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幸福的人一生被童年治癒,而不幸的人可能需要消耗一生的力氣去治癒童年」,很多時候我們在電影中、綜藝中看到的橋段總會覺得過於「狗血」。
但在故事總是源自顯示,那些誇張鏡頭的背後是千千萬萬個家庭的縮影。就像趙薇發起的女性獨白劇《聽見她說》,其中一期《許願》令人印象尤深:
楊紫扮演的女主角小雨在媽媽的變態控制下生活了26年,在26歲生日這天,小雨許下一個願望,希望能夠擁有穿梭時空的超能力,回到26年前,殺死自己……
原生家庭的傷害裡,最該自救的是孩子還是父母?
小雨媽媽,從懷她的那天起,就帶著恨。
因為爸爸出軌了。
媽媽抱著小雨去爸爸公司大鬧,要他身敗名裂,被人唾棄。
把爸爸名聲搞臭之後,媽媽還煮了八寶粥,在裡面放了藥,硬給小雨灌下去,想抱著一起死。
還好鄰居發現得早,及時把她們救了過來。
從此之後,媽媽就和爸爸斷絕了聯繫,一心一意「照顧」小雨。
但被丈夫背叛的經歷,讓小雨媽媽開始變得偏執,她希望小雨的一切都能夠在她的掌控之中。
讀書的時候,媽媽「買通」她最好的閨蜜,讓閨蜜報告她的一舉一動;
每天偷看她的日記,想知道她有什麼秘密,她只好每天都只寫寫天氣;
哪怕離家讀大學,工作,媽媽都要一小時打一個電話來問她在做什麼。
面對這種監視一般的母愛,小雨變得越來越患得患失。
媽媽說男人沒好東西,她就打算一輩子不戀愛,媽媽不讓她交朋友,她就真的沒有任何一個好朋友。
其實,小雨是戀愛過的。
只是,應了媽媽的預言,一下子就被甩了。
直到很多年後與初戀重新相遇,小雨質問他時,他才說出真相:「是你媽媽找我,說我配不上她女兒!」
最後,小雨選擇在26歲生日這天給媽媽錄下一段視頻,因為媽媽也是在26歲生下的她,她要控訴媽媽對她過往人生的壓迫與折磨。
她在視頻中說道:
「我的生日是你的受難日,可我不知道是不是應該感謝你把我帶到這個世界上來。」
「其實我一直特別想問你,你後悔嗎?我後悔。」
這些話就像用針扎進了心臟,疼得令人窒息。
我們嘆息的不是她想要輕生的念頭,而是她別無選擇之下的後悔。
不幸的原生家庭中被傷害的除了孩子,還有父母。沒有一個人能過得好,小雨的爸爸因妻子的怨恨、打鬧而變得生活落魄,最終疾病纏身去世。
就連生前見親生女兒一面,也只是遠遠的望上那麼一眼,沒盡過父親的責任,也沒體會到骨肉親情。
也許這就是渣男該有的下場,並不值得同情,用小雨母親的話說「自作自受,活該」。
但另外兩個女人又好到哪裡去呢,同樣的可悲和令人心痛。
劇中,小雨說,「你知道我為什麼沒有找到愛人嗎?因為我沒有愛人的能力,我也不敢。」
父母之愛重於泰山,父母之盼難於登天
孩子的每一項品行、性格、觀念大多模仿自父母日常的一言一行,包括「愛」也是如此。
知乎上曾經有個很火的問題:為什麼中國很多孩子都不會考慮家長的感受?
當我們還在辛苦擺脫父母帶來的創傷時,父母想的卻是,為什麼我們不懂感謝?
父母也有父母的難處,他們竭盡所能想對我們好,甚至為了我們,讓渡了一部分自己人生本該有的享受。
如果不是他們的嚴厲管教,也許我們不一定有今天的成就。
但是這種全心全意的愛,卻帶著潛規則一樣的附加條件:只要我對你好,無論你想不想要,你都得感謝我。
很多人都有類似的經歷——被父母吐槽他在大城市工作收入太低,房租太高,不知道天天辛苦是為了啥。
所以建議孩子早點回老家發展,工作壓力不大,平時找老同學老朋友玩兒也方便,更重要是住自家不用交房租。
可這往往讓在外拼搏的我們很無語。為什麼寧願在大城市累死累活也不回家?就是因為想要逃離這種自我感動式的付出,和無時無刻的批評與否定。
父母總是以過來人的身份教導孩子,這沒有錯,長輩的人生經驗的確能讓小輩少走一些彎路。
可時代變化的很快,每一代人之間的代溝都難以跨越,就像父母那輩人大多在國企從年輕待到退休,所以他們無法理解現代就業的波折與頻繁跳槽的心態。
蔣勳曾說過:「我們有時候不知不覺在限制孩子,甚至以愛之名,因為愛太偉大了。但事實上,愛應該建立在人與人平等的基礎上。」
走出人生的陰影,從愛自己開始
小雨的媽媽是一個被愛情拋棄的可憐人,出軌給她帶去的是徹底失去了自我認同與安全感,因此她對小雨的愛才變得越發扭曲。
一個徹底失去自我的媽媽,才會對孩子格外控制,這是極端之下的表現,其實在很多正常家庭中也同樣存在著類似的問題。
當媽媽,是每個女人人生的分水嶺。
當媽媽之前,你的人生就像摩託車,想怎麼騎就怎麼騎;
當媽媽之後,你的人生就像重型卡車,過個十字路口都費勁。
以前出門的時候,口紅、粉底、太陽鏡,一個不少;下班後,逛商場、看電影、吃宵夜,生活豐富多彩;
現在出門的時候,奶瓶、水杯、嬰兒車,一個不落;下班後,爭分奪秒趕回家接孩子,忙得像個陀螺。
很多母親在為孩子操勞的過程中逐漸失去了「自我」,有人說:女人當了媽媽後,除了姓名,什麼都變了。
她們的世界裡,有孩子、有老公、有父母、有家庭,卻唯獨沒有了她們自己,而這樣的媽媽是給不了孩子溫暖的。
作家陳丹燕在《上海的金枝玉葉》中講述了郭氏家族的傳奇的一生。她享受過榮華富貴,也苦嘗過百般疾苦,但她唯一不曾改變的就是她的生活態度。
她明白:孩子心中的苦與樂,來源於父母的態度。
因此,即使在最艱苦的條件下,她依然帶著兒子努力把生活過得有滋有味:
她會在掃廁所的時候,穿上乾淨的旗袍;
會在連蒸鍋都沒有的時候,用鋁飯盒給兒子蒸出美味的蛋糕;
會用搪瓷的缸子,為自己準備一頓豐盛的下午茶;
她說:這才是人活著的樣子。
在她的影響下,她的孩子學會了愛,他從來不曾怨天尤人,始終對生活充滿希望,即便面對困苦依然積極樂觀,勇敢面對。
優寶覺得媽媽們想要愛自己,這三個方面必不可少!
擁有一份健康:健康是一切的前提,失去了健康,一切都將變得不再有意義。
因此,堅持在陽光中慢跑,堅持良好的作息習慣,堅持健康的飲食結構,既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家人最好的愛護。
擁有一份成長:雖然已是身為人母的年紀,但同樣需要美麗,需要成長,需要時光不負自己。
一本書,一盆花,一幅畫,一個笑容,一縷陽光,一個好友,一個愛好,讓生活變得豐富起來,活出真我,也能夠讓孩子學會積極地面對生活,擁有更大的前進動力。
擁有一份平和:淡泊名利、勇敢堅強、平和地面對一切開心與不開心,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擁有強大而平和內心的媽媽,能夠給孩子真正的安全感。
有安全感的孩子才能擁有自信和自尊,才能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才能不斷挖掘自身的潛能。
楊紫在《許願》這個短片的結尾,有一句臺詞是:「媽媽你對我最大的愛,是愛你自己」。
是的,只有愛自己的父母,才會給予孩子最健康的愛。父母對孩子無私的付出,看似偉大,其實是一場以愛之名的綁架。
願每個孩子都可以得到善意的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