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色星球最為一部環境保護的紀錄片來講可謂是不可多得的一部佳片,在劇中你會發現世界真是奇妙至極。即便我們無法親身體驗親眼目睹,但是通過攝影師的角度赴一場海底世界的視覺盛宴,無論是眼睛、耳朵還有心靈都得到了極大的滿足。而大部分觀眾更加折服於導演把一部紀錄片拍的如此具有故事性,在之前很多的心中紀錄片常常是與無聊畫等號的,下面就來進入藍色星球的世界
那些你曾經想都想不到事情
原來機靈的豬齒魚為了撬開貝殼,會利用堅硬的礁石,耗時一個小時把貝殼撞擊50多次,不達目的誓不休;原來海底也有爆發的火山,也有噴湧的熱泉,藍色的火焰原來美地無與倫比;原來海豚群約在一起衝浪只是為了好玩為了增進友誼;
原來日本海域裡有一種大頭魚當體內酶增多時居然會導致變性;原來美洲大赤魷會兇殘地吞食掉比它們小的同類;原來海參的英文譯名為「海底黃瓜」(seacucumber),有點搞笑;原來有一種鯊魚因紋路像條形睡衣,取名為睡袍鯊(pyjamashark);原來抹香鯨(spermwhale)的屍體沉入海底20分鐘後會被嗅覺敏銳的虎鯨(orca)啃噬掉,場面血腥至極;
原來虎鯨會用自己碩大的尾巴把成團的鯡魚打暈然後進食,壯觀至極;原來成千上萬條雄性革鱗鮨(grouper)為了授精為了交配,會不顧成群黑尾真鯊的追殺扶搖直上,震撼至極;原來食肉蠕蟲的捕食現場仿佛是科幻恐怖片,恐怖至極;原來雄性小小的小丑魚,為了讓雌魚有個安全的地方產卵,它們會一起搬動重重的椰子殼建造一個海底產房,溫馨至極;
原來1992年貨櫃裡的7000隻小黃鴨一不小心掉入了海裡,從此隨波逐流地開始了一場海上漂流記,有些小黃鴨甚至飄到了北極,讓人難以置信;原來大海還會「沸騰」,科學家稱之為boilingsea,其實是指金槍魚(tuna)襲擊成團燈籠魚(lanternfish)時,在海面掀起如沸騰的海浪,場面罕見至極;
原來還有葡萄牙戰艦「假水母」(Portuguesemano'wars),透明的帆露出海面隨海浪飄動,長達30米的觸角能把小魚迷暈了然後像釣魚那樣子把它們叼入嘴裡,有趣至極;
原來體型較小的雄烏賊為了與「有夫之婦」雌烏賊交配,會很「雞賊」地「男扮女裝」接近大雄烏賊,然後很猥瑣地把它旁邊的雌烏賊給睡了,授精後再逃之夭夭;原來普通章魚(octopus)曝露在外時為了躲避鯊魚的追捕,會利用觸角吸來貝殼包裹著自己,用作偽裝與保護;原來十萬隻蜘蛛蟹(spidercrab)堆成山的脫殼現場如此不可思議。
原來世上最大的鳥叫漂泊信天翁(wanderingalbatross)翅膀長達三米,長著粉色的鳥喙,可愛至極。為了哺育下一代,他們不惜飛行數千米,但反哺過程中,幼鳥很有可能因誤食了塑料製品而意外致死。原來海底最大的魚類叫鯨鯊(whaleshark),作為食物鏈的頂端,因海洋汙染(例如塑料)它們的乳汁很有可能積累了許多毒素,從而導致了幼鯊的中毒身亡,可惡至極。
原來海底的海膽(seaurchin)如同地面的蝗蟲,它們所到之處,綠草綠藻必定荒蕪;幸好有海懶(seaotter),它們以海膽為主要的食物,只是人類為了制皮草大衣,大範圍地捕殺海懶,而海懶數目的銳減也導致了海膽的瘋狂肆掠。
原來珊瑚叢因為全球氣候變化以及厄爾尼諾現象導致的海水升溫,面臨大規模集體白化(bleaching)甚至死亡的威脅,例如澳洲大碉堡(GreatBarrierReef),很有可能在本世紀末,再不復存在了。從小在澳洲長大的潛水員從拍攝伊始,看著原本色彩斑斕的珊瑚叢再到後來了無生機的一片死寂,在潛水鏡後默默流下了淚。
紀錄片利用剪輯增強故事性。
珊瑚叢中的革鱗鮨雌魚等待著漲潮排卵,此刻的雄魚在做什麼呢,通過鬥爭獲得最佳站位,以使自己的基因被最大效率的傳遞。近處的鯊魚群已備刀叉,排好隊形,等待時機飽餐一頓,志在必得。
此刻,潮水上漲,鯊魚已列成環形陣隊盤桓在上,封殺了生路。雌魚的排卵本能驅使她們從匍匐的珊瑚叢中衝向水面,雄魚跟著奮不顧身,貼身護衛。鯊魚佔據高速公路的唯一出口毫不費力的收割晚餐。革鱗鮨們一邊排卵排精一邊落入鯊口,精卵揚起塵沙一般渾濁了海水,多數隨著水流飄進了鯊魚的嘴裡。一場生命的爭分奪秒,在生育與捕獵中產生死亡與新生的巨大衝突,伴著音樂的高潮戛然而止。一片寂靜之後,少數未被吃掉的且有幸結合的受精卵散落珊瑚,找到了新的棲息地,希望的新生命們有冉冉升起,星星點點的小魚兒們又能在珊瑚樂園裡愉快的遊動。
最好的戲劇衝突也不過如此。競爭,生育,殺戮,融合,倖存,新生。劇情跌宕,首尾呼應。
珊瑚叢們是遊戲場,是餐廳,是劇場,是家園,是能量,是水下城市,是生態鏈中的溫床,見證和孕育著一切死與生。
而它們本身也脆弱不堪。心中忽然湧起慚愧,慶幸,休閒潛水只能潛到水下30m的地方。很多生命為了躲避闖入者而潛入深海,很多破壞的家園已不能逆轉重來。除了敬畏,還是敬畏。
如今氣候變暖、冰川融化、塑料垃圾、過度捕撈、海洋噪音,如今的海洋生物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由人類活動引起的生態問題。然而,該紀錄片反覆強調的是,未來海洋生物的倖存與否以及沿岸城市的淹沒與否,全都取決於人類的日常行為。
少用塑料、節約用電、搭乘公共運輸與儘量多使用可再生資源......這應該是我們力所能及的日常。
人類作為食物鏈的頂端,我們「投下的毒」,最終還是我們自食苦果呀。
保護美而脆弱的藍色星球,人人有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