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一枚搭載著四顆人造衛星的「長徵八號」運載火箭在海南首飛成功。
在此之前,中國已經保持了兩年火箭發射數量全球第一,平均1~2周就會有一枚火箭在中國大地上飛向空中。然而業內依然有評:NASA似乎非常關注「長徵八號」的動向,甚至超越了此前完成奔月的「嫦娥」。
之所以「長徵八號」如此特殊,原因在於其標誌著中國的多項空運、空探技術實現了「從0到1」的突破:如首個太陽同步軌道運載火箭,首個應用整機可回收技術火箭,首個國際競爭力的商飛火箭等。此外,「長徵八號」搭載的由國電高科協同平安共同研發的天啟星座08星——「平安1號」,將是首個應用於金融物聯網的商用衛星。而這一突破將真正實現金融物聯網由終端監控向廣域監控「從0到1」的突破。
中國平安所參與的這項創舉,呼應著國家對企業底層技術能力的空前關注。突破「卡脖子」,實現原始創新能力提升——這些攸關於企業存續與發展,乃至於國家興盛的關鍵命題,不僅考驗企業的社會責任,更能對企業的長期戰略眼光一覽無遺。
今年11月,我國首部覆蓋科技創新全生態鏈的地方性法規——《深圳經濟特區科技創新條例》啟動實施。值得注意的是,該條例通過「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的措辭,確立了技術創新由企業為發起點,通過面向市場的技術革新實現社會技術進步,企業效益提高的總綱領。
而中國平安過去10年的發展,印證了企業技術儲備與革新在保持企業長期競爭力,規避技術鉗制或形成商業壁壘,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十年聚焦「硬科技」
「三句離不開技術科技」——在提及中國平安董事長馬明哲的時候,很多人都對他有過這樣的印象。
曾幾何時,中國平安是打出第一個電銷電話,賣出第一個網際網路保險,是第一個為分公司架設網際網路,第一個建起呼叫中心的保險公司。在馬明哲的治理下,中國平安從誕生之日起就懷著科技基因,在潛移默化中形成了用科技解決商業模式問題的條件反射。
過去十年中,平安集團屢屢以一個金融控股集團的身份在科技圈「出圈」。2013年,中國平安,阿里,騰訊聯合啟動的純線上保險公司眾安保險,科技圈的「三馬同槽」讓大眾真切感受到了中國平安對科技技術的渴求。大多數人所不知道的則是,早在2011年,平安內部就曾孵化成立「平安金科」。而以此為起點,平安集團在十年中派生出的科技型企業已經超過11家,總市值截止2020年上半年已合計超過700億美元。
那麼在這十年中,平安集團究竟孕育了什麼樣的科技能力?很多人說中國平安是「金融圈最懂科技的企業之一」。而如若知道中國平安在這方面的努力,你一定會覺得這一描述仍然是有些過謙了。
以時下最熱門的人工智慧為例。今年,在由CVPR2020舉辦的掃描文檔競賽中,中國平安旗下的金融壹帳通 Gamma Lab 團隊分別以 ANLS 84.84%和 MAP 80.90%的成績,力壓阿里達摩院,科大訊飛,中科院等人工智慧強手,榮獲兩項任務榜單第一。
同樣是在今年,中國平安旗下的金融壹帳通 Gamma Lab 借「意圖獲取方法、電子裝置及計算機可讀存介質」專利榮獲中國專利優秀獎。而平安科技聯邦學習技術團隊的論文《GraphTTS:Graph-To-Sequence Modelling in Neural Text-to-Speech》被國際ICASSP 2020 接收,其標誌著平安推進的圖神經網絡在語音合成領域的應用首次獲得全球相關領域專家的認可。
2019年世界知識產權局發布的2019PCT排名中,平安科技以1691件專利排名全球第8位。然而由點及面,平安的智慧財產權體系,如今已經完成了從品牌商標向發明專利、以及從全局覆蓋到精選聚焦的轉變。而圍繞加以提煉的核心技術專利,中國平安已經逐漸學會了通過場景錘鍊形成商業競爭力與護城河,並與技術落地形成反哺效益的良性技術發展格局。
場景錘鍊技術護城河
科技能力不止能在實驗室的培養皿中萌芽,更能在廣袤複雜的商業環境中與應用場景下百鍊成金。「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平安集團瞄準科技能力的立足點在於科技在不同場景下的轉化,檢驗與落地,而「平安1號」物聯網衛星的發射就是一個典型案例。
據悉,近年來,聚焦金融服務實體的供應鏈金融業務成為B端網際網路玩家爭先恐後進入的領域。此前供應金融業務在確保貨品流通真實性上存在難題,導致金融機構對供應鏈金融」敢想不敢做「。隨著產業物聯網的發展,通過物聯網技術實現貨品倉庫和運輸實時追蹤,由此保障交易真實性,成為了破題供應鏈金融的關鍵。
確立了破題「方法論」,問題仍接踵而至——根據多年來中國平安對物聯網技術的實踐,傳統的物聯網技術需通過物聯網感知終端監控標的物狀態,通常包括短程視頻監控,定位,重量等方式獲取標的信息。但受限於監控距離與終端設備穩定性,抗幹擾力,安全性與普適性的問題,加上物聯網設備接入需要企業間的互信與配合,純物理的物聯網終端存在比較大的應用局限性。
而藉助引入衛星監控技術,平安集團的新一代物聯網架設能力,則能夠突破傳統物聯網技術對物理空間的高要求,通過平安圖像圖形分析智能和技術積澱,實現對貨品,運輸流程的高空追蹤監控。
使用科技能力解決現實問題,其實早已經變成了平安集團的習慣性思維。
不如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平安集團擁有數以萬計的保險代理人團隊,面對數以萬計的客戶,如何利用統一的評價體系對代理人的綜合素養進行有效的大規模評判以及統一培訓?
平安集團的破題方式,是通過綜合多項專利的人工智慧技術,識別代理人是否擅長交談,舉止親切或容易取信於人,包括運用自然語言處理、智能對話、智能問答等技術,實現工作助理,知識助理、銷售助理等賦能型功能,從而實現保險代理質量的整體提高。
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中國平安致力利用科技解決經營問題,更要讓科技符合平安本身的商業邏輯,而平安集團橫跨金融至醫療的豐富的場景,成為中國平安取之不竭的科技成果轉化利器。
從科技壁壘到科技賦能型
隨著科技商業的多元化與科技場景的泛化,塑造技術壁壘固然能創造一定階段的優勢。但技術轉化的最終階段在於生態賦能,與廣泛的商業模式進行不同維度的連結,則將真正成為技術轉化的最大價值所在。
此前,中國平安的圖神經網絡專利在語音合成技術上的應用,已經被應用於金融壹帳通Gamma Voice智能語音中臺。根據中國平安披露的數據,這一項技術通過人工智慧客服等形式,將有效替代幾乎70%的人工客服場景。而在默Call上的應用,則已經為使用該服務的金融機構多激活了超過70%的用戶,幾乎降低了本由電銷運維而產生的75%的人均運營成本。
而在中國平安所瞄準的另一個領域,即醫療領域中,平安好醫生已然成為了一個」國民級「平臺:截止上半年,用戶數量突破3.46億人,平均月活6730萬,諮詢量83.1萬次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真實採用科技手段解決診療問題,中國平安所提供的服務將不僅限於傳統網際網路模式下的平臺撮合。除了純線上的在線診療業務,中國平安「AskBob」系列智醫還試圖通過人工智慧手段在線下幫助患者和醫生,如幫助患者實現快速診斷與科室指引,或藉助臨床信息快速幫助醫生鎖定病徵,通過人工智慧判斷實現對應疾病診療,降低誤診概率等。而在單體應用之外,中國平安利用「AskBob衛健」與「AskBob慢病」,通過智慧城市業務啟動公共衛生層面的賦能,如幫助城市預判手足口病趨勢,以及幫助糖尿病,心血管,呼吸等慢性病患者提供病勢預判與幹預預防建議。
或往大了說,中國平安做的事情,已經開始向彌合國內醫療資源地區不平衡的狀態邁進。
正如平安科技合規合法部總經理所說,中國平安目前經過了一階段專利確權與申請,二階段智慧財產權應用挖掘與價值開發。如今,中國平安正瞄準第三階段——即廣泛的生態賦能與經濟互聯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