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時代,茅臺有多牛,相信地球人都知道!產品層面,產品供不應求,層層加價還不一定能買的到,產品是酒,亦不單純是酒,是收藏品、投資品、硬通貨;股票層面,正所謂流水的股王,鐵打得茅臺,茅臺早就成為全球市值第一酒精類飲料公司,股價最高,總市值亦超過「宇宙第一大行」工商銀行!
此前一個月,茅臺股價節節攀升。一個月前的6月16日,茅臺股價報收1403.88元,漲幅1.51%;7月13日,茅臺報收1781.99元,不到一個月,股價就漲了380元。
今天,茅臺不跌的神話,被黨媒一劍刺破。
一天內,市值跌了1740億。
大跌常有,但茅臺大跌不常有。一直以來,茅臺被奉為價值投資的典範,是機構投資者熊市避險、牛市加倉的首選。正因如此,每次大跌背後的原因,都值得思考。
表面上看,引發茅臺虎軀一震的,是官媒的降溫。
今日凌晨,人民日報海外版旗下平臺「學習小組」刊文《變味的茅臺,誰在買單?》。文章質問:茅臺酒憑什麼成為官場腐敗硬通貨?酒是用來喝的,不是用來炒的,更不是用來腐的。
7月13日,中國紀檢監察報也刊文《茅臺窩案背後》,指出茅臺以酒謀私利益鏈長期存在、家族式腐敗凸顯企業管理混亂等問題。
兩篇官媒文章內容不同,但主旨相近:茅臺要酒喝不炒、要剔除「腐敗溢價」。問題的關鍵是,酒喝不炒、剔除「腐敗溢價」在市場常被提及,為什麼經官媒指出,一些資金聞訊而逃,仿佛心裡沒底?
究其原因,是官媒的兩大表態,戳中了茅臺的兩大痛點。一是茅臺股價離不開機構的抱團炒作,二是茅臺酒頻繁成為腐敗的中介。
先說機構炒作。一直以來,黃牛的參與,讓茅臺酒「一瓶難求」。物以稀為貴,茅臺自然成為資金熱炒的對象,估值不斷上漲。2016年1月至今,茅臺從140元上漲到如今的1614元,市值高達2萬億元。
不僅登頂A股股王,還是全球市值最高的飲料企業。更誇張的是,茅臺市值比貴州省2019年GDP還多了3200億元。
白酒股高估值,在投資者群體一直被質疑。茅臺護城河深厚,品牌響亮、業績穩定,配得上高估值。但萬億市值、登頂股王是脫離飲用屬性,趨向社交屬性和金融屬性,是炒作的結果。
從2003年到2012年,是中國白酒行業的黃金歲月,大小酒企一片繁榮,各種業外資本紛紛跨界進入,茅臺的價格被炒到了2000元/瓶,還很難買到。瘋狂之中,沒有人會想到一個重大轉折點正在來臨。
2012年,限制「三公消費」的政令和酒鬼酒「塑化劑事件」接踵而至,白酒行業從巔峰急轉直下,高端白酒首當其衝。茅臺遭遇重創,價格線一度失守。
坊間在猜測,公務消費到底佔了茅臺多大的比例。袁仁國最終透露,三公消費(直接與間接)額度佔公司業務量約40%左右。
限制「三公消費」,也就相當於砍掉了茅臺四成的業務,這對茅臺來說,壓力實在不小。於是,袁仁國開始在渠道上放狠招了。
「頂住市場價」,成了茅臺的工作重心。在當年年底的經銷商大會上,袁仁國要求經銷商對53度飛天茅臺的零售價不能低於1519元/瓶,團購價不能低於1400元/瓶,「一定要沉著,一定要挺住,誰低價賣酒取締誰,毫不含糊」。
他還要求所有經銷商必須開微博,每天要在微博上宣傳茅臺,對於在網絡上攻擊茅臺的聲音要反擊。這成了茅臺對經銷商的考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