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中「嫦娥奔月」、「吳剛砍樹」都是與月球相關的故事,從古至今,月球吸引著無數科學家們對它進行探索。以前的人們對月球一直是個幻想,直到20世紀60年代,在全世界5.3億人的仰望下,美國太空人尼爾·阿姆斯特朗伴隨著引擎的響聲,駕駛著「阿波羅11號」衝向月球。在五天後,火箭在月球表面平穩地降落,因此他也成為第一個踏上月球的人。而這也標誌著人類成為跨行星物種,而且對月球的研究也具有重大意義。
如今,距人類第一次登月已經過去50餘年,但是關於登月的疑惑,人類一直都惦記著。很多人認為太空人的登月另有隱情,只是不敢公開面世。為什麼有些人會有這種想法呢?其實主要是在進行阿波羅17號載人登月後,世界上再也沒有類似的載人登月項目了。這讓全世界的人類產生極強的好奇心,按照正常人的思路,現在的科學技術水平不是比之前更加成熟嗎?那登月的問題不就變的更加的容易嗎?但現在竟然還比不過幾十年前,跟我們說登不上月球。要是你,你會懷疑嗎?
實際上,登月是絕對存在的。畢竟,這是被載入歷史性的事件,而人類也確確實實進行了六次的載人登月活動。但自1972年後,便再無登月消息。我想其中的原因肯定不簡單, 最根本的絕對不是因科技水平影響的。下面我給大家列出三個具有代表性的原因:
花費巨大,一般國家承受不起資金消耗。讓我們看一組數據,阿波羅計劃耗資差不多在2000億美元,但建造航空母艦一艘不到100億美元,這樣相比差距就出來了。雖說投資載人登月活動,一定程度上促進美國經濟迅速發展,獲得不少傲人的成果。可為什麼說不值得呢?因為整體觀看阿波羅計劃,除了證明一些科學家的理論和得到經驗,一無是處,沒有找到任何有實質性價值的物品。
研究的方向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敵對國的航空研究中帶有軍事色彩,不得不讓人感到害怕。所以美國也抓緊步伐研發類似的實驗空間站,專門用來防止敵對國。而且美國的每一次登月往返都發現沒有回報與付出沒有一次成正比,造成巨額經濟浪費。
國際環境緊張。這件事要從1972年講起,美國總統尼克森訪華和俄國,並都與雙方籤訂不得建造各種大型武器的相關條約。所以,終止掉載人登月活動並不意外,各國相互守約,對這方面的投入少之甚少。
也許,你會想說現在科學技術水平這麼高,為什麼不重回月球一探究竟呢?其實,到底行不行的通,關鍵還是要看國家的經濟實力和對這方面的研究是否重視。關於探索宇宙的經驗,對人類來說是一筆寶貴的財富,不能用金錢衡量的。在未來我敢肯定的是,人類一旦對某個星球了解滲透後,相信不會做出跟登月一樣的事情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