撓場(torsion field)又稱自旋場(spin field)或扭場(axion field)是物體自旋角動量扭曲時空坐標所產生的場。愛因斯坦1915年提出《廣義相對論》時,並未考慮物體的自旋效應。1920年代,卡坍(Cartan)首先在廣義相對論中考慮物體自旋導致時空的扭曲,因而產生撓場。在廣義相對論中,愛因斯坦假設撓場不存在,但德國大數學家Weyl在1930年代指出數學上並不能將它排除。撓場是萬有引力、電磁力、弱作用力、強作用力之外的另一種力,為第五種力。
第一個公認的研究發現這「第五種力"-撓場-是19世紀末的俄羅斯教授,梅什金(N.P.Myshkin)。愛因斯坦的同事Eli Cartan博士在1913年初創撓場這個名詞,是意在表達這種力通過時空發生撈場運動,但當時他的這一重要工作由於愛因斯坦聲名鵲起與空前成功而被掩埋。在上世紀50年代,Watson和Crick發現了DNA的螺旋結構,並且撓場領域的先驅俄羅斯科學家N.A.Kozyrev博士(1908-1983)確鑿地證明了這種能量的存在。如同時間(也有點像DNA一樣),這種能量以一個神聖的幾何螺旋形式流動。據報導,俄羅斯科學家在上世紀90年代就這一問題發表過數千篇論文。根據理論和實驗研究結果,俄羅斯物理學家總結出了撓場的一系列與眾不同的性質: 1.不像電磁場那樣,同電荷相排斥,異電荷相吸引,撓場是同荷合併,而異荷排斥; 2.由於撓場是由經典的自旋產生的,所以,撓場對物體的作用只會改變物體的自旋狀態; 3.撓場在通過一般物理介質時不會被吸收,也不會產生相互作用; 4.撓場的傳播速度不低於10的9次方倍光速,這一現象與量子非局域性的表現相關; 5.由於任何物質都有非零的集體自旋,因此,任何物質都有自身的撓場; 6.撓場具有記憶和滯後作用,也就是具有一定強度和頻率的撓場的場源把圍繞該物體的空間中的物理真空極化了,所以,當場源被移走後,空間的渦旋結構仍然保留,撓場還可以存在; 無獨有偶,在我們國內,近些年也湧現出了一大批優秀的研究學者,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查閱下方連結,關於李嗣涔校長的一篇論文。
註:李嗣涔,男,1952年8月13日出生於臺灣,祖籍河南省濟源市,臺灣大學校長,是臺灣地區電機工程學學者,主要研究半導體領域,為臺灣地區早期研究非晶矽的學者,並為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學會會士(IEEE Fellow),在該領域有一定聲望。
水晶氣場的物理本質-撓場(簡)
http://www.wellan2000.cn/upfile/202006/2020061468025953.pdf
水晶氣場的物理本質-撓場(繁)
http://www.wellan2000.cn/upfile/202006/2020061467973721.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