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常盤臺經濟研究社,白井同學
前文「公平第一,兼顧效率」提出,公平正義經濟學高度關注貨幣貶值幅度的計算。今天來討論消費者價格指數(CPI)。
本文的圖表數據是我登錄美聯儲的經濟研究網站https:fred.stlouisfed.org摘錄整理得來的。大家如果想查找美國的經濟數據,可以瀏覽該網站。
關於通貨膨脹的計算,一直是門玄學。在美國以及世界主要經濟體,商業銀行和影子銀行新發行的大部分貨幣,進入了金融體系循環(房地產計入金融領域),只有少量新發行的貨幣進入了實體經濟。各國中央銀行很喜歡統計消費者價格指數(CPI),並認為CPI約等於通貨膨脹率。這明顯是不對的。CPI只能反映實體經濟領域的通貨膨脹。本文的實際貨幣價格都以CPI計算,金融領域的通貨膨脹問題以後再討論。
上圖是美聯儲公布的美國1947年至2020年的CPI指數曲線。以1983年的美元作為基準。可以看出,自從1971年金匯兌本位制瓦解後,CPI指數上升的斜率明顯提高。從此世界主要貨幣,都像脫韁的野馬一樣,競相貶值。1789年的1千克,2020年還是1千克。1914年的1米,2020年還是1米。但是貨幣呢?我們必須標註是1983年美元,還是2007年美元,亦或是2020美元……不然就完全無法計算購買力。
以CPI計算,2020年1月的美元,相對1983年的美元,貶值了2.588倍。即1美元(1983年)= 2.588美元(2020年)。各經濟指標的名義值是以當年的貨幣計價的值;經濟指標的實際值是以歸一化的貨幣計價的值。
1983年美國全職工作者的中位數周工資是315美元(1983年美元)。換算成月工資是315x365.25/(12x7) = 1369.7美元(1983年美元)= 3544.8美元(2020年美元)。
2020年第一季度美國全職工作者的中位數周工資是367美元(1983年美元)。換算成月工資是4129.7美元(2020年美元)。從1983年到2020年這37年中,美國全職工作者的中位數實際工資,平均每年增長0.41%。這還只是全體工作者的中位數值。考慮到巨富階級、富裕階級、中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階級差異。中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實際工資,其實是年年下降的。
房價指數、黃金價格的數據,整理進上表。1982年第一季度美國的實際GDP是6892.14億美元(2012年美元);2020年第一季度則是18974.70億美元(2012年美元)。年均增長2.77%。2.77%啊,比房價的1.17%都要多得多。不禁令人疑惑,這些增長的GDP都跑到哪裡去了呢?GDP增速快,或是慢,又有什麼意義呢?
GDP的增加量,絕大部分都進入了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當商業資本主義和工業資本主義,發展成了金融資本主義,則一業興盛百業凋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