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葉斯MS-VAR的Granger因果關係和狀態推斷

2021-02-28 新新經融


Matthieu Droumaguet,  Anders Warne and Tomasz Wozniak

Granger Causality and regime inference in Bayesian Markov-Switching VARs

ECB Working Paper, No.1794, 2015.05

Part 1

Granger(1969)年提出因果關係概念,即過去和現在關於x的信息不能在均方誤差意義上改善y的預測,那麼x就不是Granger原因。相關研究者有Sims(1972)。在向量自回歸(VAR)中,如果y方程中x的滯後係數聯合為零,則x不會導致y。其他參數時間序列模型也被用來研究基於一步預報的Granger因果關係,包括向量自回歸滑動平均(VARMA)、logistic平滑轉移向量自回歸(LST-VAR)和一些廣義自回歸條件異方差(GARCH)模型。

Markov-switching(MS)VAR模型分析貨幣收入系統中的臨時Granger因果關係,即在某些時期(制度)中存在但在其他時期(制度)中不存在的因果關係,是Granger因果關係原理在運用中進一步具體化,特別是用變量替代的方法識別。例如在本文中的該方程能體現這一理念:

Part 2

刻畫T期M個狀態p階滯後的MS-VAR模型。

假設有時間序列 

 

其中 

(1)定義因果關係

 

相應的 

定義: 

 

方程(1)展開可以表示為:

如果對所有的k和t都有 

(2)獨立可預見性及過度預見

 

向量 

如果 

方程(13)中的下標為 

定理1:方程(1)-(3)的 

(A1) :(i) 

(ii) 滿足(14)和(15)

(iii) 

(iv) 

(A2):  

(3)充分必要性分析

 獨立可預見性及過度預見既不是充分條件也不是必要條件。

構造 

定理(2): 

(A1) 或者

(A3) : (i)  

(ii)  

(iii)  

討論M=2,P的秩為1或者2的情況。P的秩為1代表狀態不相關,對角概率和為1。

秩為2時, 

後驗概率可以用MDDs(Marginal data densities) ,MDD通常由給定的模型  

假設 

Part 3

在理論上得到非Granger因果關係的條件判別後,可以對數據進行分組和運算,得到MS-VAR概率轉換的參數。概率計算的方式即將(23)表達為(25)如下:

其中 

等式(25)的右邊後兩項為 

以美國貨幣和收入之間的因果關係實證為例,經濟學家們在貨幣和收入之間的因果關係這個問題上還沒有達成共識。Psaradakis等人(2005)的策略是建立一個MS-VAR模型,假設經濟的四種狀態:1 )兩個變量相互影響, 2)貨幣不引致產出;3)產出不驅動貨幣; 4)變量之間沒有相互影響。樣本跨度為53年,包括兩個月度系列即M1貨幣存量和美國工業生產指數,均包含646個觀測值,涵蓋了從1959:1到2012:11的時間段。M=1的情況即標準貝葉斯,更複雜的MS-VAR模型M>1。

相關焦點

  • Stata:格蘭傑因果檢驗
    格蘭傑因果關係檢驗假設了有關y和x每一變量的預測的信息全部包含在這些變量的時間序列之中。檢驗要求估計以下的兩個回歸模型:模型1模型2模型1是為了檢驗X對Y的影響,模型二是為了檢驗Y對X的影響。(其中白噪音u1t 和u2t假定為不相關的)基本邏輯:模型一中,如果模型α1,α2 , ... , αq 中只要存在一個係數顯著為不零,那就認為X對Y有格蘭傑因果關係,模型二類似; 方法一:reg y L.y L.x (滯後1 期)estat
  • r語言重格蘭傑因果檢驗代碼_r語言格蘭傑因果檢驗代碼 - CSDN
    格蘭傑因果檢驗是計量經濟學中一種用於推斷要素間相關影響關係的重要方法,由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萊夫·格蘭傑提出。它以向量自回歸(VAR,Vector Auto regression)模型為基礎,結合統計推斷中的F統計量,發展而來。
  • 一文讀懂貝葉斯推理問題:MCMC方法和變分推斷
    本文第一部分將討論貝葉斯推理問題,並介紹幾個機器學習應用的經典案例,當然,這些案例中會出現貝葉斯推理問題。第二部分將全面介紹用於解決該問題的MCMC技術,並詳細介紹其中的兩種算法:Metropolis-Hasting算法和吉布斯採樣(Gibbs Sampling)算法。最後,第三部分將介紹變分推斷,並了解如何通過優化參數化數族分布得到近似解。
  • 因果推斷領域新書(附PDF):Causal Inference: What If
    因果推斷是當今機器學習領域炙手可熱的研究方向,而圖靈獎得主貝葉斯網絡之父 Judea Pearl 的著作《為什麼》更是讓該領域的知識得以普及。而在2020年末,由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 Miguel Hernan 與 Jamie Robins 教授合作完成的因果推斷領域的新書 Causal Inference: What If,更是詳細全面地闡述了因果推斷領域的基本概念與背後的理論基礎。
  • 貝葉斯之父Judea Pearl推薦:機器學習因果推理的7個有用工具
    這種層次結構及其所包含的形式限制解釋了為什麼基於關聯的機器學習系統無法推理動作、實驗和因果解釋。結構因果模型結構因果模型(SCM)結合了圖形建模、結構方程、反事實和介入邏輯。我們可以使用這些工具正式表達因果問題,以圖解和代數形式編纂我們現有的知識,然後利用數據來估計答案。
  • Nature子刊:反事實推斷幫模型識別罕見病,躋身專家水平
    正如圖靈獎獲得者、貝葉斯網絡之父 Judea Pearl 所言,機器學習不過是在擬合數據和概率分布曲線,而變量的內在因果關係並未得到足夠的重視。如果要真正解決科學問題,甚至開發真正意義上的智能機器,因果關係是必然要邁過的一道坎。
  • 哈佛大學Hernan教授《因果推斷:What If》新書,311頁講解因果效應(附下載)
    harvard.edu/miguel-hernan/causal-inference-book/在本書中,我們強調需要足夠認真對待因果問題,才能明確表述它,我們還區別了數據和因果推斷假設的不同作用。一旦建立了這些基礎,因果推斷就必然變得不那麼隨意,這有助於防止混淆。
  • 貝葉斯和貝葉斯公式
    貝葉斯在數學方面主要研究概率論。他首先將歸納推理法用於概率論基礎理論,並創立了貝葉斯統計理論,對於統計決策函數、統計推斷、統計的估算等做出了貢獻。貝葉斯的另一著作《機會的學說概論》發表於1758年。貝葉斯所採用的許多術語被沿用至今。貝葉斯思想和方法對概率統計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今天,貝葉斯思想和方法在許多領域都獲得了廣泛的應用。從二十世紀20~30年代開始,概率統計學出現了「頻率學派」和「貝葉斯學派」的爭論,至今,兩派的恩恩怨怨仍在繼續。貝葉斯決策理論是主觀貝葉斯派歸納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 貝葉斯網絡之父Judea Pearl力薦、LeCun點讚,這篇長論文全面解讀機器學習中的因果關係
    Pearl 認為,我們需要一場「因果革命」。研究者應該考慮採用因果推斷模型,從因果而非單純的數據角度進行研究。近日,馬克斯·普朗克智能系統中心主任 Bernhard Schölkopf 發表論文,談論了因果關係和機器學習之間的聯繫,併科普了一些相關的重要概念。
  • Stata講座:因果推斷中的雙重差分法開講
    主講嘉賓是中央財經大學社會發展學院王存同教授,講座題目為《因果推斷中的雙重差分法》。來自全國多所高校及科研機構的10596多名師生及研究者觀看了本場直播。本次講座王老師為大家帶來了因果推斷模型中的雙重差分法(DID)的介紹。因果推斷模型與方法是現代社會科學研究者利用計量模型發表高水平實證論文的核心利器,其中雙    重差分法(DID)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 跨媒體因果推斷
    本論壇將從跨媒體智能的抽象歸納、演繹推理及因果推斷等方面,討論跨媒體大數據表徵與推理、分析因果計算的前沿理論和方法、探索跨媒體因果推斷的未來發展趨勢,並暢想未來的創新應用方向。作為第一完成人,於2012年和2018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共2項。2020年獲得全國創新爭先獎狀。演講題目:腦功能網絡的因果分析摘要:主要介紹功能成像腦網絡研究中的二個主要的因果分析流派,即格蘭傑因果分析與應用,動態因果建模與分析應用。
  • Python實現固定效應回歸模型實現因果關係推斷
    眾所周知,「相關並不意味著因果關係」。 我要告訴你,相關可以表示因果關係,但需要一定條件。 這些條件已在計量經濟學文獻中被廣泛討論。 在本文中,我將以一種易於理解的方式對其進行總結。 我將解釋如果不滿足這些條件為什麼標準的普通最小二乘(OLS)無法確定因果關係。 然後,我將介紹可以提供有效解決方案的固定效應(FE)模型。
  • 劉曉蕾:實證研究中如何確定因果關係
    圍繞「實證研究中如何確定因果關係」這個問題,劉老師循循善誘,依次講了「實證研究的目的」、「確定因果關係的重要性及難題」,最後針對這些問題給出了常用的幾個方法。以下為筆記正文:為什麼因果關係重要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弄明白實證研究的目的是什麼?
  • 增長原理:增長假設X事物的三種關係X貝葉斯公式
    實驗方案:對照組:首頁入口實驗組1:首頁入口+我的頁面入口+信息流入口事物的三種關係在統計學中,認為事物間一共存在三種關係,分別是因果、共變和相關。因果,一個事物是另一個事物產生的原因。比方說溫度升高,你感覺到熱,前者就是因,而後者就是果。
  • 『因果推斷』主要英文期刊推薦
    很多小夥伴在問,如何快速地獲取最新的『因果推斷』相關研究成果,小編的建議就是有針對性地選擇幾本經常刊發『因果推斷』理論、方法與應用的期刊,跟蹤期刊最新的文章
  • Yann LeCun說是時候放棄概率論了,因果關係才是理解世界的基石
    相關的論文連結(http://csc.ucdavis.edu/~cmg/papers/mdbsi.pdf),這篇論文中的一個圖解讓「貝葉斯們」開始去質疑他們在18世紀的信仰:圖:圖中描述了將多個貝葉斯網絡推理算法應用於二元分布和三元分布的結果。該算法認為變量X,Y和Z之間不存在相關關係,所以形成了三個獨立的節點。
  • 數學之美——貝葉斯網絡 (Bayesian Networks)
    這種模型,對很多實際問題來講是一種很粗略的簡化。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事物相互的關係並不能用一條鏈來串起來。它們之間的關係可能是交叉的、錯綜複雜的。比如在下圖中可以看到,心血管疾病和它的成因之間的關係是錯綜複雜的。顯然無法用一個鏈來表示。
  • 珀爾:數據非常愚蠢,領會因果關係才是理解世界的關鍵
    在珀爾眼裡,人類的認知能力之所以能超越「觀察」,達到「幹預」和「想像」的級別,是因為我們天生擁有一顆善於發現並理解「因果關係」的大腦,這也是我們目前仍領先AI的地方。不過嚴格來說,如同對「時間」或「意識」的理解一樣,在哲學、科學界對於什麼是「因果關係」至今仍未有一致的定論。
  • 「深度」AB測試中的因果推斷——隨機化分流
    上一篇文章「「深度」A/B測試中的因果推斷——潛在結果模型」中我們介紹了用於A/B測試因果推斷的潛在結果模型,現在我們來看看在統計推斷中如何應用這個模型,對試驗的因果效果進行估計。也就是說,多個個體參與試驗並不足以保證我們進行有效的因果推斷,我們必須掌握個體的分流機制這個關鍵信息或者對其進行有計劃的控制。分流機制和因果效果的定義沒有關係,但是它是潛在結果模型應用過程中的關鍵一步,是決定效果估計準確性的重要因素。
  • 『因果關係』英文研究熱點知識圖譜
    ,今天我們利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資料庫,對『因果關係』英文研究成果進行分析,並繪製了研究熱點知識圖譜,以饗讀者。圖1所示:因果關係研究成果發文時間分布情況,由圖可以看出,因果關係研究方向的英文成果呈現出顯著的遞增趨勢,業已成為當前一個重要的研究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