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酒》中寫道:「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利益是人類亙古不變追求的事物,當社會開始出現秩序,錢的重要性也越發凸顯。像陶淵明一樣的生活也越發被如今的人們所嚮往,但往往都屈服於現實的殘酷,只能繼續加班工作,賺取工資養活自己。
馬雲就曾經在接受採訪的時候說,自己最幸福的時候是在一個月拿著幾十塊工資當老師的時候。或許他的想法眾人無法理解,但在富豪們看來,錢成為數字後,它也就不重要了。而作為馬雲的父親,馬來法更是與眾不同。儘管身為曲藝鼻祖,他卻為人低調,更是從不當眾提起兒子。那麼這是為什麼呢?
曲藝一直是中國傳統文化高地上最為璀璨的珍寶,儘管不少年輕人對它的理解不深,但在老一輩的眼中,對曲藝的熱愛是永恆的。無數的藝術家們,至今還在發光發熱,致力於推廣曲藝。被譽為曲藝鼻祖的馬來法,還有著另外的身份,即馬雲的父親。兒子在商業上如此成功,馬來法依舊為人低調,更是從不當眾提起兒子。他似乎在有意淡化外界對兩人的探究。為何馬來法會有這樣的想法呢?
其實年少時期,馬來法就對曲藝萌發了濃厚的興趣,他為之著迷沉醉,把全副心神都獻給了曲藝。彼時的他,儘管有無窮的熱愛,可惜卻沒能得到周圍人的支持。大家都以為馬來法不過是一時興起,誰曾想他一直堅守這份熱愛,如今更是浙江曲藝界元老級別人物。馬來法在年輕的時候,從事著攝影的工作,看起來和曲藝毫無干係。但他卻是一位熱愛評彈的人,在當時,評彈被譽為新式曲藝,它突破了曲藝原有的傳統風格桎梏,而是一種全新的藝術。
初次接觸評彈的馬來法,立刻便被牢牢地吸引,此後終生都為之奮鬥。自己在曲藝上取得巨大成就,馬來法卻沒對兒子馬雲有任何的強制性要求。他主張孩子自由生長,未來的道路還是得自行摸索。馬雲也沒能繼承到父親馬來法對曲藝的熱愛,他對曲藝無感,卻對英語萌發了極大的興趣。馬來法對此喜聞樂見,他鼓勵兒子去追求自己的未來,沒有反對,沒有不喜,傾盡全力去支持馬雲。
成為英語老師後的馬雲,此後走上了創業之路。這期間碰壁無數,面臨眾多失敗,馬來法從來只有一如既往的支持。苦盡甘來後,馬來法如今十分驕傲於兒子的成就,但他卻沒有在公眾面前大肆宣揚,而是輕描淡寫,從不刻意宣揚。為此有外界傳說,父子二人關係僵硬,不如往日般親密。這些都只是外界的傳言,事情真相如何,只有父子二人才心知肚明。早年間為了夢想奔波的馬雲,身邊一直有父親馬來法的支持,在他成功後,和父親也絕不會出現矛盾。
馬來法身為藝術家,在曲藝上的成就鮮少有人匹敵,可惜在外界看來,似乎還是兒子馬雲更勝一籌。畢竟金錢為本,人依賴金錢為生。相較之下,曲藝不過是小眾文化,圈外的人更是甚少了解。而馬來法一旦在公開場合提到兒子,那涉及的大多都是經濟領域的內容,他知之甚少,也不願意給兒子添堵,當然不會過多提及。身為父親的馬來法,自然為自己的兒子驕傲,但身為藝術家的馬來法,更多希望別人關注他的曲藝,而不是自己的兒子。為此才會頗為低調,這也是一名藝術家的本心,外物皆是浮雲。
可惜在外人看來,卻成了父子關係僵化。他也在用別樣的方式守護著兒子,身為父親,要是在公眾面前說出有錯漏的言論,輿論這場漩渦頓時會席捲而來。閉口不言才是最好的方法,即便從未公開提及,在心底從未遺忘,對方都是重要的親人。陳繼儒在《小窗幽記》中有言:「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
馬來法便是這樣的心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只是專注於曲藝的推廣,讓更多的人來了解曲藝。或許不少人關注他只是因為兒子馬雲的光環,他卻不以為然,只要多一人對曲藝產生興趣,那便是極好的。這些傳統文化正在逐漸消退,人們的保護偶爾也會力有不及,這一份額外的關注,或許是轉機。
參考資料:
陶淵明 《飲酒》
陳繼儒 《小窗幽記》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