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最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感謝大家的閱讀,喜歡小編為你精心編輯的文章嗎?歡迎留言評論,小編都會虛心接受的,你們是小編前進的動力哦。每天一點點進步,分享彼此的歡樂!如果喜歡就關注訂閱吧!也不要忘記點讚哦~親祝你們生活幸福,工作順利!
說到我國對於太空的探索,早在明朝時期就已經開始。而那位叫做萬戶的前驅者,也用付出生命的代價,告訴了我們探索的難度有多大。不過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及人類對於太空的認識不斷加深,探索太空漸漸成為一件可以做成的事情。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在美蘇科技稱霸的背景之下,太空成為了兩國爭奪的對象,不過蘇聯成為了第一個成功吃螃蟹的國家。不僅是衛星,連人也送上了太空。可惜的是,我國卻因為近代的一系列磨難而落在了後面。但差距就是用來追趕的,在國家的高度重視之下,我國從1956年開始了對航天事業的建設。
雖然起步時間很晚,但憑藉科研人員的辛苦付出,以及蘇聯早期對我國火箭飛彈研究的幫助,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進步神速,並成功地在1970年把自己的衛星送上了太空。此時很多人都非常期待我國發展載人航天的發展,但國家在那時做出了一個明智的決定:先注重各類型衛星的研製。太空探索光靠想像和理論可不行,還得有最重要的資金,而這就需要強大的國力進行支撐。但我國僅僅是在改革開放之後,才慢慢有了一定的積蓄。
之前光支撐衛星研製,就已經很不容易了。至於載人航天,那是絕對不可能的事情。這裡放個明顯的對比例子,大家就清楚國家當時的為難了:美國在1961年-1972年實施了一系列載人登月的任務,也就是著名的阿波羅計劃。在這十多年的時間裡,美國為此耗費了255億美元。而我國在此期間的最高國民生產總值,是1972年的2530億元。按照當時的匯率,大約就是1127億美元。花掉一年中四分之一的GDP去探索太空,這是絕對不可能的事情,畢竟當時國內有太多更需要花錢的地方了。
不過等待總是值得的,隨著之後幾十年的經濟發展,我國正式於1992年開始了對載人飛船航天工程的實施。在完成了前期的大部分研製任務之後,剩下關鍵的一個部分,就是對太空人的選拔和訓練。1998年,經過了重重選拔之後,楊利偉等14名優秀空軍飛行員脫穎而出,成為我國第一代航天員。不過這僅僅是第一關,想要真正具備獨立航天的能力,還要經歷5年堪稱最辛苦的訓練,而這期間,楊利偉和他的家人在各方面都做到了最好。本人就很能吃苦,在各個方面的表現也總是名列前茅。
而家人為了讓他能夠安心訓練,更是不惜隱瞞了其母親長達幾年的生病住院情況。也正是如此堅定的意志和支持之下,2003年,他成為了我國第一個飛上太空的太空人。而那短短的太空21小時,雖然創造了無數的歷史和光榮,但背後卻有許多驚魂一刻。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楊利偉落地之後的畫面中,嘴角是有血的。這是因為在返回的時候,由共振和巨大壓力所造成的。如果不是他意志堅強,很有可能就挺不過去了。不過最嚇人的,還是他在太空中所聽到的「敲門「」聲音。
我國當時對這種情況不了解,還以為是外星人。17年後才知道,原來那是飛船本身承受不住壓力快要破碎的聲音。幸好及時返回了,如果再晚一點時間,後果不堪設想。而楊利偉所經歷的這些,也讓工作人員得到了寶貴的經驗和教訓。正是因為他的捨命付出,才有了未來的數次成功和「後人乘涼」。如今的楊利偉雖然年事已高,但依舊奮鬥在航天事業中。如此為人民、為民族付出的英雄,值得我們每一個國人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