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綠色和平行動派
捕食間隙休息的抹香鯨家族,沉睡的龐然大物也許在夢裡計劃著下一頓美食。
豔麗的水母,要去參加浮遊生物中的選美比賽一般。
把我們美哭的這部探索海洋世界的紀錄片便是豆瓣評分9.9、播放數輕鬆破億的《藍色星球 II》。91歲高齡「世界自然紀錄片之父」 大衛·愛登堡的低沉嗓音帶領觀眾或疾馳在海面,或深潛入海底,從熱帶的溫暖水域,到寒冷的極地,海洋與依附它生活的海洋生物的故事,總是講不膩。
嬉戲的海豚,靜謐的珊瑚,這中間卻出現了一個不速之客——塑料垃圾。這隻歷經數月沉落海底的塑料瓶被小丑魚看中了。為了給雌性魚在海葵上布置一塊有硬度的產卵地,幾隻小丑魚嘴尾並用,希望把這隻塑料瓶搬到海葵上。看起來效果並不理想,最終它們只得放棄。
在整部紀錄片拍攝的過程中,這位不速之客的出現遠遠不是孤例。製作團隊成員在接受採訪時說:「幾乎每次下潛我都會發現某種塑料,從塑料魚線,到糖果包裝,或是塑料瓶。」 海裡究竟隱匿了多少塑料垃圾?我們無法統計。但我們能追蹤到的是:每年有高達1270萬噸塑料垃圾流入了海洋——相當於每分鐘就有一卡車裝載量的塑料傾倒入了海洋。
更可怕的是,不僅是塑料垃圾的數量在威脅著畫面中出現的小丑魚、玳瑁龜、座頭鯨,還有它們無比漫長的「生命」,使其能持續威脅著海洋動物們的下一代,下下一代……研究顯示,在海洋條件下一隻塑料瓶可能需要數百年才能完全降解,其化學殘留物甚至會在海洋中留存更長時間。
塑料垃圾對海洋生物的影響是巨大的。大塊塑料可能纏繞大的海洋動物,如鯨魚,海龜和海鳥,而小塊塑料則被誤認為是食物——令海洋動物中毒或無法消化。在最近發表的一個研究中甚至發現珊瑚愛上了吃塑料,原因可能是塑料的化學添加物的味道對珊瑚造成吸引。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估計,每年有數十萬海洋生物因海洋塑料而死。
問題還不僅限於海洋:塑料正在進入海洋食物鏈的每個層級,甚至回到人類的餐桌。最新的研究在牡蠣、貽貝和魚類中均檢出微塑料,科學家正在進一步研究這些海鮮中的微塑料對人類健康的風險。
除了流浪在海洋的塑料垃圾,仍有大量塑料垃圾通過填埋、焚燒等方式侵佔和汙染著我們的生存環境。近日,紀錄片《塑料王國》獲得金馬獎「最佳剪輯」,再一次引起社會多方關注。我們的目光聚焦到塑料垃圾在中國進行回收處理過程中帶來汙染和傷痛的同時,更不能忽視,塑料垃圾還在如同潮水一般流入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貨架上擺放著可口可樂 圖片來源:綠色和平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塑料垃圾?
塑料因其耐用且用途廣泛,從發明之日起就獲得了廣泛使用。但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公司持續大量地生產廉價的一次性塑料包裝,使用一次就被丟棄的產品,最終導致白色汙染如氣候變化一樣,成為人類最嚴重的環境威脅之一(但地球可不是一次性的呀)。
以全球第二大塑料包裝類別「一次性塑料瓶"舉例,在2014年,PET塑料瓶的全球產量已高達5300億個,且還在以每年4.7%的速度繼續增長。雖然PET被稱為最具回收價值的塑料類別之一,可目前全球僅有一半左右的PET塑料瓶被回收利用。
減少塑料垃圾,看上去是個「hin大hin複雜」的問題,但我們至少可以從一個地方入手:減少一次性塑料的使用,讓那些本來就「可回收」的瓶子真正回收起來,讓更多被回收起來的再生塑料重回包裝行業,最終實現一個閉環。
馬尼拉灣海灘的塑料垃圾 圖片來源:綠色和平
那麼問題又來了——從誰開始呢?
2016年,綠色和平對可口可樂、百事可樂、三得利、達能、胡椒博士和雀巢等全球六大軟飲品牌進行全面調查。除可口可樂外,這些被我們熟識和喜愛的飲料品牌,每年總計出售超過200萬噸塑料瓶,其重量超過了一萬隻藍鯨的體重。
而它們的平均再生料使用率僅為6.6%——這意味著他們還有巨大的潛力使用再生料!
而作為全球最大的軟飲料公司,可口可樂以「商業敏感信息」為理由拒絕透露其塑料包裝使用量。但據綠色和平估算,可口可樂每年生產約1100億隻一次性塑料瓶,其全球範圍內將近60%的包裝是一次性使用的塑料瓶。而近些年,可口可樂的一次性塑料包裝在所有包裝上的佔比越來越重,可重複使用的包裝比如玻璃瓶卻一直在下降。
是時候讓這些一次性塑料瓶的帶頭大哥們行動起來了!
目前,全球已有5大洲共18個國家的42萬支持者參與了各種形式的活動,向可口可樂發出同一個期許:「請減少你的塑料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