」的鼻祖。

餘華在一次接受訪談的時候,曾經感慨地說:「我原以為蘇聯文學到這兩位已經見底了,想不到還有一位真正偉大的作家——布爾加科夫,他是索忍尼辛和帕斯捷爾納克無法與之相提並論的。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堪稱俄羅斯國寶級的作家,在其生前,大部分作品都受到前蘇聯政府的嚴厲抨擊,甚至被禁止出版或公演。直到20世紀70年代,這位被冷落多年的偉大作家,才漸漸地回到人們的視野。

1991年是布爾加科夫誕辰100周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將這一年定為「布爾加科夫年」。俄羅斯的克裡米亞天體物理實驗室也宣布,將他們發現的三顆新星命名為「陀斯妥耶夫基」星、「帕斯捷爾納克」星和「布爾加科夫」星。法國《讀書》雜誌的主編皮埃爾·蓬塞納在其編撰的《理想藏書》中,更是把布爾加科夫的代表作《大師與瑪格麗特》排在了俄羅斯文學中的第一位。

雖然這位偉大的前蘇聯作家生前受盡苦難,但終究名垂青史,而那些曾侮辱和損害他的跳梁小丑們,卻連名字都無法被我們想起,這不由讓我們想起杜甫那兩句著名的詩:「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02

1926年,布爾加科夫所寫的長篇小說《白衛軍》,被改編為話劇《圖爾賓一家的命運》,並在莫斯科藝術劇院上演。正是這部話劇,將布爾加科夫一生的命運打入深不見底的暗谷。

在此後漫長的歲月中,布爾加科夫都處於被批判和封殺的狀態。他所創作和改編的所有劇本,都被當局禁止上演。在去世前的十五年裡,布爾加科夫甚至「從未看到自己作品的校樣」。

1930年3月28日,布爾加科夫直接給史達林寫了一封誠摯而坦率的信,向史達林直率地說明了自己現在面臨的絕望處境:

對我來說,不能寫作不啻於被活埋。我目前的生活極端貧困,面臨的只有流落街頭,死於溝壑……如果政府不能任命我為助理導演,那我就請求當一個在編的普通配角演員;如果連當個普通配角也不行,我就請求當個管劇務的工人;如果連工人也不能當,那就請求蘇聯政府以它認為必要的任何方式儘快處置我,只要處置就行……

1930年4月18日,蘇聯領袖史達林撥通了布爾加科夫家的電話,並與布爾加科夫進行了一番簡短的交談。再後來,布爾加科夫就被莫斯科藝術劇院錄用,成為了一名助理導演,得以靠這份微薄的薪水養家餬口。

在找到工作之後,布爾加科夫就將全部心力用在寫作《大師與瑪格麗特》這部書稿上,一部在那個時代絕無可能被發表的作品。

布爾加科夫也深知這一點,他的寫作實際上已經與發表、收入、名譽都毫無關係了,只是純粹的自我表達。換句話說,他只為他的內心而寫作。正如布爾加科夫自己所說的那樣:「一個作家不論處境何等困難,都應忠於自己的原則……如果把文學用於滿足自己過上更舒適、更富有的生活的需要,那麼這種文學是可鄙的。

可以說,在布爾加科夫失去一切之後,創作《大師和瑪格麗特》這部書稿的過程又使他重新得到了一切:這是一部讓他實現靈魂救贖的偉大作品,在書中,他不僅虛構了撒旦對莫斯科的訪問,也虛構了自己的救贖和重生!

正如餘華所說的那樣:「在卡夫卡之後,布爾加科夫成為20世紀又一位現實的敵人,不同的是卡夫卡對現實的仇恨來源於自己的內心,而布爾加科夫則有切膚之痛,並且傷痕累累。因此,當他開始發出一生中最後的聲音時,《大師與瑪格麗特》就成為道路,把他帶到了現實面前,讓他的遺囑得到了發言的機會。

這一次,果麥文化特意請來國內著名的俄語翻譯家高惠群,用「信、雅、達」的語言風格,將俄文版原著原汁原味地呈現在我們面前。同時,在高水平譯註這部俄國文學的基礎上,本書還全彩收錄了10幅俄羅斯國寶級藝術家安德烈·卡沙克的金獎插畫。可以說,如果你想要選擇一部最值得收藏的版本,那麼,這部果麥版《大師和瑪格麗特》,正是你所需要的!

03

作為他一生當中最重要的作品,布爾加科夫在《大師和瑪格麗特》這本書中用神秘莫測的文字,為我們構建了一座開放性的敘述迷宮,在宗教故事的巧妙架構之下,在魔幻場景的光怪陸離之內,人性的本質和歷史的真實,就這樣漸漸顯露出來。

一段如月光般悽美的愛情,命中注定一般在莫斯科上演。上帝、魔鬼、焚毀書稿的大師、為愛瘋狂的姑娘,一一登場。劊子手、告密者、通姦犯、自私自利者們,接踵而至。光怪陸離的環境之中,一場跨越時空的狂歡就此展開……

既然被稱作「魔幻現實主義」作品,可見這部《大師與瑪格麗特》比起一般的小說,是比較晦澀難懂的。但實際上,只要你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層層剝繭,把故事的內核像剝洋蔥一樣拆解出來,那麼,布爾加科夫在故事中想要隱喻的東西,自然就會擺在你面前了。

在這部書中有兩個截然不同的時間線:

一個是物質的現實世界,在這個世界裡,魔王撒旦化身為魔術師沃蘭德,帶著一直會說話的黑貓,造訪二十世紀30年代的莫斯科,檢視莫斯科居民的內心世界,憑藉魔力「為非作歹」——愛慕虛榮的市民出盡了洋相,貪婪成性的官員莫名其妙葬送了性命,一座信奉無神論的城市,被超自然的力量攪得天翻地覆。

而在現實世界之外,則是精神的虛幻世界。在這個虛幻的時空當中,兩千多年前的耶路撒冷,一場影響深遠的判決正在進行當中:究竟該不該處死聖潔而無罪的年輕人耶穌?這個問題讓羅馬總督彼拉多陷入了千年的糾結和悔恨!

在布爾加科夫筆下,這兩個不同層面的世界,竟然漸漸水乳交融,形成了一個危險的平衡態。而布爾加科夫就以強悍的掌控力,駕馭著這部複雜多變的作品,不斷推動情節發展,直至全書走向最深遠的藝術之境。

04

書中的沃蘭德是魔王撒旦的化身,然而,比起魔王,這位撒旦反倒更像是一個真實的上帝——他既不保護惡,也不誘導人作惡;他不懲罰善,甚至還幫助向善的人;他不幹涉人間的任何事務,聽任凡人們在眾多的道路當中自由選擇——可以說,在他身上體現著最樸素的辯證法:他自身包含著一切矛盾,同時卻又超然於這些矛盾之上。

沃蘭德的所作所為,實際上就暗合著老子在《道德經》當中所說的那句話:「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直到全書過半,作品的主人公「大師」才姍姍來遲地正式登場。他是一個不知姓名的人,由於中獎得了十萬盧布,他便辭掉了原先的工作,專心創作一部小說,以耶穌和羅馬總督彼拉多作為題材。

然而,他的小說剛發表了一部分,便遭到一個別有用心的批評家,莫加雷奇的猛烈抨擊,隨後,不明真相的公眾也跟著抨擊大師的作品。這一切都讓大師漸漸害怕黑暗,並對這個瘋狂的世界感到恐懼。

最後,大師不堪恐懼的折磨,只好將所有書稿付之一炬,逃進精神病院。從此,他放棄了包括姓氏在內的一切,只以「大師」自稱。

瑪格麗特,一位美麗的女孩,因為傾慕大師的才華,自願成為他的秘密情人。大師進入精神病院之後,為了能夠與心愛的人重逢,瑪格麗特雖然害怕,但還是下定決心,與魔王的隨從阿扎澤勒籤訂了一份契約:替魔王主持一次晚會,以換取她和大師的重逢。

於是,瑪格麗特塗上阿扎澤勒給她的「回春脂」,搖身變成了能夠疾飛和隱身的女妖。靠著這特異的能力,她不僅報復了那些對「大師」進行迫害的批評家,還以堅韌不拔的毅力,主持了魔王的晚會。

在全書的結尾,瑪格麗特終於如願以償:

房間裡驀地刮進一陣風來,刮低了枝形燭臺上的燭焰。沉重的窗簾拉開了,窗戶隨之敞開,露出了遙遠高天上一輪午夜的、而非早晨的圓月。月光鋪在窗臺與地板之間,就像一塊幽綠的方巾,這光巾中出現了一個人,他就是自稱大師的那個人。

剛剛出現的大師,眼神依然古怪和驚惶不安,於是,沃蘭德給大師喝了一點東西,這讓大師的神智得以恢復。隨後,沃蘭德還對大師說:「手稿是燒不掉的!」

隨著沃蘭德的吩咐,那份曾被大師親手燒毀的小說手稿,又出現在他的面前。然後,沃蘭德為大師和瑪格麗特將所有毀掉的一切都重新安排妥當,然後送他們回到了兩人曾經賴以安身的、那間小小的地下室裡:

桌上仍舊鋪著天鵝絨臺布,罩燈旁的小花瓶裡插著一束鈴蘭。瑪格麗特面前的桌上放著高高一摞完好無缺的手稿本。整座房子悄然無聲。大師躺在裡間的小沙發上,蓋著醫院的長袍酣然睡去。她的呼吸很平穩,聽不到一點聲音。

瑪格麗特心裡充滿恐懼,生怕眼前這一切都是魔法:文稿會從眼前消失,大師會回到精神病院,她自己也唯有投河自盡——就像大師那部手稿中所寫的文字一樣:

「地中海上湧來的黑暗籠罩了總督憎惡的這座城市……是啊,黑暗……」

相關焦點

  • 大師和瑪格麗特:布爾加科夫的寂寞與狂歡
    因此,當他開始發出一生中最後的聲音時,《大師和瑪格麗特》就成為了道路,把他帶到了現實面前,讓他的遺囑得到了發言的機會。」作為俄羅斯白銀時代的代表作家,魔幻現實主義鼻祖,布爾加科夫的一生都在與現實抗爭,遭遇了不公正的對待,為何會有如此艱難的命運?《大師和瑪格麗特》又承載了他怎樣的情感呢?一切都要從當時的時代背景說起。
  • 《大師和瑪格麗特》:大師的狂歡之旅
    等敘述的狂歡到了書中的第150頁,本書的主角大師才出現;到了第158頁,另外一位主角瑪格麗特也出現了。此時,讀者已經習慣了詼諧、鬧騰的喜劇式書寫,也可能忘記了書名提醒的這兩個人物,但作者沒有忘記。在精神病院,大師給伊萬講述他與瑪格麗特不為俗世所容的愛情故事和自己所寫的一部長篇小說,瑪格麗特深愛大師寫的這部作品,認為它是當之無愧的傑作,出版之後一定會轟動文壇的。
  • 《大師和瑪格麗特》裡的魔鬼,到底是個什麼鬼?
    布爾加科夫的《大師和瑪格麗特》用一切手段探討了一個「人的存在」問題,藉助基督教題材的改寫和愛情故事的講述,作家嘗試回答一個宗教哲學問題,即「上帝是否存在和怎樣存在」,從而尋找人類的精神支柱。小說共有32章,兩條主要的敘事線索分布其中。
  • 餘華撰5674字薦:《大師和瑪格麗特》,撒旦——魔鬼or天使?
    在布爾加科夫的《大師和瑪格麗特》一書裡,撒旦突然空降莫斯科,帶著他的三個死黨隨從——一隻會說話、愛撒嬌的大黑貓別格莫特,總穿一身格子西裝、戴夾鼻眼鏡的科羅維約夫,一頭紅髮、長著獠牙、槍法極準的阿扎澤洛,哦哦,住在五十號宅三〇二號乙幢房間裡時,還有一位裸體、嫵媚妖豔的女僕格拉。
  • 血液中流淌著藝術的物理大師
    Stephan 一生充滿傳奇色彩:他出生在一個有著高貴藝術血統的家庭,兒童時輾轉躲避納粹的迫害成為小移民,青少年時期經常活躍在觀眾歡呼的戲劇舞臺上,博士畢業後成為 IBM Watson 研究中心出色的資深研究員和高管,最後歸宿佛羅裡達州立大學物理系。Stephan 是一位徜徉在藝術和科學之間的物理大師。他無論到了哪裡,哪裡的情緒就會被他骨子裡洋溢出的藝術激情感染而高漲。
  • 這貨是瑪格麗特不是雛菊
    瑪格麗特的花期甚長,自早春至秋季均能開花,因為莖部容易木質化的關係,所以又名木春菊,又因植株會發出類似蓬蒿菜〈即茼蒿菜〉的特殊香味,所以也叫做蓬蒿菊。在西方,瑪格麗特還有法蘭西菊、小牛眼菊等別稱。野生的瑪格麗特,以白色品種居多,園藝栽培另有粉色和黃色等品種。喜涼爽溼潤環境。陽性,不耐炎熱,怕積水怕水澇,夏季炎熱時葉子脫落,耐寒力不強,冬季需保護越冬,要求土壤肥沃且排水良好。
  • 戰鬥民族俄羅斯人嗜酒如命,就算臨死前也要喝一口伏特加!
    如果說世界上最愛喝烈酒的民族,很多人會想到天寒地凍的北歐或西伯利亞,在這些常年低溫的地方生活,烈酒似乎是每個人都賴以生存的「飲料」。而其中最能喝伏特加的俄羅斯人,更加令人瞠目結舌。十幾年前,這片海灘因為堆滿了酒瓶和碎片而無人問津。但戲劇性的是,經過長時間的海水衝刷,大自然把這些玻璃碎片都打磨成了「精美」的玻璃鵝卵石。這片海灘也變得閃閃發光,並因此成為了旅遊勝地!在俄羅斯,每個超市都有好多獨立區域是專門賣伏特加的,便宜的兩三百,貴的三五千盧布。
  • 獅子座膽大包天,天蠍座流淌著桀驁不馴的血液
    獅子座膽大包天,天蠍座流淌著桀驁不馴的血液...1,獅子座獅子座的人,膽大包天,天不怕地不怕,就像一架超級戰鬥機一樣,遇到困難一通狂轟濫炸,他們在生活中最喜歡迎接挑戰,粉碎困難,因為他們超級勇敢,他們經常會覺得,還可以讓暴風雨來得再猛烈一些嗎?
  • 答案是北極熊,而不是「戰鬥民族」
    不知從何時起,「戰鬥民族」作為對俄羅斯人的專稱開始流行於中文網絡媒體和論壇上,從娛樂新聞到政治、軍事話題,常常可見含「戰鬥民族」詞彙的大標題。某些情形下,使用這個詞有調侃的意味,但更多帶著「讚譽」的成分。有研究俄羅斯的專家說,這可能與普京領導下的俄羅斯敢跟西方掀桌子有關。
  • 全球10大旅遊禁區之一,卻被俄羅斯姑娘玩兒到「吃熊肉配烈酒」
    全球10大旅遊禁區之一,卻被俄羅斯姑娘玩兒到「吃熊肉配烈酒」堪察加半島是俄羅斯遠東聯邦管區、東北亞的一個半島,面積比朝鮮半島還要大一倍,要是把俄羅斯版圖看成一頭熊的話,堪察加半島就在熊尾巴下面。不過戰鬥民族的姑娘們不負眾望,把這兒玩成了「吃熊肉配烈酒」的大趴,當然了,在這兒喝酒肯定要喝特別烈的伏特加了,俄羅斯哥們姐們就愛這個味兒。而吃熊肉卻幾乎成了到堪察加半島最大的收穫了,這裡最多的就是棕熊,個兒大的能有一千多斤,有時候運氣好,還能看見成群結隊的棕熊在水裡抓鮭魚。
  • 【獻血科普】血管裡哪裡來的垃圾?簡直太坑了!
    【獻血科普】血管裡哪裡來的垃圾?簡直太坑了!謊 言一血管裡面有「垃圾、毒素」血管裡根本沒有所謂的「垃圾」「毒素」有的只是人體正常的「代謝廢物」代謝廢物是人體新陳代謝時產生的自然產物正常情況下會隨著血液運輸到特定的排洩器官
  • 俄羅斯世界盃,讓戰鬥民族吊打沙特的生命之水:伏特加
    世界盃首場比賽已經結束,東道主俄羅斯隊迎戰沙特隊,經過90分鐘對決,最終俄羅斯以5:0吊打沙特,取得了開門紅,奉獻了一場精彩的揭幕戰,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戰鬥民族的生命之水——(Vodka)伏特加。這也就是為什麼歐洲人習慣用 「Spirit「(精神)來稱呼蒸餾烈酒。
  • 不愧是戰鬥民族
    冬天到俄羅斯旅遊的朋友是否和筆者一樣疑惑,零下30多度的天氣下,俄羅斯美女為何要「光腿」出行?搞懂其中的來龍去脈後,相信你會和筆者一樣感嘆,不愧是戰鬥民族啊!位於中國北方的朋友,相信大家已經是秋衣、保暖、棉襖、羽絨服「全副武裝」了吧,雖然穿得厚了會顯得非常臃腫,行動也很不便,但是也沒有辦法,畢竟這麼冷的天氣下一不小心著涼了,就難受得很。
  • 此動物身上流淌藍色血液,存活4億年,卻在人類面前「瑟瑟發抖」!
    在我們的潛意識中,不管是我們人類還是地球上的絕大部分生物血液的顏色都應該是紅色的,其實地球上存在的一些物種,血液也是有其他的顏色,比如說粉紅色或者是藍色,有這樣的一種動物,它的身體裡就流淌著藍色血液,這種動物至今存活了有4億多年的時間,甚至比恐龍生存的時間還要久,躲過了大滅絕,躲過了很多的災難
  • 戰鬥民族是怎樣煉成的|大象公會
    如果這些正式報導不夠生猛,不夠彰顯戰鬥民族的戰鬥力,還會有網友提供更威武的內容。某問答網站的一個高分答覆,就講述了兩個接待戰鬥民族飛行員的體驗故事。第一個故事講的是戰鬥民族開飛機的膽識。俄航一架「伊爾-76」被中國導航錯誤地指揮到了廊橋邊一個機位上,那個機位非但不是為「伊爾-76」這種尺寸的飛機設計的,還不是自滑機位,飛機前面就是隔離網,想走必須先用拖車推出。
  • 戰鬥民族男子,因鼻塞在頭上開洞「通氣」,網友:令人入土的操作
    有一位戰鬥民族的男子,他也患有鼻炎,最近不小心感冒了,鼻子不通氣讓他非常難受。鼻子堵塞好幾天了,他迫切地想要呼吸到新鮮的空氣。可是卻沒有藥物能夠幫助到他。他跑出了室外,想要感受一下空氣,可是還是沒有任何緩解,痛苦加上心急,男子竟然想出了一個「讓人不寒而慄」的方法!
  • 精神分析學家、翻譯家瑪格麗特·德希達因新冠肺炎去世
    記者丨餘雅琴當地時間3月21日,著名哲學家、解構主義大師雅克·德希達(Jacques Derrida)的遺孀瑪格麗特·德希達(Margaret Derrida)因新冠肺炎去世,享年87歲。瑪格麗特的父親,曾是法國著名的記者和俄國文學翻譯家。1953年,她和德希達在法國結識,並於四年後在美國結婚。可以說,瑪格麗特在德希達的生命中扮演了一個重要角色。在他們相伴的48年中他們有兩個孩子,分別是作家、人類學家皮埃爾·阿爾弗裡(Pierre Alferi)和哲學家讓·德希達(Jean Derrida)。
  • 《太空救援》:「戰鬥民族」是怎樣煽情的
    物力自不用多說,在人力的投入上,連人的生命都不是多麼寶貴的東西。據赫魯雪夫的兒子——航天專家謝爾蓋·赫魯雪夫回憶:當時蘇聯的航天局指揮官甚至連太空人的名字都不關心,也沒有人對此真正感興趣,要緊的是飛上太空。
  • 上古戰鬥民族與藝術民族的箭頭對比:你的精緻?我的能爆頭劍齒虎
    本文就來說一下,上古中國人的一次「戰鬥民族」與「藝術民族」之爭。,因為這兩個遺址的發現,說明中國在四千到五千年前,並不是之前想像的原始部落和村莊,而是有政權和城市的。不光地理位置差異很大,就連文化特點都相差不是一點半點。怎麼說呢,這兩年經常管俄羅斯叫戰鬥民族,但是在四千多年前的石峁古城所代表的族群,就是典型的戰鬥民族。目前隨著石峁遺址的深入發掘和對周邊同類文化石城的研究,可以發現這些石城喜歡選擇在山峁處,也就是頂部平坦,四周有點陡峭的地方建城。並且其城牆上有馬面,外加有明顯暴力痕跡。
  • 它是96度烈酒,俄羅斯的「生命之水」,中國網友卻用來做醉蝦!
    要說我們中國的酒很烈,二鍋頭就很厲害了,能喝二鍋頭的人都是酒量特別好的了,那麼講起國外,俄羅斯這個戰鬥民族就是特別能喝酒的,有一款稱為「生命之水」的烈酒就很出名,96度,對於小編來說就是整瓶整瓶的酒精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