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薇的《聽見她說》出了第二集《許願》。
這個關注女性的獨白劇,開播前就讓人期待滿滿。
第一期《魔鏡》講了女性的外貌焦慮,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
而這期,聚焦了一個單親家庭的女孩小雨的心事,在楊紫如泣如訴地演繹下,尤為催淚。
看了沒幾分鐘,我已經完全被代入了這個故事。
小雨的爸爸在媽媽孕期出軌,媽媽帶著她大鬧爸爸單位;
於是,爸爸丟了工作,身敗名裂。
不僅如此,媽媽還在八寶粥裡加了農藥,帶著小雨自殺。
後來被鄰居發現,搶救了過來。
在醫院裡,爸爸向媽媽下跪,媽媽對他說:「去si」。
這場以爸爸出軌為起點的悲劇故事,以爸爸媽媽孩子三敗俱傷,暫時告一段落;遺憾的是,原生家庭不幸的影響卻似乎沒有止境。
有過一次死亡體驗的母女搬家了,她們相依為命地生活著。
只是媽媽對爸爸的恨意依舊無法消散。
她恨屋及烏,連帶著,跟小雨的爺爺奶奶也斷了聯繫。
在這個名為「家」的孤島上,生活著一對共生的母女。
媽媽說:「我只有你」。
小雨說:「我想逃離」。
日常點滴裡,媽媽都對她極盡控制。
甚至「買通」了她的好朋友,了解她的各種動態。
終於,她被媽媽密不透風的愛折磨得喘不過氣來。
她努力學習,選了一所離家最遠的地方上學,但還是逃不開媽媽的掌控。
媽媽隨時隨地電聯她,從上大學到工作後,一直如此。
媽媽還阻止她談戀愛,告訴她:「男人沒一個好東西」。
知道她戀愛了,就第一時間趕去,勸退了男方。
小雨是愛媽媽的,但她的內心卻在某種程度上「背叛著」媽媽。
這一天,是她26歲的生日。她說,自己很想回到26年前,去殺死那個要出生的自己。
這無疑是打臉了媽媽26年的養育。
除此之外,她也無法控制自己對父親的感情。
媽媽希望她恨爸爸,但她做不到。
在內心深處,她似乎還在思念著父親。
在她14歲時,父親得了絕症。離世前,來學校看她,在她身後喊了她一聲。
她沒來得及轉身,父親已經走遠。
留下了一個鐵盒子,裡面有兩萬多塊錢。
那是父親留給她唯一的,也是所有的「愛」。
她一分都捨不得花。
12年過去了。
她始終活在悔恨中,遺憾在父親來見她最後一面時,沒有去抱抱他。
在26歲生日時,小雨錄下了20分鐘的內心獨白,發送給了母親,片子到這裡戛然而止……
這些年原生家庭的話題說的很多,談及父母,總有很多讓人觸動心房的地方。
而這部短片,我覺得對所有即將為人父母,或者已經為人父母的人來說,是一個很好的警示。
它告訴我們,孩子來到這個世界,是被動的;她沒有選擇父母的權利,但作為父母,我們既然選擇了孕育孩子,就要承擔起這份選擇帶來的責任。
盡力呵護,別輕易傷害。
看片時,有兩段話讓我很受觸動。
一段是小雨念到父親留給她的信,信裡寫到,「爸爸許願你,不要遇到像爸爸這樣的人」。
一段是小雨對著鏡頭告訴媽媽:「媽媽,我知道你很愛很愛我,我也很愛很愛你;但你對我最大的愛,應該是愛你自己」。
作為一個兼具女兒和母親雙重身份的女性,我覺得這兩段話也點出了這個故事裡兩個悲劇女性的出路。
一個是做為父母婚姻不幸的孩子,怎麼去修復原生家庭的創傷,擁有愛人的能力。
一個是做為婚姻不幸的成人,怎麼去修復再生家庭的創傷,擁有自愛的能力。
先說孩子吧。
小雨父親許願的這句話,很觸動我的原因,是因為我身邊見過很多像小雨一樣的女孩,往往未必能如這位父親所願。
父親是「渣男」的,遇到「渣男」的概率往往很大。
這不是巧合,而是因為女孩缺乏了好的榜樣,所以不懂識別什麼是好伴侶。
除此之外,對父親的矛盾情感,也會讓她們喪失愛人的能力。
對孩子的情感最好的許願(祝福),是自己成為一個好伴侶。
回過頭說,有些網友認為,小雨在短片裡呈現出對出軌父親的「同情」態度是一種「三觀不正」的表現,是對母親的背叛。
甚至有人說「爸爸不是好人」、「換成我的話,就把你丟給爸爸,讓你跟著後媽生活」,諸如此類的言論,我真的很不贊同。
對小雨來說,父親背叛母親是不爭的事實,但小雨對父親的愛,是發自本能的;不能因為父親對家庭的傷害,就剝奪了她接收父愛的權利。
對父親和母親的態度,可以有親疏之別,但一味地恨,對孩子並不是好事。
和父親的和解,是對於小雨這樣的女孩來說,是人生一堂重要的功課;正視對父親的感情,也是她走出不幸福原生家庭困局的第一步。
再說說媽媽。
面對背叛的丈夫,選擇「報復」的方式去讓對方受到懲罰,這無可厚非。
只是,她也需要和解。
和解不是放過曾經傷害你的人,而是放過自己。
是不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以及無辜的孩子。
唯有和解,才能讓自己真正得到治癒,重新擁有自愛的能力。
最後我想說,這個故事要告訴天下父母的道理,其實很簡單。
對孩子最好的愛,是父母相愛。父母和睦的原生家庭無疑是孩子最大的財富。
退一步說,真的走到夫妻不睦、婚姻破裂的程度。
我們也應該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即使分開了,她還依舊擁有爸爸媽媽的愛;她還可以繼續愛媽媽,也可以繼續愛爸爸。
爸爸媽媽的婚姻故事結束了,但和她的親子故事永遠不會結束。
我是柚子媽,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正面管教講師。
專注育兒相關的書評、影評、熱點事件分析;擅長兒童心理學、個體心理學;
歡迎關注@柚媽書影世界,一起學習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