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蕾:實證研究中如何確定因果關係

2021-01-10 騰訊網

知網最近做了一個關於《金融學術研究能力提升》的系列講座,從3月9日起持續至4月3日。今天是第二天的內容,劉曉蕾老師為我們講述了「實證研究中如何確定因果關係」。

劉老師是北京大學博雅特聘教授,光華管理學院金融系系主任,北京大學金融及會計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曾獲得安子介國際貿易研究獎、美國西部金融協會最佳論文獎、中國國際金融會議最優論文獎等獎項。

圍繞「實證研究中如何確定因果關係」這個問題,劉老師循循善誘,依次講了「實證研究的目的」、「確定因果關係的重要性及難題」,最後針對這些問題給出了常用的幾個方法。

以下為筆記正文:

為什麼因果關係重要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弄明白實證研究的目的是什麼?

做文章,首先是為了理解經濟世界的運行規則;在此基礎上給政府宏觀政策提供建議,比如「減稅是不是能拉動投資,刺激消費」;也可以給企業提供建議,像「公司治理,broad如何組建」這樣的問題,最後也能給個人決策提供建議。

而這些問題,都需要我們確定變量間的因果關係之後才能回答。

我們來舉一個常見的「偽」因果關係的例子,新浪健康網站放出一個報告:長期單身少活十年!

報告撰寫者根據各種翔實的數據得出結論,單身女性比結婚女性壽命短7-15年,單身男性比結婚男性壽命短8-17年。研究者將「是否單身」作為自變量,「壽命短」作為因變量,做出的回歸結果顯示二者的影響關係非常顯著。那麼,我們根據這個結果是否真的能得出「長期單身少活十年」的結論呢?顯然不能。因為在「是否單身」和「壽命短」兩個變量的影響路徑中,還有非常多的、我們看不見的變量在起作用。

比如:窮、忙、基因……

這些看不見的變量叫omittedvar,同時影響該研究中的自變量x var、因變量y var,所以單身與壽命短並不是因果關係。

除了「偽」因果關係,還有一個確定因果關係的阻礙——反向因果。

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再來舉一個例子:研究發現,董事會每年召開會議次數x越多,公司表現y越差?

對該模型Y=α+β*x進行回歸,得到了β小於零且非常顯著的結果。這就證明了上述結論嗎?no,為什麼不想想,是不是公司業績表現差才導致召開會議次數多呢?

這些例子都說明:相關性≠因果關係,而我們想看到的是x var cause y var.

那麼,為了確定因果關係,經濟學家們都設計出哪些方法來解決呢?

目前較為常用的有下列六種,分別是:

同卵雙胞胎(這是一種可遇不可求的研究方法);

隨機試驗randomized field experiment(去年諾獎獲得者所作研究就利用這種方法);

自然實驗 natural experiment,quasi-experiment;

工具變量IV;

斷點回歸設計RDD;

結構參數估計 structuralestimation(控制內生性);

六個確定因果關係的方法

在開始介紹這六種方法之前,我們需要先明確treatment & counterfactual兩個概念。

treatment(X)即我們感興趣的解釋變量;

counterfactual代表如果沒有treatment(其它不變)的話,我們觀察到的數據(Y)是什麼樣,通常在社會科學研究中是觀察不到的,所以應該設計方法找到它。

一、同卵雙胞胎

家庭背景、教育環境、基因決定的能力等這些在一般研究中無法控制的因素都能在同卵雙胞胎的樣本中得到很好的控制。這時,我們就可以在雙胞胎中隨機選取一個給予「treatment」來觀察Y| treatment和Y|no treatment(即counterfactual),對比結果之後便可以得出treatment對Y產生的效果(treatmentcauses Y)。

針對這種方法比較著名的一個研究是Hongbin Li(2012)發表在JDE的一篇文章:

Estimating returns to education using twins in urban China

文章研究了教育是否有用這個非常有意義的問題。可是我們知道,那些能夠受到良好教育的人,通常是較為聰明的人,從而拿到了較高的收入;此外家庭背景好的人,能支付更多教育費用,進而獲取更多收入……這都是omitted var問題。

那麼文章選取統計局城鎮調查大隊2002年6、7月份對488對同卵雙胞胎調查得到的數據進行研究。當對全樣本進行OLS回歸後,在收入 = a*教育程度+ b*控制變量的模型中,係數a = 0.084***(14.14)。而當控制了雙胞胎固定效應後,在Δ收入_雙胞胎 = a*Δ教育程度_雙胞胎的模型中,a = 0.027*(1.87),額外一年的教育增加帶來的收入增加變少,說明counterfactual被固定效應模型找出來一部分。

接著,Li又對雙胞胎樣本按照受教育程度進行分組,控制了雙胞胎固定效應後,Δ收入_雙胞胎 = a*Δ教育程度_雙胞胎的回歸結果為:

高中教育:a = -0.003(0.04);

技校教育:a = 0.168**(2.09);

大學教育:a = 0.278***(2.45);

可以看到大學教育對收入水平的正向影響是非常顯著的,其次是技校教育,但高中教育組卻得到了負的回歸結果。作者給出的解釋是:由於大學教育資源不足,使得高中學習的一個重要任務是高考,而高中本身學到的知識是有限的,並不能為進入就業市場帶來優勢。

二、隨機試驗(雙差法)

一般採用雙盲實驗,比如新藥測試。此時實驗組和控制組不再一一對應,而是存在差異性(heterogeneity),但由於分組是隨機的,根據大數定律,觀察不到的差異性就與treatment無關。那麼,Y|實驗組和Y|控制組中,後者即為counterfactual.

關於這個方法,劉老師舉了攜程總裁梁建章(最會做學術的老闆,最會做生意的科研人)對攜程上海呼叫中心所做的實驗:2010年,在公司996個僱員中自願回家工作的503人裡選擇了249個,對他們在家工作表現和其它員工在公司工作的表現作對比,研究結果發表在QJE:

Does working from home work? Evidence from a Chineseexperiment

那麼,在這個例子中,這249名挑選出的符合要求的員工是否可以全部拿來做實驗呢?答案是不可以。根據隨機試驗原則,梁建章對這249名員工使用抽籤,決定偶數日子出生的僱員回家工作,而奇數日子出生的僱員仍留在公司上班。

利用雙差法所構造的模型為:

Y=α+β*experiment time+γ*treatment+η*experiment time*treatment+control+ε

A——α

B——α+β

C——α+γ

D——α+β+γ+η

DID——η

回歸結果顯示,僱員每周接電話次數的對數係數為0.120,代表與回家工作相比(控制組),員工工作效率提升了13%(exp(0.12)=13%).

……

三、自然實驗;

四、工具變量IV;

五、斷點回歸設計RDD;

六、結構參數估計 structuralestimation(控制內生性);

三、四、五、六我們下次再講吧,敬請期待。沒看夠的可以複習一下之前的講座內容。

往期回顧:

1、姜富偉:大數據與人工智慧時代的資產定價研究

2、邢天才:我心目中的金融學研究生教育——基於東北財經大學的實踐

3、吳文峰:中國制度背景下的金融研究

4、朱小能:基本面、信息環境與金融市場

5、方穎:計量經濟學訓練與金融學研究——從實證經濟學的可信性革命談起

6、王擎:連接宏觀、微觀的金融研究

7、吳衛星:家庭金融研究——從微觀到宏觀

8、範小云:開展基於金融現實的學術研究

9、田軒:如何在學術界活下去

相關焦點

  • 隨機分配是什麼, 為什麼重要, 對因果關係影響幾何?
    如何用統計方法建立因果關係?這是個很難回答的問題。統計檢驗可以確定一種效應是否具有統計學上的顯著性,但不能確定實驗是否導致這種效果。在這一點上,你可能想知道所有那些使用統計數據來評估不同處理效果的研究。在顯著性和因果關係之間有一個關鍵的區別:• 統計程序確定效應是否顯著。• 實驗設計決定了你可以多麼自信地假設實驗會導致這種效果。
  • 論刑法中的因果關係
    在刑法中,將某結果歸咎於某人時,往往需要查明其行為與結果之間是否存在刑法上的因果關係。因此,刑法中的因果關係在定罪中具有重要意義。然而,很多學者習慣於直接將一些哲學概念和範疇引入刑法學研究,忽略刑法中因關係的特性,使問題略顯複雜。針對這一現象,對大陸法系及我國有關因果關係理論進行研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對我國刑法因果關係理論做些新的探索,期對該問題的解決提供一些建議。
  • 從哲學上看,因果關係為什麼很難確定?
    日常生活中,沒有人能完全避開「因果關係」這個概念。例如,當人問出「為什麼問題」(why question)多半想尋求的就是因果說明:為什麼會有潮汐?為什麼太陽會東升西落?這些問題不只是格式類似,它們都在為想要說明的現象尋求一個因果上的說明。如果要給出正確的因果說明,得知道什麼是因果,換句話說,我們需要好的因果分析理論,用以分析事件之間的因果關係。
  • 量子物理學:新研究綜合了量子場論中因果關係的不同方面
    在當前的量子場論中,因果關係通常由場換向器消失以進行類空分離來定義。麻薩諸塞州大學和裡約熱內盧聯邦農村大學的兩名研究人員最近進行了一項研究,討論並綜合了量子場論中因果關係的一些關鍵方面。他們的論文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是他們對量子引力理論進行研究的結果,該理論通常被稱為「二次引力」。
  • 最高法談「轉發500次」:經實證理論研究確定數據
    最高法談「轉發500次」:經實證理論研究確定數據   中新網12月4日電(記者 歐陽開宇) 最高人民法院今日舉行公眾開放日活動,最高法新聞發言人孫軍工在談及網絡謠言司法解釋中「轉發500次」時表示,這是根據實證研究和理論研究得出的數據。
  • 研究生實證論文寫作進階之路!
    一、實證論文像實證論文在方法論上,實證論文寫作信奉研究對象是客觀存在的,皆受因果或相關規律的支配,而事物間的因果或相關關係是可以通過經驗而被證實的。因此,從外在結構上看,實證論文有相對固定的表達形式,一般由問題與假設、方法與過程、結果與討論等要素構成。問題與假設。
  • 【分享】最全論文寫作要點及實證研究訣竅
    刪掉「X 是我的後續研究」。沒人關心你的研究回憶錄,更不用說你的未來計劃和理由。不要使用「舉例式的檢驗(illustrative test)」或者「舉例式的實證研究」這樣的詞彙。不要做舉例式的實證研究。要麼做真正的實證研究,要麼不做。用你自己都不信服的方法來舉例做實證研究,只是浪費篇幅罷了。
  • 相關性 ≠ 因果性,用圖的方式打開因果關係
    選自GitHub作者:David Salazar編輯:陳萍、魔王機器學習方法是預測的有力工具,但是很多領域的工作或研究重視對因果關係的討論。相關性並不意味著因果關係,那麼如何識別因果關係呢?
  • 因果發現:如何讓算法成為複雜系統中的「福爾摩斯」?
    ,抽絲剝繭地發現真相,即案件背後有序的因果鏈條,在凱風研讀營中黃碧薇博士的關於因果發現的分享中,講述了如何用算法,做複雜系統中的「福爾摩斯」。在因果發現中,很多時候不能簡單地根據事件的發生順序,確定因果關係。例如氣壓計的水銀柱下降和下雨概率增加相關,並且水銀柱的下降要早於下雨,但是事實是兩者之間並不存在因果關係,他們之間的相關性是由於大氣壓降低同時造成了水銀柱的下降和下雨。而且很多數據可能不包含時序信息,比如獨立同分布的靜態數據。
  • 心理學中的因果決定論和自由意志論
    劉翔平在《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5期撰文認為,西方主流心理學中既存在著一味模仿自然科學,過於推崇實證和實驗方法,只重視數量研究的傾向,同時還有另一種重視研究人的自由意志、意義、意識覺知和價值的人文主義心理學思想。
  • 因果推理「三問」:是什麼?為什麼需要?如何使用?|內生性|因果關係|...
    譯者:AI研習社(聽風1996)  作為一名經濟學博士,我致力於尋找某些變量之間的因果關係,用來完成我的論文。因果關係強大到可以讓人們有足夠的信心去做決策、防止損失、求解最優解等。在本文中,我將討論什麼是因果關係,為什麼需要發現因果關係,以及進行因果推理的常用技巧。  1. 什麼是因果關係?
  • 貝葉斯MS-VAR的Granger因果關係和狀態推斷
    Granger(1969)年提出因果關係概念,即過去和現在關於x的信息不能在均方誤差意義上改善y的預測,那麼x就不是Granger原因。相關研究者有Sims(1972)。在向量自回歸(VAR)中,如果y方程中x的滯後係數聯合為零,則x不會導致y。其他參數時間序列模型也被用來研究基於一步預報的Granger因果關係,包括向量自回歸滑動平均(VARMA)、logistic平滑轉移向量自回歸(LST-VAR)和一些廣義自回歸條件異方差(GARCH)模型。
  • 刑法因果關係的理論爭鳴
    在不同學科、不同語境中,因果關系所指涉的範圍並不一致。經驗科學中的因果關係一般歸屬於存在論,而規範科學中的因果關係則大致可歸屬於規範論。我國臺灣地區學者林東茂就把不作為的因果關係表述為:「以幾近確定的可能性而認定,法所期待的行為如被實施,構成要件結果就不至於發生,那麼,不作為與結果有評價上的聯繫。」所謂「法所期待的行為」,正是刑法規範目的實現所期待的行為。如果某個結果的發生是刑法規範目的所不能接受的,就可以尋找是否存在依據該目的被賦予特定期待的個體,當該個體未實施法所期待的行為,就有評價為存在因果關係的可能性。
  • 實證會計理論的性質、目的和方法論
    關鍵詞:實證會計;方法論   湯云為,趙春光(2001)將廣義的實證會計研究稱為經驗會計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五種方法:實驗室實驗、實地試驗、實地研究或案例研究、調查研究、和檔案研究,所研究的領域包括財務會計、管理會計和審計的各個方面。實證會計作為一種重要的研究方法,有必要研究實證會計理論的性質、目的和方法論等基本內容。
  • 楊建軍:刑法因果關係的司法證明 | 比較法研究202006
    而在行政賠償訴訟中,違法行政行為與行政相對人所受損失之間,一般應具有直接因果關係。(4)基於因果關係不確定的民事案件而被英美法系創立出來的「市場份額責任」和「比例恢復原則」,無法作為刑事案件和行政訴訟案件因果關係證明和歸責的依據。
  • 楊建軍:刑法因果關係的司法證明|比較法研究202006
    2.刑法因果關係的證立需立足自然因果聯繫和法律規範 刑法上因果關係的判斷必須以某種確定的自然科學因果理論為基礎,以確認實行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的自然因果聯繫。如果二者之間不具有自然因果聯繫,則刑法因果關係也就失去了其成立的前提。
  • 『因果關係』英文研究熱點知識圖譜
    ,今天我們利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資料庫,對『因果關係』英文研究成果進行分析,並繪製了研究熱點知識圖譜,以饗讀者。圖1所示:因果關係研究成果發文時間分布情況,由圖可以看出,因果關係研究方向的英文成果呈現出顯著的遞增趨勢,業已成為當前一個重要的研究熱點。
  • 從刑法因果關係中分析本案的定性
    [分歧]  本案中對王某的行為如何定性,有兩種不同的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王某以傷害的故意,實施了傷害他人身體的行為,並造成他人的死亡,應認定為故意傷害致死罪。  第二種觀點認為,王某對李某繫心髒病患者不知情,王某的毆打行為與李某的死亡之間不存在刑法上的因果關係,故本案系意外事件。
  • Stata:格蘭傑因果檢驗
    計量百科·資源·乾貨:來源:http://dss.princeton.edu/training/,部分資源整理自:百度文庫、CDA數據分析師、社會科學中的數據可視化在實證分析中,我們經常需要確定因果關係是x導致y,還是y導致x。
  • 統計檢驗:實證會計研究方法的核心
    一、統計檢驗與實證會計研究方法之關係  有比較才能有鑑別。為認清實證會計研究方法的特點,我們不妨先把它和傳統的規範會計作一考察對比。  實證會計研究的核心是:根據經濟學等有關理論,設立各種有關影響會計事務因素的假設,然後採用一定的科學方法,進行實際的調查研究,以證明這些假設的現實性。  由此可見,實證會計研究中所說的假設(Hypothesis)與規範會計研究中所說的假定(Assumption)是完全不同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