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感控工作是保障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的底線要求,5月23日,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關於進一步加強醫療機構感染預防與控制工作的通知》(下稱《通知》),要求地方各級衛生健康行政部門和各級各類醫療機構提高感染性疾病診療防控能力,預防和控制感染性疾病傳播,杜絕醫源性感染發生,防範化解感染暴發風險,切實加強感控管理。
這些科室要重點關注
《通知》提出,對感染性疾病病例較多,易發生人間傳播,特別是易發生醫源性感染的科室,要重點關注並加強管理。
尤其是針對新生兒病房、新生兒重症監護室、重症醫學科、器官(骨髓)移植病房、血液透析中心(室)、感染性疾病科、手術室、產房、急診科、口腔科、介入手術室、輸血科、內鏡室、消毒供應中心等重點部門和科室的特點,要制訂並落實具體防控措施。
重點科室要指定專人負責本科室感控工作,統一接受感控管理部門業務指導。
降低潛在風險 嚴格執行傳染病預檢分診要求
《通知》要求,建立完善國家級、省級、醫療機構三級感染監測控制體系,逐步實現全國範圍內醫療機構感染前瞻性目標監測,積極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感染監測評估工作。
醫療機構要加強對重點科室的主動監測,對侵入性操作環節(例如手術治療、中心靜脈插管、留置導尿管、呼吸機輔助呼吸、透析治療、內鏡操作等)實現全覆蓋。
建立並實施基於風險評估結果開展感染高危人群篩查的工作機制。《通知》強調,規範預檢分診工作,落實醫療機構內傳染病防控措施,嚴格執行傳染病預檢分診要求。
《通知》要求,將發熱伴有呼吸道、消化道感染症狀、皮膚損害以及其他季節流行性感染疾病症狀、體徵的就診者納入醫療機構預檢分診管理,重點詢問和關注,並了解就診者症狀出現以來的就醫、用藥情況。
此外,《通知》還將基於特定病種、操作和技術等的感染防控核心措施納入重點病種臨床路徑管理和醫療質量安全管理;參與抗菌藥物臨床合理應用與管理。
感控標準預防包括五種措施
《通知》明確,感控標準預防主要包括手衛生、隔離、環境清潔消毒、診療器械/物品清洗消毒與滅菌、安全注射等措施。
其中,環境和物體包括診療器械、醫療設備、床單元等表面,以及地面等實施清潔消毒或新風管理。
針對被朊病毒、氣性壞疽及突發不明原因傳染病病原體汙染的診療器械、器具和物品,在滅菌處置前應當先消毒。
《通知》提出,要嚴格執行多重耐藥菌感染預防與控制核心措施,核心措施包括但不限於:手衛生、接觸隔離、環境清潔消毒、可復用器械與物品的清潔消毒滅菌、抗菌藥物合理使用、無菌技術操作、標準預防、減少侵入性操作,以及必要的針對環境和患者的主動監測和幹預等。
疑似感染暴發或暴發後 必須及時報告
《通知》要求,建立感染暴發報告、調查和處置過程中的規章制度、工作程序和工作預案,明確感控委員會、感控管理部門、感控專(兼)職人員及相關部門醫務人員在感染暴發報告及處置工作中的職責,提高感染暴發的防控和處置水平,降低感染造成的傷害。
發生疑似感染暴發或暴發後,醫療機構必須按照規定及時報告上級衛生健康行政部門。各級衛生健康行政部門接到報告後,應當及時組織有關專家指導醫療機構開展感染暴發的醫療救治及調查處置工作,並提供相應的指導和技術支持。
《通知》要求建立醫務人員感染性病原體職業暴露預防、處置及上報制度,感染性病原體職業暴露按傳播途徑分類,主要包括血源性暴露、呼吸道暴露、消化道暴露和接觸暴露等。
每年至少一次培訓 考核結果與績效掛鈎
根據《通知》,地方各級衛生健康行政部門和各級各類醫療機構要建立感控全員培訓制度,制訂培訓大綱和培訓計劃,每年至少開展一次感控法律法規、知識和技能專項培訓。
文件提出,培訓對象要覆蓋全體醫務人員以及醫療機構的管理、後勤(包括外包服務)等人員。將參加培訓情況以及考核結果作為重要內容,納入醫師定期考核、護士執業註冊、藥學、醫技以及其他人員檔案管理等,並與職稱晉升、績效分配、評優評先等掛鈎。
地方各級衛生健康行政部門要加強對轄區內醫療機構的日常監督、管理和指導,將感控工作作為「一票否決」項納入醫療機構等級評審、績效考核、評優評先等工作。
附:
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加強醫療機構感染預防與控制工作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