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資料表明,最早出現有關羽毛球運動的文字記載是法國著名畫家喬丹(1699-1779)所畫的一幅題為「羽毛球」(Theshuttlecoack)油畫。畫中的一名少女,手握穿有網弦的羽毛球拍,球由球託插有七根不同顏色的羽毛所製成。
相傳羽毛球最早出現於14至15世紀時的日本,球拍是木製的,球用櫻桃核插上羽毛製成。這種球由於球託是櫻桃核,太重,球飛行速度太快,使得球的羽毛極易損壞,加之球的造價太高,所以這種「毽子板球」運動時興了一陣子就慢慢消失了。
19世紀中葉。當時印度的「浦那城」裡,有一種類似羽毛球的遊戲開展得十分普遍,它用圓形硬紙板或以絨線編織成球形插上羽毛,練習者手持木拍,將球在空中輪流擊出。這項活動在英國駐印度軍隊開展得尤其活躍。
根據考證,類似羽毛球活動的板羽球遊戲在中國古代也早就有了。貴州省黔南少數民族就有一種「打雞」或者又叫「打手毽」的遊戲。毽子是銅錢包裹做的,插上公雞毛,也有牛皮或樹葉做的。手毽直接用手擊打,後來在一些地方漸漸發展為使用器械,用板擊打。板的大小和式樣都與桌球拍有幾分相似,打法和羽毛球相同,只是沒有中間的球網。
現代羽毛球運動則起源於1873年。那年在英國伯明頓鎮有一位鮑費特公爵,在他的莊園組織了一次遊藝活動,由於天公不作美,戶外活動只能改在室內進行。應邀來賓中有好幾位是英國駐印度的退役軍人,他們建議進行「浦那」遊戲。當時室內場地呈葫蘆狀,他們在場地中間拉了一根繩子代替球網,每局比賽只能有兩人參加,有一定的分數限制,大家打得非常熱鬧。於是,羽毛球作為一種高雅的娛樂性活動迅速傳遍英國,為了紀念此項運動的誕生地,伯明頓(badminton)驕傲地成為羽毛球的英文名字而流傳於世界。那時的活動場地是葫蘆形,兩頭寬中間窄,窄處掛網,直至1901年才改成長方形。
1875年,世界上第一部羽毛球比賽規則出現於印度的浦那。三年後,英國又指定了更趨完善和統一的規則,當時規則的不少內容至今仍無太大的改變。1893年,世界上最早的羽毛球協會——英國羽毛球協會成立,並於1899年舉辦了全英羽毛球錦標賽。
在1988年漢城奧運會上,羽毛球第一次進入奧運大家庭,被列為表演項目。1992年巴塞隆納奧運會上被列為正式比賽項目,設男女單打和男女雙打四塊金牌。1996年的亞特蘭大奧運會上,又增設了混合雙打。本報記者肖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