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放學,這裡的「第二課堂」就熱鬧起來了,一群「小創客」聚集在一起,擺弄著手中的作品,你一言我一語地討論著如何進行升級,分享著創造的快樂。為探索創客教育,太原市第四實驗小學將蛋殼創學院搬進學校,讓孩子們在「造物」中培養創客素養。為了一睹孩子們在「做中學、創中學」的樂趣,3月28日,記者進行了體驗。
「造物」中的孩子最專注
下午4時30分,放學鈴一響,一部分孩子戴著小黃帽整齊劃一地走出校門,一部分孩子則留在學校準備接受「第二課堂」。
走了一圈,記者發現,這裡的「第二課堂」共有八間教室、一間創客空間。開設的創客課程分別有3D列印、機器人實驗、航模比賽等。據蛋殼創學院院長牛少華介紹,目前,全校約有550人參與了「第二課堂」的學習,比例佔到了全校學生的近四分之一。
在其中一個課堂——3D磨坊社,記者看到,上課的孩子有20個,有兩名老師,每個孩子都樂在其中。課桌上3D列印筆、3D印表機、智慧黏土、雕刻筆等隨處可見,大家正專注地打造著他們心目中的動畫人物玩偶,有搞笑的海綿寶寶、有英勇的美猴王,還有可愛的櫻桃小丸子。
隨後,不管是在創客社團課堂、機器人實驗室課堂,還是在航模比賽課堂,記者都看到了孩子們的專注與創新。特別喜歡這個「第二堂課」的王浩軒同學說:「每天和同學們、老師在一起發明創造,感覺非常有意思。老師總說,每一個孩子都是發明家,每堂課看著自己創造出來的作品,我們覺得特別自豪。」
因為孩子們特別喜歡這樣的「第二課堂」,每天即使下課了,孩子們也總會圍著老師問東問西,探討個沒完。好不容易才解答完孩子們問題的榮榮老師高興地說:「每天都能看到孩子們在進步,從開始的臨摹一些東西學習操作技巧,到之後設計出自己想要的一些成品,孩子的動手動腦能力和立體思維能力在不斷提高。我覺得對孩子們而言,更重要的是在於這樣的過程,而不在於他們最後製作出來的實物,可以為孩子開闢一種全新的思維通道。」
創客空間裡創意無處不在
除了不同的創客課堂外,學校裡還有一間創客空間,這裡擺放著眾多的創意作品,供孩子們學習研究,每天都進行著學生們創意的碰撞。
一位正在擺弄航模的學生說:「在學校去年組織的科技節上,我參加了航模四軸障礙賽,由老師布置賽場障礙場景、以抽籤的方式分配編號、按順序進行比賽,選手自備飛行器到比賽現場,我親身體會並領略了航空這一神聖而又充滿使命感、責任感的工作,收穫特別大。」
正是因為能很好地激發孩子們的創作欲望,牛少華說,這間創客空間裡參與的孩子才多,展示的創意作品也多。
「你看,這個是孩子們用雪糕棍搭建的房子。」「這個是用廢棄的羽毛球及廢棄金屬做成的工藝品。」牛少華一邊走,一邊介紹著。
「這些形態各異的3D列印作品,可以很好地培養學生的三維空間思維,激發學生對科學、數學、工程、設計的興趣。」
「還有這些機器人作品,都是孩子們通過學習圖像編程、傳感器、機械、工程、材料、電子、計算機硬體及軟體程序等知識自創的。」
從2016年6月份以來,蛋殼創學院一直秉承著「每個孩子都與眾不同」的教育理念,激發孩子自身的創造力,保護每個孩子的創意想法,通過不同方式啟蒙孩子的自主學習能力、創造力、執行力、想像力、動手能力。
牛少華說:「現在孩子的娛樂不少只停留在市場上玩具的表面,可操作性不高,蛋殼創學院要做的則是教會孩子DIY自己的玩具,通過不斷的啟發,我們的學生已經會做雷射切割小手槍了。我覺得,培養孩子的創新思維,學科融合很重要。」
打造孩子的創客精神
為什麼要把創客教育搬進學校呢?
牛少華說,因為該校建設創客文化特色校園與蛋殼創學院教育理念正好吻合。
在他看來,創客教育就是創客文化與教育的結合,基於學生興趣,以項目學習方式,使用數位化工具,倡導「造物」,鼓勵分享,培養學生跨學科解決問題的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素質教育,與目前教育部發布的「中國學生發展的核心素養」緊密聯繫,從文化基礎、自主發展到社會參與三大主題,充分反映出創客教育是核心素養培養的優質載體。
對此,學校有關負責人也表示,他們開展「創客教育」活動,就是要轉變教師教學模式,改變學生學習方式,讓學生從被動學習走向主動學習、從淺層學習走向深度學習。通過動手製作,激發學生跨學科解決實際生活中問題的能力,逐漸從知識內容的學習者向知識內容的學習者兼傳播者、創造者轉變,讓學生人人具備創客素養,助力學生走上創新發展、創造成長之路。
「孩子永遠比我們想像的要優秀,在『造物』過程中,發現自己的優點,成為他們想成為的人。我們需要做的,就是保護每個孩子的IDEA,並努力幫他們實現。」牛少華說,他們的蛋殼創學院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足夠的想像空間,學生就像真正的科學家一樣,以小組為單位,培養合作和競爭意識,無形中拓展了自己的知識結構,在體驗中成長,比書本上學知識生動且深刻。為了建設家園共育,他們還通過網際網路構建家庭式創客空間,讓孩子在家中也有創造的條件和環境,把孩子包圍在創新空間裡,打造孩子的創客精神。
本報記者 張小林 實習生 徐敏
(責任編輯:溫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