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章已經通過區塊鏈技術進行版權認證,禁止任何形式的改編轉載抄襲,違者追究法律責任」
說到高空飛行的鳥類,有的朋友可能會想到黑頸鶴,能在一萬米的高空遷徙,穿越喜馬拉雅都不是什麼大問題,更有甚者,如高山兀鷲,展翅能飛上一萬一千米的高空。好像這些鳥兒們在飛行中也沒有什麼「保護措施」呀,可我們經常在電影或者電視劇中看到這樣的情景,戰鬥機在高空飛行,輾轉騰挪間,偶爾閃過駕駛員的畫面,他們卻是戴著氧氣面罩的,駕駛艙是密閉的呀,為什麼還要這樣做呢?
在這呢就得先給大家科普一點點動物學的知識了,大多數鳥類之所以能在高空輕鬆的飛行,不是因為它們沒有保護措施呀,相反,它們的身體有著大小不一的氣囊,而且足足九個。這些氣囊不僅有著減弱內臟器官間的摩擦和減輕身體重量飛行更加便利的作用,更加重要的是它能儲存空氣,起著輔助呼吸的作用。所以當鳥兒們在高空飛行時,雖然外界環境空氣稀薄且壓力很小,但是在關鍵時候它們有著氣囊這個特殊結構,減輕了肺的呼吸壓力,能保持長時間的氧氣供給,高空飛行也就不在話下了。
我們再說說戰鬥機飛行員,他們不是待在密閉的駕駛艙裡嗎?這個不就像是一個氣囊嗎?非也非也,戰鬥機的結構和功能可不像我們想的那麼簡單。首先呢,高空飛行是很危險的,壓力艙的最主要作用就是把飛行員和外界空氣隔開,提供一個相對平靜的駕駛環境,這個時候就需要駕駛艙內的空氣穩定,雖然戰鬥機都設計了加壓減壓裝置,可駕駛艙的空氣也不能長時間供應呼吸。那麼有人可能會說了,我平時坐的客機也沒有戴氧氣罩啊?這是因為民航載人飛機都是經過專業設計的,使體艙內的壓力和地面保持不變,且還有良好的空氣循環系統,目的就是為了給乘客營造一個相對舒適的環境。可戰鬥機可不是平平穩穩飛的,而且體積也沒有民航飛機那麼大,有時候從低空到高空加速,甚至高空到低空俯衝,都是非常快的,有時候還需要做出相應的戰術動作,壓力變化巨大,超重失重對飛行員的身體機能也是個巨大考驗,這時候氧氣的充足供應是必不可少的,所以飛行員們就必須戴上氧氣面罩。
所以呢,鳥類能高空飛行是因為有著特殊的身體結構,而我們人就沒那麼幸運的,為了適應高空環境,給飛行員們安全的保障,氧氣面罩就成為必要措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