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反對哥白尼,但他們都是好科學家

2020-12-12 中科院物理所
400多年前,那些反對「哥白尼學說」的人,也有一些基於科學的、相當合理的有利論據。雖然事實最終證明他們錯了,但這並沒有使他們成為糟糕的科學家。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對他人的研究提出嚴謹的反駁意見,一直是科學研究中的挑戰和樂趣。

撰文 | 丹尼斯·丹尼爾森(Dennis Danielson)、克裡斯多夫·M·葛蘭尼(Christopher M. Graney)

翻譯 | 張卜天

2011年,日內瓦附近的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一個研究小組,向730千米外的義大利格蘭·薩索國家實驗室(Gran Sasso National Laboratory)發射了一束中微子。研究人員在測定中微子飛行時間時發現,不知為何中微子的速度似乎超過了真空中的光速。科學界對這一驚人結果有何反應呢?

幾乎所有人都沒有放棄確立已久的愛因斯坦學說(即任何物體的速度都不可能超過光速),他們認為一定是研究人員的測量結果出了問題(事實證明的確如此)。

現在,想像我們處於400年以後的未來,那時愛因斯坦的觀念已經被取代;科學家早已用實驗證實,中微子的確能夠超光速運動。如果我們在那時回顧今天的物理學家,會如何解釋他們不願接受這一證據的行為呢?我們會因此斷言21世紀的物理學家頑固不化、不願接受新思想嗎?或者說他們這樣做是出於非科學動機——一群保守的愛因斯坦主義者恪守著傳統和權威的規定?

我們希望今天這些「頑固」的科學家能夠得到更公正的評價,他們不願放棄合理的結論(即使這些結論最終可能被證明是錯誤的)是有科學根據的,而不僅僅是出於一種頑固的偏見

這類故事在科學史上並不少見。19世紀的天文學家認為,銀河系構成了整個宇宙,他們分析了仙女座星系的首批圖像,確信自己看到的是一顆恆星,其周圍是一個初生的太陽系,而我們現在知道,仙女座星系其實是一個包含上萬億顆恆星的遙遠星系。同樣,愛因斯坦曾確信宇宙是靜態的,因此在他的方程中引入一個宇宙學常數以使宇宙保持靜止。這兩種看法都是合理的,但都是錯誤的。正如在《環球科學》雜誌上,麻省理工學院的戴維·凱澤(David Kaiser)和普林斯頓大學的安吉拉·N·H·克裡傑(Angela N. H. Creager)在《錯誤推動科學革命 》一文中所說,本身是錯誤的、但同時能夠有效推動科學進步的假說,是可能存在的。任何事在事後來看總是更清楚。

當然,對於超光速中微子案例,我們幾乎沒有什麼後見之明。但我們的確知道一個著名的、已知結局的故事,即哥白尼和他的「日心說」理論。哥白尼認為,地球每天自轉一周,每年繞太陽公轉一周,今天所有人都接受這一理論。哥白尼體系直接挑戰了人們長期持有的信念,即太陽、月亮和恆星圍繞靜止於宇宙中心的地球旋轉,這一信念在公元2世紀由天文學家託勒密(Ptolemy)寫入其著作《天文學大成》(Almagest)中。

1543年,哥白尼在《天球運行論》(De Revolutionibus Orbium Coelestium)中提出了他的革命性思想,當時有許多科學家閱讀了這部著作並欽佩不已,科學家為之作注,並用它改進自己的天文學預測。然而,即使到了57年後的1600年,放棄地球靜止這一信念的、真正意義上的天文學家也非常少,兩隻手就能數完。大多數科學家仍然傾向於似乎已是常識的「地心說」。我們在談論日出日落時,似乎也在贊同這一學說。

「日心說」宇宙論遭遇的僵局,有時會被認為是科學家固守偏見。這一僵局最終被伽利略打破。1609年,伽利略組裝了一架望遠鏡,開始觀測恆星、月亮和行星。在1609年之後的很長時間裡,天文學家仍然有令人信服的科學理由來懷疑哥白尼。他們的故事生動地表明,研究者可以有很好的理由來抵製革命性觀念,甚至是那些最終被證明非常正確的觀念。

第谷的新宇宙論

丹麥天文學家第谷·布拉赫(Tycho Brahe)提出了一種能巧妙化解各種疑惑的新思路。他於1588年提出了一種不同的地心理論,即「地緣日心說」(geoheliocentric),這個理論有兩大優點:它符合我們對世界如何運作的深刻直覺,與已有數據的吻合程度也比哥白尼體系更好

恆星的大小:反對哥白尼宇宙模型的意見中,最具毀滅性的論據是恆星的尺寸問題。我們觀看天上的某顆恆星時,它似乎有很小的、固定的寬度。只要知道這個寬度及恆星的距離,藉助簡單的幾何學知識就能確定恆星的大小。在地心宇宙模型中,恆星位於行星之外,這意味著恆星可以與太陽大小相比。但哥白尼的地心說則要求恆星極其遙遠,這意味著恆星會大得難以置信——是太陽尺寸的數百倍。哥白尼只能用「諸神的幹預」來解釋這一異常數據。事實上,恆星的確非常遙遠,但它們的視覺寬度是一種錯覺,緣於光進入瞳孔或望遠鏡時所產生的結果——科學家還需要到200年後才能理解這一現象。

第谷是一位傑出人物。他建造了一座城堡式的天文臺,開展了龐大的研究計劃,其預算堪比美國航空航天局的經費預算,配備了最好的儀器和最優秀的助手。正是由於最終採用了第谷的火星數據,約翰內斯·克卜勒(Johannes Kepler,第谷的助手之一)才算出了行星的運行軌道是橢圓形。在證明第谷對於天文學的重要性時,哈佛大學的歷史學家歐文·金格裡奇(Owen Gingerich)常會提到阿爾伯特·庫爾修斯(Albert Curtius)於17世紀中葉編纂的資料,其中集合了自古以來所有的天文學數據。從這些資料可以發現,兩千年來有價值的數據大多數都來自第谷

哥白尼體系的精妙打動了這位成就極高的天文學家,但在某些方面也使第谷感到困惑。困惑之一是,無法解釋地球為什麼會運動(牛頓提出的萬有引力理論可以給出很好的解釋,但第谷生活的年代距離牛頓物理學的誕生還有一個多世紀)。地球的尺寸已為人們所知,這樣一個直徑數千千米、布滿巖石和泥土的球體的重量顯然十分巨大。在街上推動一輛負載貨車尚且困難,什麼力量能夠推動這樣一個物體繞太陽運轉呢?

相比之下,恆星和其他行星的運動則很容易解釋——自亞里斯多德時代以來,天文學家一直認為,天體是由一種地球上找不到的、特殊的以太物質構成的。這種物質會自然地快速旋轉,如同你不用力拉貨車它就自然會趨向停止。第谷說,哥白尼體系「巧妙而徹底地避免了託勒密體系中一切多餘或不和諧的內容……但它為地球這個笨重、怠惰、不適合運動的東西賦予了與以太天體一樣快的運動速度」。在這方面,古代天文學家和現代天文學家有共同之處,後者為了解釋他們觀察到的現象,假定宇宙在很大程度上由「暗物質」或「暗能量」所構成,這與我們已知的任何東西都不相同。

哥白尼體系中的恆星同樣令第谷感到困惑。託勒密說,恆星天體「大得無法度量」,因為我們觀察不到恆星的周日視差(diurnal parallax)——當恆星從地平線升起,越過頭頂又從地平線落下,地球觀察者與恆星之間的角度和距離發生變化時,恆星的位置和外觀沒有出現明顯變化。由此可以推出,地球的直徑與恆星距離相比可以忽略不計。託勒密寫道,地球「就像一個點」。

哥白尼知道,我們甚至連周年視差(annual parallax),即地球沿軌道公轉引起的恆星相對位置的變化也檢測不到。假設地球果真繞太陽旋轉,卻不存在周年視差,這將意味著,恆星間的距離非常大,與之相比,地球公轉軌道——哥白尼稱之為「大圓」(orbis magnus) 的直徑可以忽略不計,「就像一個點」。於是,宇宙的尺寸將被重新定義,變成了幾乎令人無法置信的——「無法估量的廣大」。

不僅如此,第谷很清楚,哥白尼的假說不僅對宇宙尺寸的認識有深遠影響,對單個恆星的尺寸也是如此。我們仰望夜空時,單個恆星看起來有固定的寬度,託勒密和第谷都曾測量過。我們現在知道,這些遙遠的恆星實際上是點光源,我們看到的寬度是光波通過圓孔(比如望遠鏡或虹膜)所產生的結果。

但在當時,天文學家們對光的波動性一無所知。第谷用簡單的幾何學計算出,如果恆星間的距離像哥白尼所說的那樣遙遠,那它們的尺寸則必須有「大圓」那麼大。即使是最小的恆星也會使太陽相形見絀,前者之於後者就如同一個葡萄柚之於一個點。這同樣很難讓人相信——第谷說,如此巨大的恆星是荒謬的。正如歷史學家阿爾伯特·范·海爾登(Albert Van Helden)所說,第谷的「邏輯無可挑剔,其測量也無可指摘。哥白尼主義者能做的無非是不得不接受這一論證的結果」。

面對著似乎無可辯駁的物理證據,哥白尼主義者並未放棄其理論,而是被迫訴諸神的全能。「俗眾初看起來荒謬不羈的這些觀點,不應被輕易地指責為荒謬,因為神的智慧和威嚴其實遠遠超出了他們所能理解的範圍,」哥白尼主義者克里斯多福·羅特曼(Christoph Rothmann)在一封給第谷的信中寫道,「你可以將宇宙想像為浩瀚無垠,將恆星想像得廣大無邊,但這仍然無法與無限的造物主相比。人們認為,國王地位越尊貴,其宮殿就應越加宏偉,才能配得上他的威嚴。那麼,你認為神的宮殿應有多宏偉?」

第谷並不為這類論證所動,而是提出了自己的宇宙體系:太陽、月亮和恆星就像託勒密體系描述的那樣圍繞靜止的地球旋轉,而行星就像哥白尼體系描述的那樣圍繞太陽旋轉。這種「第谷體系」(Tychonic)保留了「地心說」的優點,因此不需要解釋笨重而怠惰的地球是如何運動的,也不必因為周年視差的缺失而將恆星假設為非常遙遠、巨大——在第谷體系中,恆星就處在行星外面,尺寸也相當合理。但就行星而言,第谷體系和哥白尼體系在數學上是等價的。於是,第谷體系也保留了哥白尼體系在數學上的優雅,第谷認為這種優雅避免了託勒密體系中一切多餘和不和諧的內容。

伽利略用望遠鏡觀看天空時,發現了大量與託勒密的古代宇宙論直接相牴觸的現象。他看到木星有衛星,證明宇宙可能有不止一個運動中心。他還觀察到金星有位相(金星與月球一樣本身並不發光,光輝來自反射的太陽光,因此金星也像月球一樣會出現周期性的圓缺變化),表明它圍繞太陽運轉。然而,這些發現並沒有被當作地球繞太陽運轉的證據,因為它們與第谷體系完全相容。

200年的論據

17世紀中葉,哥白尼、第谷、伽利略等先驅均已逝世,義大利天文學家喬萬尼·巴蒂斯塔·裡喬利(Giovanni Battista Riccioli)出版了一部著作,對各種宇宙論進行了百科全書式的評價,名為《新天文學大成》(Almagestum Novum,追隨託勒密那部偉大著作)。裡喬利考察了支持和反對哥白尼體系的眾多論據,以及涉及天文學、物理學和宗教的論據。但裡喬利指出,有兩個主要論據構成了反對哥白尼體系的決定性證據。這兩條論據都源自第谷的觀點,都要到幾百年後才能得到明確的答案。

第一個論據是,裡喬利認為旋轉的行星應該會使拋射物和下落的物體發生某些改變,而在現實中卻無法檢測到這些改變。第谷曾經認為,旋轉的地球會使拋射物的軌跡偏離直線。然而直到19世紀,法國科學家伽斯帕-古斯塔夫·德·科裡奧利(Gaspard-Gustave de Coriolis)對這種效應做出完整的數學描述,這些偏離才被觀測到。

另一條是第谷提出的關於恆星尺寸的論據,裡喬利用望遠鏡觀測了恆星尺寸,並對第谷的結果做了更新(第谷從未使用過望遠鏡)。裡喬利設計了一種可重複測量恆星直徑的流程,結果發現恆星看起來比第谷設想的還要小。但望遠鏡也增加了對周年視差的靈敏度,卻仍未檢測到周年視差,這意味著恆星必定比第谷認為的還要遠。最終的效果是,恆星必定像第谷所說的那樣巨大無比。

三種宇宙模型:17世紀的天文學家對宇宙的描述有三種模型。地心模型的特徵是,地球是靜止的,太陽、月亮、行星和恆星圍繞地球旋轉。天文學家用「本輪」(epicycle)這個詞來解釋行星的逆行,「本輪」是在主軌道的基礎上添加的較小的環行軌道。哥白尼的日心模型看起來要簡單些,但它引出了新的概念問題,比如恆星的距離必須遠得難以想像。第谷的地緣日心模型在兩者之間折中了一下:太陽、月亮和恆星圍繞地球旋轉,行星圍繞太陽旋轉,恆星的距離又被拉近了。

裡喬利抱怨哥白尼主義者訴諸神的全能來迴避這個科學問題。作為一名耶穌會教士,裡喬利幾乎不可能否認神的能力。但他仍然拒絕接受這種解釋,他說:「即使這種錯誤陳述無可辯駁,但它無法讓更嚴謹的人滿意。」

由於缺乏確鑿的科學證據,哥白尼學說中,關於宇宙和恆星尺寸的幾乎令人難以置信的說法,無法被證明是正確的,因此,哥白尼學說遲遲不被接受。1674年,英國皇家學會實驗館館長羅伯特·胡克(Robert Hooke)承認:「地球是運動還是靜止仍然是一個問題,自從哥白尼提出這一問題之後,現代最優秀的天文學家和哲學家為之殫精竭慮,但迄今為止尚未有人能夠確切證明地球到底是運動還是靜止的。」

到胡克的時代,已經有越來越多的科學家接受了哥白尼的學說,儘管在一定程度上他們仍然面臨著科學難題。直到1838年,弗裡德裡希·白塞爾(Friedrich Bessel)才記錄下了令人信服的恆星的周年視差。大約在同一時間,喬治·艾裡(George Airy)就恆星為何看起來比實際更大這一問題,第一次給出了一種完整的理論解釋,斐迪南·萊希(Ferdinand Reich)則首次成功檢測到因地球自轉引起的落體偏離。當然,牛頓的理論——不適用於第谷體系——早已回答了第谷提出的「笨重、怠惰」的地球如何運動這一問題。

然而,回到伽利略和裡喬利的時代,那些反對哥白尼學說的人,也有一些基於科學的相當合理、清晰且有觀察依據的有利論據。雖然事實最終證明他們錯了,但這並沒有使他們成為糟糕的科學家。事實上,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對他人的激烈爭論提出嚴謹的反駁意見,一直是科學研究中的挑戰和樂趣。

本文作者:

丹尼斯·丹尼爾森是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英文教授,主要研究哥白尼革命的文化意義。

克裡斯多夫·M·葛蘭尼曾是美國傑佛遜社區和技術學院(Jefferson Community and Technical College)的物理學和天文學教授。

本文譯者:

張卜天畢業於中國科技大學物理系,在北京大學獲得科學哲學博士學位,現任清華大學人文學院科學史系教授,清華大學科學人文經典研究中心主任。

本文由微信公眾號「環球科學」(ID:huanqiukexue)授權轉載

轉載請先聯繫newmedia@huanqiukexue.com

編輯:hxg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發現哥白尼的遺體和陵墓
    11月20日表示通過比較來自遺骨和這位16世紀天文學家書籍中找到的頭髮的DNA,他們已經確認了波蘭天文學家尼古拉·哥白尼的遺體。此發現將終結有關哥白尼陵墓的各種猜測。這位波蘭天文學家提出地球及其它行星繞太陽運動的日心說,推翻了託勒密的地心學理論。波蘭考古學與人類學學院的考古學家澤茲·加索斯基在新聞發布會上說,他的工作小組於2005年在波蘭弗龍堡的天主教大教堂發現了一個顱骨,這個顱骨沒有了下頜,科學家憑藉此顱骨,通過電腦復原了其頭像,結果發現此復原頭像和現存哥白尼的肖像非常相似。
  • 【科學家的故事】哥白尼與「日心說」的故事
    1473年2月19日,哥白尼誕生于波蘭託倫城。10歲時,父親去世,他便跟隨舅父路加斯·瓦茲德生活。他的舅父是一位學識淵博的主教,哥白尼深受影響,愛上了天文學和數學。哥白尼18歲時,入克拉科夫大學藝術系學習。他白天上課,夜間觀測星星。後來,哥白尼又到義大利波亞大學攻讀天文學,哥白尼成人之後,回到波蘭,在弗倫堡天主教堂當牧師,哥白尼在教堂的一角,找到了一間小屋,建立了一個小小的觀測臺。
  • 他們翻譯了「漢譯名著」!張卜天:在中國科學史界,哥白尼形象從未被...
    我們特設此專欄,每輯採訪一位「漢譯名著」的譯者,請他們談談從事學術翻譯的求索和體悟。 在商務漢譯世界名著的譯者隊伍裡,現年40歲的張卜天屬於小字輩。 張卜天的八本譯作中,哥白尼的《天球運行論》屬於重譯,是這部經典著作的第二個中譯本。「哥白尼的巨著歷史名聲雖大,但真正感興趣者主要還是科學史家和科學傳播家,而科學傳播家往往依據科學史家的研究結果來建立自己的學術常識。可能是因為我國的科學史界並沒有把自己的研究視野真正對準過哥白尼,所以哥白尼的形象從未被刷新過。
  • 哥白尼的本意
    好在古希臘的亞里斯多德學派的學者們不像阿諾德那麼浪漫,他們從月亮出發推論出天上的星星可能是一系列和地球一樣的球體,它們和太陽一樣不斷起起落落,說明它們在運動,而地球顯然是不動的,那麼它們有規律的起起落落無疑說明它們在圍繞著地球轉動,於是一個偉大的理論——「地心說」誕生了:宇宙是球形的,地球處在這個球形宇宙的中心靜止不動,所有的星體都圍繞地球以圓形軌道運行。至於為什麼是圓形軌道?
  • 他們為何反對發展核能
    這個小組由德國議會裡各黨派的議員組成,他們對中國都很好奇,但會面時間又有限,所以友好小組的主席只好規定每個議員和記者們交流的時間不能過長。    因此,這兩位對中國環境問題好奇十足的議員和記者相約,她們願再另外安排出時間來接受記者的獨家專訪。
  • 眾多大科學家都信神,難道他們都錯了?
    眾多大科學家竟然都信神!多年前,聯合國曾經用世界著名的蓋洛普民意測驗方法進行了一項調查,即調查最近300年間的300位最著名的科學家是否相信神。其中除38位因無法查明其信仰而不計以外,其餘262位科學家中,不信神者僅20人,佔總數的7.6%;信神者則有242人,佔92.4%,其中包括幾乎所有曾對科學發展作出過重大貢獻的科學巨人。
  • 哥白尼是被燒死的嗎?
    實際上,哥白尼本人並沒有受到教會的反對,因為他一生都在為天主教會工作。 Opposition/ˌɑːpəˈzɪʃn/意為反對,是名詞,它的動詞形式是oppose。Entire life指的是一生。 【詳解】:face any opposition from the church 意思是面臨來自教堂的任何反對,Actually, Copernicus himself didn't face any opposition from the church,實際上,哥白尼本人並沒有受到教會的反對,because he worked for the Catholic church
  • 500多年前哥白尼的一個舉動,讓我們至今仍在宇宙中尋找他們
    筆者:三體-小遙人類自有意識以來,一直都擁有一種優越感,最為顯著的表現是,同為地球生命,但人類自認為凌駕於其他所有地球生物之上,因此自稱自己是「地球的霸主」。人類不僅提出了如此異想天開的觀點,甚至於還將其作為天文研究的重要理論之一,沿用了數年,直到數百年前波蘭天文學家尼古拉·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說」。「日心說」一經問世就引發了諸多爭議,不僅因為該理論對以往的「地心說」的衝擊,更是嚴重影響了宗教對普通民眾的精神統領,甚至還在一定程度上挑戰了人類以自我為中心的優越感。
  • 哥白尼,一個為太陽正名的天文學家!
    哥白尼想一想,那個時候歐洲中世紀的所有人都認為他們生活的地球是全宇宙的中心點,突然有一天,有一個人站出來說:不,不是那樣的,我們的地球是圍繞著太陽轉的!1512年,舅舅去世,為了儘快從悲痛中解脫出來,哥白尼來到了弗隆堡,此後一直到逝世,都是住在這裡。在哥白尼的著作《天體運行論》中,引用的27個觀測材料中,絕大部分是在這裡得到的。就在不斷思考嶄新的宇宙新體系的同時,哥白尼還寫出來一本關於貨幣問題的小冊子,但由於當時的封建地主的反對沒有實行。
  • 哥白尼與日心說
    儘管哥白尼總是事務繁忙,但他始終保持冷靜的頭腦,把主要精力放在從事天文學的研究上。1515年,哥白尼開始寫作《天體運行論》一書。1525年,哥白尼原來的女管家安娜衷心愛上了這位偉大的科學家,她不顧別人的流言蜚語,來到了被教會剝奪了結婚權利的哥白尼身邊。由於她的精心照顧和幫助,才使得《天體運行論》一書的寫作得以順利進行。
  • 【名人信仰】-哥白尼
    哥白尼(樊老師多年來堅持不懈的努力,寫成巨著「名人的信仰」,茲借QT靈修平臺網絡發布。歡迎大家推介轉載!)哥白尼(15-16世紀波蘭天文學家、數學家、教會法博士、牧師),參伽利略條哥白尼出身於神父家庭。他是日心說的創立人,他的日心說和牛頓(參牛頓條)的萬有引力定律奠定了現代天文學的基礎。
  • 哥白尼原則:你與愛人白頭到老的概率是……
    「有一些無聊的碎嘴,對數學/天文一竅不通,他們從《聖經》中斷章取義,為自己的目的加以曲解,他們會對我的著作吹毛求疵,並妄加非議。我會不予理睬,甚至認為他們的批評是無稽之談,予以蔑視。」這是哥白尼寫給教皇保羅三世的獻詞,並作為1543年出版的劃時代巨著《天體運行論》的作者原序。
  • 看似「古板無趣」的物理學家們,他們的愛情觀和普通人一樣嗎?
    他們的大腦被用來在理性的天空中自由馳騁。然而,在愛情面前,這些理性的代言人偶爾會用柔軟的心靈妥協,展現出普通人的激情與浪漫。」世界上沒有兩片同類的葉子」,尤其是物理學家。他們的愛情和婚姻生活也大不相同。
  • 沒想到他們是這樣的霍啟剛與郭晶晶!
    反對理由:如果地球在轉動,空氣就會落在後面,而形成一股持久的東風。哥白尼答覆:空氣含有土微粒,和土地是同一性質,因此逼得空氣要跟著地球轉動。空氣轉動時沒有阻力是因為空氣和不斷轉動的地球是連接著的。反對理由:一塊石子向上拋去,就會被地球的轉動拋在後面,而落在拋擲點的西面。哥白尼答覆:由於受到本身重量壓力的物體主要屬於泥土性質,所以各個部分毫無疑問和它們的整體保持同樣的性質。
  • 為什麼很多科學家晚年都變了? 他們發現了什麼?
    除了這些人類歷史上偉大的科學家相信造物主的存在外,當今世界各國科學家信神者亦非罕見。在這些科學家看來,科學與宗教並非是排斥關係。他們可以一方面探討世界的奧秘,一方面讚嘆神的偉大。世上到底有沒有神?科學家發現我們周圍的世界,一切是那麼精確而有序。一切自然常數如電子電量、質子的質量、相互作用力的耦合常數等等,若稍有一點不同,原子就不會聚在一起,恆星就不能燃燒,行星、地球、生命都無法存在。
  • 哥白尼推翻了地心說,建立日心說,是現代天文學的起點
    1533年,60歲的哥白尼在羅馬做了一系列的講演,提出了他的學說的要點,並未遭到教皇的反對。但是他卻害怕教會會反對,甚至在他的書完稿後,還是遲遲不敢發表。直到在他臨近古稀之年才終於決定將它出版。1543年5月24日,垂危的哥白尼在病榻上才收到出版商從紐倫堡寄來的《天體運行論》樣書,他只摸了摸書的封面,便與世長辭了!
  • 哥白尼:地球是圍繞太陽轉的
    哥白尼:地球是圍繞太陽轉的在歐洲的地中海海岸地區曾經出現燦爛的古代文化,誕生不少如阿基米得那樣的偉大科學家。不過隨著羅馬帝國的崛起,不少歷史名城被毀。羅馬帝國不僅在統治上,而且在思想上也實行了專制的統治。
  • 哥白尼的日心說理論對後人的世界觀產生了重大影響
    導語:哥白尼是波蘭天文學家,被稱為現代天文學之父。他是第一位提出地球和其他行星繞太陽旋轉或宇宙的日心說理論的歐洲現代科學家。尼古拉·哥白尼:反對託勒密制16世紀初的歐洲宇宙學認為,地球靜止不動地位於幾個繞天體旋轉的同心球體的中心:太陽,月亮,已知的行星和恆星。從遠古時代開始,哲學家就一直堅持認為天堂是成圓形排列的(根據定義,它們是完全圓形的),這引起了記錄行星經常偏心運動的天文學家的困惑,這些行星有時似乎停止在地球和地球的軌道上。在天空中逆行。
  • 科學家嘗試用麥田怪圈破譯外星人的信息,他們在示好?還是警告?
    如果存在,他們在哪裡躲藏著,為什麼不願意出現在人類的面前?如果不存在,那麼在地球之外的更廣闊的宇宙星空中,是否存在著外星人呢?顯然,地球之外的可能性更大。但是人類也沒有放棄過地球上有可能存在外星人,畢竟自16世紀以來,全世界各國人幾乎都在偶遇和目睹UFO。更有甚者稱外星人還給自己生了孩子。除了UFO之外,麥田怪圈現象也被多數人認為這是外星人聯繫地球的一種方式。
  • 科學家嘗試用麥田怪圈破譯外星人的信息,他們在示好?還是警告?
    如果存在,他們在哪裡躲藏著,為什麼不願意出現在人類的面前?如果不存在,那麼在地球之外的更廣闊的宇宙星空中,是否存在著外星人呢?顯然,地球之外的可能性更大。但是人類也沒有放棄過地球上有可能存在外星人,畢竟自16世紀以來,全世界各國人幾乎都在偶遇和目睹UFO。更有甚者稱外星人還給自己生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