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尸子》: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來今曰宙,「宇」指一切的空間,包括東南西北一切的地點,無邊無際,宙就是指時間,過去、現在、白天、黑夜。這也是古人對宇宙的見解,從古代天文學和神話故事也可以看出人類十分嚮往浩瀚的宇宙。
古人科技有限難以實現登天,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世界大戰,推動著高科技的發展,特別冷戰時期,蘇美爭霸,科技更是推向了一個高峰,兩個大國都有著大量的核彈頭,誰也不敢輕易動武,為此兩大國另闢蹊徑,發展外太空技術,載人航天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建立的。
有人可能就要問,載人航天的意義何在?航天技術是國家發展的根本,塔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從數字電腦到CT掃描,就連小小的定位功能也需要航天技術,更重要的只有更遠大的目標,才能產生重大的成就。
兩國在爭霸時,蘇聯也拔得頭籌,1961年4月12日,蘇聯航天員加加林乘坐東方一號宇宙飛船從拜科努爾發射場起航,-他在最大高度為301公裡的軌道上繞地球一周。歷時1小時48分鐘,並成功返回地球,他成為了第一個觀看地球全貌的人。
不過外太空未知的危險太多了,誰也無法保證上了太空之後能夠安全返回,蘇聯、美國在科技競賽當中就犧牲了好幾位航天飛行員,還有一些航天員的遺體至今在軌道上流浪,楊利偉作為我國第一位航天員,同時也面臨了一個巨大的風險。
楊利偉,遼寧省葫蘆島市綏中縣人,從小他就生活在大海邊,他非常嚮往藍天,所以在高三那年,空軍招飛時,楊利偉懷著非常激動的心情報名了,經過嚴格的選拔,18歲的楊利偉成為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飛行學院一名學生。
1995年,我國開始從現役飛行員當中選拔航天員,楊利偉在各項指標當中都十分優秀,他成為了預備隊員,他和另外13名優秀的飛行員接受了訓練,為了這次航天,楊利偉付出了太多。
當年訓練期間,母親病重,她為了不耽誤兒子的訓練,家人們一直都瞞著他,楊利偉沒有辜負任何人期望,他從13名隊員當中再次脫穎而出,成為了我國第一名航天飛行員,2003年10月15日,進入太空。
當時每個人都十分緊張,在航行21個小時之後,楊利偉於16日清晨安全返回地球,打開艙門之後,有人發現楊利偉嘴角有血跡滲出,他為了不讓人國人擔心,立刻擦掉了血跡,說:「感覺良好」。
其實楊利偉上天危險程度還不止這麼一點,根據楊利偉描述,在進入太空之後,他聽到飛船上還有「敲窗聲」,當時技術有限,國人也不了解,很多人甚至將這種神秘的聲音跟外星人聯繫在了一起。
17年後,這個答案才被解開,原來飛船在進入天空之後,由於內外部壓力急劇變化,導致飛船變形,所以這才留下了「砰砰」聲,這個過程充滿了危險,若是晚回來一點,楊利偉可能就出事了,從他嘴角的血跡也可以看出,他雜事內部確實感受到了一種壓力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