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宇宙是在運行的,它有它的的生命——羅曼羅蘭
太空是一片充滿未知的領域,不過,人類卻一直沒有停下對太空的探索,從古至今,人們一直都想走出自己生活的地球,看一看外面的世界究竟是什麼樣子,但苦於沒有科學技術的知識,他們只能提出一系列的假說,但古人的智慧也恰恰體現在這些假說當中。
在我們國家的古代,由於一些思想的影響,所以一些人就提出了天圓地方的說法,根據《晉書》記載「言天似蓋笠,地法覆盤,天地各中高外下」,在之後,隨著科技的發達,人們也逐漸意識到了」天圓地方「這件理念是完全錯誤的。
地球它並不是一個平面的半球形,而是一個橢球形,到現在人們逐漸擁有了更高的科技,於是他們便把持續了很多年,向太空進發的夢想得以實施。最開始是向太空中發射一些衛星探測數據,後來人們的技術可以支持送航天英雄去往太空之中,這個過程也出現了很多得意外,發現了很多神奇的事情,其中就包括太空中神秘的「敲窗」聲。
一:對宇宙的初步探索
從古到今,無論國內還是國外,是相對宇宙都抱有著極大的興趣,人類總對未知的東西充滿著極大的好奇心,對太空也是一樣。太空是人類從來沒有接觸過的東西,當時的人們只能生活在地球上,他們並不知道在自己的頭頂究竟還存在著什麼,為了探明很多科學家提出了眾多的思想,其中廣為人知的就是國外的地心說和日心說。
經過時間推敲,對宇宙探索的思想也越來越成熟,慢慢的,人們對宇宙開始有了初步的認識。最開始人們認為,地球就是宇宙的核心,但是到後來人們才意識到,地球對於宇宙來講,不過是「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到了現代,因為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們有能力把一些探測儀器和符合條件的人類送上太空,這也標誌著人類對宇宙的探索,翻開了新的篇章。
二:航天英雄楊利偉
現在人類對太空進行了初步探索,是從美蘇冷戰時期開始的,當時美國和蘇聯正在進行全方位的備戰狀態,不惜一切代價發展自身的實力,在發展的過程當中,太空就是很重要的一環。經過一段時間的研究,蘇聯成功打破了技術壁壘,在1957年的時候,向太空當中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
這對於人類的航空事是裡程碑式的意義,從這一刻開始,就意味著人類有能力靠自己發明的東西對太空進行初步的探索。在發射第一顆衛星的四年之後,蘇聯發射了人類第一個載人太空飛行器,並且把蘇聯的航天員加加林送上了太空當中地球軌道,到最後安全返回了地球。
我們國家的航空航天事業起步較晚,但發展速度卻比較快,蘇聯和美國都曾經把人成功地送進太空,於是我們國家便把載人航天也列為計劃,當時沒有人相信我們會成功,可是在一片質疑聲中,我們還是做到了,從此太空中也留下了中國人的足跡,他就是我們國家第一位航天員楊利偉。
楊利偉在小的時候就與飛行結緣,在18歲的時候憑藉優異的成績考到了空軍第八飛行學院。畢業之後更是直接被分配到了空軍當中,成為了一名優秀的飛行員,在楊利偉工作幾年之後,我們國家開始了對航空航天事業的發展。最終在1995年把想法落實,成立了載人航天工程指揮部。
這個時候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於是載人航天工程指揮部開始全國範圍內招收航空員。楊利偉憑藉著自己優秀的成績以及過硬的身體素質,他也入選了預備航天員,但想要稱為正式航天員非常不容易,絲毫不誇張的講的培養一名合格的航天員,他的各種費用加起來要比他等重的黃金還要多,同時航天員的訓練並不是一般人能夠適應的,可他還是成功做到了。
三:神秘的「敲窗」聲
楊利偉一共在太空當中遨遊了21個小時,這次太空之行也讓他成為了人盡皆知的航天英雄,楊利偉在我們國家屬於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在航空航天領域,由於沒有之前的經驗,這次發射充滿著很多未知的危險,很有可能因為一個非常小的失誤或者一顆螺絲的鬆緊導致整架太空飛行器發生爆炸的危險。
在升空的過程中,對於航天員的身體也是一種摧殘,想要送到太空,在太空飛行器升空的過程中,加速度會給航天員帶來很大的負擔,差不多相當於幾個和你體重的人壓在你的身上,可想而知,究竟航天員承受著什麼樣的痛苦。
到了太空之上也並不是一帆風順,據後來楊利偉回憶,在太空的時候,他聽到了非常奇怪敲窗戶的聲音,當時楊利偉反映的這一個情況得到了高度的重視,如果不解決敲窗戶的聲音,那麼太空飛行器就仍存在著一些潛在的危險,甚至有的人聯想到是不是太空之中的外星人在敲楊利偉的窗戶。
四:「敲窗」聲的真相
關於敲窗的聲音一直困惑了專家很久,當年的科研技術它並不是特別發達,專家們也無法搞清楚神秘敲窗聲的來源,直到敲窗事件已經過去16年,專家們才徹底搞明白楊利偉聽到聲音的來源,在飛行器上升的過程中,由於與空氣摩擦產生震動,這樣震動讓飛行器內部的結構發生了細微的改變。
在太空當中的時候,飛行器內外有著很大的氣壓差,就這樣才形成了楊利偉聽到的敲窗聲,原因弄明白之後也讓專家捏了一身冷汗,還好當時沒有出現太大的意外。楊利偉的這一次太空之旅也為後來積累了很多的經驗,人類似的不斷向前進步,不斷向前發展的,而在進步的過程當中,就有很多人替我們負重前行,他們通過自身的經歷來譜寫了一篇新時代的篇章。
引用文獻
《赤壁賦》《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