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消費電子行業格局
1、下遊決定上遊。
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已趨近飽和,消費電子成長性大幅分化,未來電子行業的投資需要 聚焦空間宏大和增速持續加速的子行業和公司。
考慮到智慧型手機的巨大市場,5G 換機潮、光學創新、射頻升級、散熱屏蔽需求增加、無線充電滲透率提升等有望驅動智慧型手機產業鏈部分創新的零組件環節業績趨好。
TWS 耳機/AirPods 有望成為智慧型手機之後的消費電子熱點。
5G 基站側對於 PCB 的需求將在 2020 年加速。
此外汽車電子空間巨大, 仍處於滲透早期,將是未來部分電子公司核心拓展的領域。
2、上遊半導體、被動元件、材料、設備國產替代空間巨大。
未來科技行業將是 G2 的競爭格局,「一個世界,兩套系統」將是大勢所趨。以華為為首的中國科技企業也會在在半導體、被動元件、材料、設備等上遊領域全面推進國產替代。
三、5G智慧型手機出貨量持續提升
預計5G換機潮有望驅動智慧型手機行業於2021年實現銷量同比正增長。全球智慧型手機出貨量穩定,銷售額有望繼續保持上行。自進入移動互聯時代後,智慧型手機銷量快速增長,在2016年達到頂峰後, 近年已連續3年下滑,但總體出貨量維持在14億部左右,主要原因是全球移動通信用戶滲透率已達 87%(ITU 數據),疊加手機換機周期拉長所致。智慧型手機出貨金額近年保持穩定上行的趨勢,在功能不斷創新,性能不斷提升的技術創新背景下,智慧型手機出貨金額有望繼續提升。
中國智慧型手機出貨量於2020年4月繼續增長。根據中國信通院數據,2020年4月,國內手機市場總體出貨量 4172.8萬部,同比上升 14.2%,增幅較為明顯。其中 5G手機出貨量 1638.2 萬部。2020年4月,智慧型手機出貨量4078.2萬部,同比增長17.2%,佔同期手機出貨量的97.7%,相比2019年同期銷量顯著增加。
4、國產替代已是核心動能
2019 和 2020Q1 半導體、AirPods 和光學業績靚麗。
電子行業 2019 年年報回顧。
2019 年電子全行業(A+H)297 家公司收 入為 21,599.81 億元,同比增長 8.2%;全行業歸母淨利潤為 1153.10 億元, 同比增長 25.8%。
電子行業各子行業 2019 年同比增速情況為:
半導體(收 入+24.7%,歸母淨利潤+31.9%,同下)、消費電子(+12.0%,+48.8%)、 面板(-10.8%,-56.7%)、元件(+9.1%,-18.0%)、PCB(+10.9%,+14.4%)、 安防(+11.0%,-15.4%)、LED(+4.1%,-53.9%)。
電子各個子行業細分領域 2019 年淨利潤增速排名前十名。
消費電子-終端(+172.8%)
蘋果 Airpods 供應鏈(+156.2%)
安防-紅外成像(+90.6%)
消費電子-綜合(+73.1%)
消費電子-光學(+69.5%)
TWS 供應鏈(+69.1%)
半導體-設計(+68.9%)
半導體-材料(+60.7%)
半導體-封測(+55.9%)
PCB-樹脂(+52.4%)。
電子各個子行業細分領域 2020Q1 淨利潤增速排序前十名。
安防-紅外成像(+1448.0%)
消費電子-光學(+382.0%)
PCB-樹脂(+321.0%)
汽車電子(+141.2%)
半導體-封測(+110.2%)
消費電子-綜合(+59.4%)
半導體-化合物半導體(+53.0%)
半導體-材料(+52.6%)
半導體-設計 (+50.2%)
消費電子-聲學(+41.4%)。
展望未來,我們認為國產替代和創新浪潮 仍是未來電子行業的核心主軸。上遊看國產替代、中遊看功能創新和代工延 、下遊看需求創新。
二、TWS/AirPods:「山寨」打開市場空間,安卓 TWS 拐點已至
1、Airpods 的快速持續爆發
Airpods銷售快速增長,證明TWS是一個真實的需求,但蘋果對藍牙連接監聽模式進行了專利封鎖。2019Q3 聯發科絡達、高通、華為相繼實現了技術突破,同時華強北TWS加速普及產品打開市場空間,安卓TWS行業迎來拐點。
2016年9月8日,蘋果公司舉辦新品發布會,除了發布新一代 iPhone、 AppleWatch 等,格外引人注意的就是 AirPods。此後,蘋果公司在2019年3月發布了第二代 AirPods,支持無線充電功能;並在2019年10月發布了 第三代 AirPods,支持主動降噪功能,命名為 AirPods Pro。
總體上來看,AirPods 主要具有以下幾點優勢:
1)、快速配對,無縫切換。
不同於傳統藍牙耳機,需要手機搜索和識別設備,AirPods 一經取出便自動打開,只需要在設備上點擊確定便與耳機連 接完成。耳機可以同時連接到 iPhone 和 Apple Watch,可即時在這兩部設備之間切換聲音。
2)、輕盈小巧,續航超強。
AirPods 一次充電可聆聽5小時,表現出眾。 再加上充電盒能存儲多次額外充電的電量,滿足超過24小時的續航。放入充電盒中15分鐘即可獲得最長可達 3 小時的聆聽時間。要查看電池電量,只需將 AirPods 靠近 iPhone 就可看到剩餘電量。
3)、多種傳感,智能識別。
蘋果定製的 W1/H1 晶片,它帶來十分高效的 無線性能,從而提供更佳的連接和更好的音質。語音加速感應器可識別用者何時在說話,並與一對採用波束成形技術的麥克風默契協作,過濾掉外 界噪音,清晰鎖定使用者的聲音。光學傳感器和運動加速感應器與 W1/H1 晶片默契協作,可自動控制音頻和激活麥克風,讓 AirPods 既可僅使用一隻,亦可兩隻同時使用。
在良好的使用體驗下,AirPods 銷量持續高增長。根據 IDC 的統計, AirPods 在 2017 年的銷量達到了 1500 萬部,2018 年達到 2800 萬部,並在 這兩年始終面臨供給瓶頸。在立訊等供應商大力擴產並維持高良率之後,AirPods 在 2019 年的銷售大幅放量,達到 6500 萬部,同比增長 132%。儘管疫情將對 AirPods 的需求在短期內產生不利影響,但預計這樣的影響將是短期的,疫情結束的需求將快速恢復。預計 AirPods 在 2020 年的銷量將達到 9000 萬部左右。
儘管 AirPods 看似小巧,但是內部結構極其精密和複雜。單部 AirPods 及其充電設備共有 28 個主要組件以及上百個元器件,相較於其他耳機在數 量和複雜度上大幅提升。
在主要的晶片及傳感器方面,核心的 H1 晶片是由蘋果自己設計,並交由臺積電代工;電源管理晶片則是來自意法半導體和德州儀器,加速度傳感器來自意法半導體和博世,音頻編解碼器來自 Cirrus Logic,Nor Flash 來自兆易創新,MEMS 麥克風來自歌爾股份,而最後的組裝則來自立訊精密和歌爾股份。
目前立訊精密在普通版 AirPods 的份額達到 60%-65%左右,在降噪版 的 AirPods Pro 的份額則達到了 100%。
立訊精密普通版 AirPods 的生產基地位於江蘇崑山和江西吉安,分別有 6 條和 11 條產線。根據我們的測算,在產能利用率保持滿載的情況下,立訊 精密這17條產線的年產量將達到4500萬臺左右。由於降噪版的AirPods Pro 更受市場歡迎,我們預計立訊精密將不再擴產普通版產線。
立訊精密降噪版 AirPods Pro 在崑山有 1 條產線,在吉安有 6 條產線。 根據我們的測算,在產能利用率保持滿載的情況下,立訊精密這 7 條產線的 年產量將達到 2100 萬臺左右。立訊精密目前正在越南建設 2 條 AirPods Pro 的新產線,有望於年中正式投產,將為公司下半年的業績帶來確定性增量。
歌爾股份始終都是蘋果產品重要的聲學器件供應商,並在 2018 年順利 成為 AirPods 的整機製造商,目前在普通版 AirPods 的份額達到 30%-35% 左右,AirPods Pro 的生產線也即將投產。
2020 年市場規模接近 1500 億元,遠期有望超過 3000 億元。目前 AirPods 系列產品普通款價格為 1246 元,無線充電款價格為 1546 元,降噪 款價格為 1999 元。我們預計未來 AirPods 系列價格區間為 1200-2000 元, 按照 2020 年出貨量 9000 萬部估計,假設普通款及高端產品比例為 6:4, 2020 年整體代工組裝市場規模將接近 1500 億元。隨著 AirPods 系列產品在 蘋果用戶中滲透率逐漸加深,未來三年內出貨量有望超過 2 億臺,對應市場 規模超過 3000 億元。
2、安卓 TWS 拐點已至,品牌廠商競爭力顯現
2016 年蘋果推出第一代 AirPods,引爆了TWS耳機熱潮,國內外廠商紛紛跟進推出自己的TWS耳機產品,耳機向無線化加速轉變。
TWS 智能耳機作為語音交互的重要載體,開始集成各種智能應用,逐漸成為智能物聯網的重要入口。手機廠商、音頻廠商、網際網路巨頭為布局智能物聯網生態都進入該市場,爭奪語音入口。
根據 Counterpoint Research 統計數據,2016 年全球 TWS 耳機出貨量僅為 918 萬副,2018年則達到4,600萬副,年均複合增長率為124%。預計2020年TWS 耳機出貨量將躍升至 2.3 億副,全球 TWS 耳機市場規模將達到270億美金。
白牌市場階段性增長,市場份額最終向品牌廠商集中。
隨著 TWS 耳機產業鏈的成熟,大量白牌廠商也迅速跟進,以吸引價格敏感的消費者。TWS耳機未來的發展路徑將可能類似於智慧型手機:蘋果 AirPods 吸引高端用戶使用,開創新市場後,價格低廉的白牌 TWS 耳機進一步打開市場需求,促使更多消費者使用,培養消費習慣。之後品牌廠商憑藉產品質量、技術及品牌優勢,使 TWS 耳機市場份額向品牌廠商集中。
TWS 的產業鏈主要包括品牌廠商、ODM 廠商和零組件廠商。
品牌廠商:漫步者、萬魔聲學;
製造廠商:立訊精密、歌爾股份、共達電聲、佳禾智能、瀛通通訊等;
零部件廠商:
1) 藍牙主控晶片:恆玄科技、高通等;
2) nor flash:兆易創新、普冉等;
3) 電池:億緯鋰能、欣旺達、鵬輝能源,贛鋒鋰業等;
4) 電源管理:聖邦股份、韋爾股份等。
三、智慧型手機的四大創新方向
光學、射頻、功能件、無線充電是智慧型手機未來四大創新方向。
我們整理分析歷代 iPhone的BOM,從iPhone 3Gs至今,光學、射頻前端、功能件的單機價值量持續提升。展望未來,
(1)光學創新有望持續,攝像頭多攝和「前置結構光+後置 ToF」將成大勢所趨;
(2)由於頻段大幅增加,射頻前端的單機價值量大幅提升;
(3)散熱和電磁屏蔽也驅動功能件需求增加;
(4)無線充電滲透率有望從中高端手機向中低端手機延伸、接收端模組向發射端模組延伸。
立訊精密,業務從智慧型手機聲學、馬達、光學、天線、無線充電接收端、lighting 接口等 零組件向 AirPods、Apple Watch、iPhone 組裝延伸,2020 年組裝代工業務 收入或將超過 50%;
歌爾股份,從智慧型手機的聲學等零組件向 AirPods 組裝延伸,2020 年組裝代工業務收入或將超過 30%;
領益智造,併購 Salcomp 後從智慧型手機的功能件、結構件業務切入充電器組裝業務。
信維通信,作為全球智能終端無線充電龍頭,未來有望切入無線充電發射端的 組裝代工業務。
四、智能手錶等可穿戴式設備空間巨大
智能穿戴設備是將多媒體、傳感、無線通信、雲服務等技術與日常穿戴相結合,實現用戶交互、娛樂、健康等功能的硬體終端。根據穿戴部位的不同,可以分為智能手錶、智能手環以及智能聲學設備等,智能手錶是目前發展最成熟的可穿戴設備,而智能手環同樣擁有較大的用戶群體。
智能手錶:智能手錶的快速發展與 Apple Watch 系列產品的推出有關。Apple Watch 是蘋果在 2014 年推出的可穿戴產品,也是智能手錶市場中銷售份額最大的產品。隨著蘋果手錶不斷加入健康功能、蜂窩數據、GPS 跟蹤等功能,Apple Watch 系列逐漸脫離與手機的強綁定,成為獨立的消費電子產品,根據 IDC 數據,2017-2019 年的出貨量分別達到約 1600 萬/2200 萬 /3000 萬部。
三星、華為以及 Fitbit 是安卓智能手錶的主要品牌。華為 GT 系列 2019 年在國內市場的出貨量伴隨兒童用戶的增加而迅速增長,同比增長率達到 63.4%。安卓陣營智能手錶市場份額在 2019 年首次超越蘋果手錶,佔比達 到 54%。
預計隨著最新一代蘋果手錶的推出以及老款產品的降價,更多安卓陣營的手錶品牌將加入市場,帶動整體市場發展。受到疫情影響,2020 年 智能手錶出貨量增速預期將放緩,我們預計安卓手錶出貨量約 4650 萬部, 行業整體出貨量達到 8050 萬部;2022 年整體智能手錶出貨量將突破 1 億部。
智能手環:屬於智能手錶的低價替代品,一般需要與手機綁定使用,通過傳感器跟蹤健康、位置信息,使用手機或自帶屏幕進行數據收集和分析。智能手環的價格通常只有智能手錶的 1/5,故能夠被更多的消費者所接受。目前智能手環市場的主要廠商包括華為、小米、Fitbit 等,其中小米憑藉低價小米手環系列(<200 元)在 2019 年迅速擴大市場份額,出貨量超過 2000 萬部。
智能手環廠商價格競爭比較激烈,Fitbit 等廠商的出貨量份額已經逐漸被 華為、小米等低價競爭中蠶食。由於能夠實現的功能比較少,2019 年開始,智能手環市場出貨量增長出現停滯,我們預計 2023 年智能手環出貨量將達到 6970 萬部,複合增長率僅為 1.8%。
VR 市場穩步發展,蘋果或將推出 AR 眼鏡
隨著產業界在 AR 領域的持續發力,部分研究者將 AR 從 VR 的概念框架中抽離出來。兩者在關鍵器件、終端形態上相似性較大,而在關鍵技術和應用領域上有所差異。VR 通過隔絕式的音視頻內容帶來沉浸感體驗,對顯示畫質要求較高,AR 強調虛擬信息與現實環境的「無縫」融合,對感知交互要求較高;應用方面,VR 側重於遊戲、視頻、直播與社交等大眾市場,AR 側重於工業、軍事等垂直應用。
VR 關鍵技術日趨成熟,AR 技術有待突破。目前來看,VR 的關鍵技術如近眼顯示、渲染處理等已經有明確發展路線,核心技術的成熟將大幅度提升遊戲體驗,而傳感技術和交互式傳感體驗的發展也使得 VR 應用場景逐漸豐富。AR 技術在交互和傳輸層面有較好發展,但是在 SLAM 算法(定位跟蹤與建圖)及其相關外設、光學顯示(光波導)方面比 VR 更為複雜,仍需要一定發展時間。總體來看,目前 VR 市場已經具有較為成熟的產品和技術,市場穩步發展,而 AR 市場還需要技術和成熟產品培育推動。
2020 年出貨量受到一定影響,長期市場規模突破 1000 億美元。根據 IDC 等市場機構預計,2020 年上半年 VR/AR 產品整體出貨量受到一定影響,下半年有望實現反彈,VR 頭戴式設備出貨量將達到 600 萬臺,市場規模將達到 188 億美元。預期到 2024 年,整體 VR/AR 產品出貨量有望達到 7600 萬臺,AR 產品出貨量增長受益於 B 端客戶的迅速擴張增加至 4110 萬臺,市場規模合計將超過 1000 億美元。
五、匯總:消費電子行業的發展方向
首先是半導體的國產替代,而晶片半導體的製造產業鏈,在前文中已經詳細表達。
其次是TWS/AirPods耳機,
第三是智慧型手機的創新方向(光學、射頻、功能件、無線充電)
第四是智能穿戴(智能手錶、AR眼鏡)
六、相關企業信息梳理
立訊精密,AirPods代工市佔率60%,國內最大的連接器製造商。無線充電鏈。
歌爾股份,AirPods代工市佔率30%左右,國內聲學行業龍頭。
藍思科技,防護玻璃,視窗與外觀功能組件龍頭,為華為P40系列提供業界首款四曲滿溢屏。
匯頂科技,全球安卓手機視窗出貨量排名第一的指紋晶片供應商。
共達電聲,耳機生產商,欲收購萬魔聲學
漫步者,安卓TWS耳機龍頭,智能音箱國內市佔率第一。
信維通信,涉及無線充電和射頻領域,全球智能終端無線充電龍頭,未來有望切入無線充電發射端的組裝代工業務。
卓勝微,射頻領域,全球第五,國內第一的射頻開關廠商,全球市佔率10%。
水晶光電,國內濾光片龍頭企業,鍍膜工藝行業領先,業務由濾光片拓展至光學元器件多品類
歐菲光,國內光學龍頭,2018年攝像頭模組全球市場份額第四。
聯創電子,光學鏡頭生產企業,重點發展光學、觸控顯示等新型光學光電子產業,布局培育集成電路產業,產品廣泛應用於智能終端、智能汽車、智慧家庭等領域。
恆銘達,主要產品是電子終端設備中的高精密度功能性器件,可穿戴供應鏈。
長信科技,國內觸控顯示龍頭,全球最大的ITO導電膜製造商。可穿戴供應鏈。
風華高科,公司是國內領先電子元器件企業,主營業務為MLCC和片式電阻為主的被動元器件生產。
三環集團,被動元件,公司在光纖陶瓷插芯、燃料電池隔膜板、陶瓷外觀件等細分領域都取得較高的市佔率,
順絡電子,被動元件,公司精密陶瓷產品在智能穿戴產品應用得到了市場大力認可
京東方A,國內面板龍頭,LCD市佔率全球第一,OLED市佔率國內第一。
TCL科技,國內面板龍頭,LCD市佔率全球第二。
傳音控股,全球手機市佔率8%,排名第四,非洲市場市佔率53%。
環旭電子,國內SiP封裝技術龍頭,是全球EMS 及SiP 微小化技術領導者.
領益智造,結構件,國內消費產品精密功能器件龍頭。併購 Salcomp 後從智慧型手機的功能件、結構件業務切入充電器組裝業務。
億緯鋰能,消費鋰電池產業鏈,手握48項專利切入三星供應鏈。公司傳統業務鋰原電池的形態中包含了紐扣型電池,因此有切入鋰離子扣式電池基礎。
欣旺達,全球消費鋰電池模組龍頭,全球智慧型手機Pack 市佔率超過25%。
鵬輝能源,公司與廣汽研究院合作開發了一款6C快充動力電池產品,未來不排除有其他更多合作項目。公司無線耳機電池現有產能將擴到年化6000萬隻。
鵬鼎控股,全球第一大PCB公司,蘋果FPC核心供應商。
東山精密,國內最大的精密鈑金結構件製造企業。
大族雷射,亞洲最大,世界知名的雷射加工設備生產廠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