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性能&能耗_功率決定區別
摘要:電動車電機功率限制標準,電機功率對性能與電耗的影響。新國標電動兩輪車分為三個標準,分別為:電動自行車≤400瓦,輕便電摩≤4000瓦,普通電摩無限制。同為兩輪車用電機功率區分了自行車和機動車,這說明了什麼呢?答案很顯然是車岙嶺的性能,那麼功率的概念到底是個啥呢?請看第一節。
02功率=性能
名詞解釋:功率指物體在單位時間內做功的多少(量),可以理解為固定時間內做功的頻率。「做功」的概念為完成一次能量轉化,比如燃油動力汽車某個氣缸燃燒一次燃油,通過熱能轉化為一次轉矩(動能);以及電動機通過電磁場與永磁體的互斥,讓轉子旋轉一周輸出一次轉矩。說白了做功就是「完成一次機械能轉化動作」,而功率為一分鐘內做功的總次數,以及輸出有效機械能的總和!
功率計算公式:扭矩×轉速÷9549=kw。做功就是「做扭矩」,轉速指曲軸的轉速;四衝程內燃機曲軸選裝兩軸點火做功一次,電動機每一次旋轉都會做功。所以電機的升功率效率很高,而且峰值扭矩來得極快!電流傳輸的速度是「超音速標準」(音速的數十倍),所以只要在起步時間將油門給到最大,起步時就能夠獲得最大的扭矩輸出,功率也會比內燃機高;這是電動汽車性能普遍比燃油車強勁的原因,同時也是限制電動自行車的原因之一。
03功率=功耗
不論電動機還是內燃機,單次做功的轉化的扭矩越大則功耗越大,每分鐘內做功的頻率越高則消耗總量越高。實現大功率的方式有三種種:低轉速·大扭矩,高轉速·小扭矩,高轉速·大扭矩。「扭矩」完全依靠消耗能源的多少決定大小,電動機需要大扭矩就要大電流輸出;電流是動力電池極板化學反應產生的結果,極板的化學藥劑儲量等於電池容量——重點是容量有限,所以大扭矩輸出才會費電;一分鐘內輸出2000次大扭矩,一分鐘內輸出5000次大扭矩,哪一標準更費電相信不用說明了。
電動自行車_400瓦(0.4kw)是理想的均衡設定,因為車身很輕不需要很大的扭矩就能實現合理的性能。限制轉速則等於限制功率, 這種限制其實是為了有效提升續航裡程,因為頻繁的高功率輸出會快速的耗電,同時也確實會影響青少年和中老年用戶的騎行安全。所以最終以25km/h的設計時速為標準,建議用戶去實際體驗一下車速,標準的25km時速比早期使用歡樂表限制超30的車輛基本相當,且性能提升後續航可達到100km左右。
輕便電動_≤4kw可以實現極速「≤50km」的水平,不過實際標準可以實現更高的車速,要知道有些功率超1kw的電機就能達到50公裡左右的時速了,所以此類車輛會採用電控限速的方式控制車速。而對於汽車與電動車雙料用戶而言,其實50標準對於輕量級電摩而言已經足夠快了,畢竟車身很輕且行駛穩定性較差;汽車的正面100%碰撞測試就是以這一標準測試,後果已經很嚴重了。
(下圖為摩託車40km/h正面碰撞測試後果)
普通電摩沒有功率限制,在MOTO-GP的電動組賽事中會使用功率很大的機器,車輛的技術可以超過200km/h。但是這些高性能電摩很難普及,因為高功率輸出的電耗實在太高,想要均衡性能與續航就必須是用大容量電池包。而且電池一定得是能量密度很高的鎳鈷錳甚至鎳鈷鋁三元鋰,但是這些電池的成本很高,量產後也很難有市場;同時高密度三元鋰在碰撞短路或嚴重擠壓過程中很有可能起火燃爆,過大的威力以及摩託車過差的安全係數決定了不會普及。
總結:電動車的電機功率高低,其概念實際與汽車發動機的功率大小相同,決定的是性能與能耗。普通電動自行車可不要嘗試去改裝升級電機功率,因為部分地區的新規會對非法改裝車進行處罰,提供改裝服務的商家更是要面對六位數的處罰。而且改裝電機等於汽車改裝發動機,這是非常傷車的行為!
說明:電動車原車線束能承受多大的電流,以及控制模塊的承受能力都是經過精確計算的,當然電池組的最大放電倍率也會進行匹配。也就是說電動機升高功率也很難升級性能,因為電瓶或鋰電池組無法釋放大電流形成大扭矩;而如果電池的性能有冗餘的話,或者說能感受到性能的提升,那麼控制器與線路則有燒壞的可能性。反之大功率電機降級小功率,電機承受超標的電流則有可能損壞,所以電動車的改裝需要全套升級或降級,過高的成本決定了沒有意義。
編輯:天和Auto-汽車科學島
內容:原創發布
歡迎留言討論,原創內容享有版權保護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