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總有很多說不完的話,憶不完的事,或許一個人、一個地方、一張照片、一部電影就能夠引起人們無限的回憶,尤其是在特定年代的青春總會激發很多人的共鳴。對於每一個影視演員而言,青春的呈現方式有很多種,但是真正考驗表演功力的是能夠根據不同影視題材刻畫不一樣的人物形象,讓觀眾真切感受到這個角色就在我們身邊。近期大火的一部年代劇《我們的四十年》劇中的演員深刻詮釋了這一真諦,無論是老戲骨劉亞津、謝芳還是科班出身的金世佳、柴碧雲,亦或是小童星盧又銘等,都能夠完美詮釋角色精髓,讓觀眾身臨其境,收視口碑一路高歌猛進,深受觀眾喜愛。
盧又銘飾演的黑子就在我們身邊
儘管《我們的四十年》播出已經結束,但是這部融合童年、青春、愛情、友情、鄰裡情甚至是國家發展的年代大戲引發各個年齡層對於青春的回憶。特別是經歷過改革開放時期的70、80後們都能夠從這部電視劇中找到當年熟悉的影子,不禁感嘆這就是在複製過往的生活。自改革開放至今,時代的變遷差異化非常明顯,如今隨處可見的電子產品與改革開放初期黑白的年代相比,給人帶來的衝擊是顯著的。電視劇圍繞電視這一切入點,人物關係錯綜複雜的上演了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也正是黑白電視到彩色電視的升級串聯起整部電視劇,老百姓的生活豐富了,故事情節高潮迭起。
當然,《我們的四十年》劇中的北京四合院鄰裡情和睦也反射出當前生活的富足疏遠了鄰裡之間的感情,特別是在如今高樓林立的城市裡,鄰裡之間的感情逐步被阻隔,鄰裡之間發生的事情互不知曉,更難見到彼此之間噓寒問暖,出謀劃策。但是在《我們的四十年》中卻實景還原了那個年代的淳樸,老北京四合院裡的鄰裡情著實讓人羨慕。與鄰裡情的淳樸相比,調皮的童年似乎沒有明顯的區別,畢竟無調皮不童年,在我們的童年中總會伴隨著一些調皮搗蛋的小夥伴,他們讓人又愛又恨,他們讓我們的青春豐富多彩。在《我們的四十年》中,童星盧又銘飾演的黑子調皮搗蛋,模仿電視放火,逃離小黑屋,如此真實的演繹讓觀眾直呼這就是我的童年。
黑子是一個時代的縮影,也是青春的記憶
目前,江蘇衛視熱播的六十集年代大戲《我們的四十年》完美收官,該劇濃縮了改革開放四十年小人物的成長,通過老北京胡同小人物的命運起伏為主線,深刻演繹了一代人的青春記憶。與眾多大咖相比,童星盧又銘飾演的黑子就是一個時代童年的縮影,更是將生活中的盧又銘活生生的呈現在觀眾面前。據盧又銘的母親回憶,盧又銘在參演《我們的四十年》前,周圍的親戚朋友都給出了建議,提到如何準確把握童年的調皮勁,盧又銘的母親直言,這個不用演,盧又銘從小就很調皮,但是調皮的尺度把握的非常好,是親朋好友眼中的調皮好小孩。
在《我們的四十年》電視劇中,改革開放初期那個黑白的年代使孩子們渾身的能量急需要釋放的窗口,他們願意走出去。而在當下這個時代,孩子們更多被電子遊戲所拖累,盧又銘卻對電子遊戲不感興趣,反倒是對讀書、表演情有獨鍾。盧又銘從小就喜歡看釋小龍、郝劭文的電影,夢想有一天也能夠出現在大屏幕上。愛好讀書的他,每個季度至少要買1000多元的書籍,幾大名著基本都閱讀過。甚至參演《我們的四十年》和期末考試衝突,為了爭取母親的同意,盧又銘承諾自己學習表演兩不誤。
正是憑藉嚴格的自律性,盧又銘培養了廣泛的興趣愛好,唱歌、街舞、架子鼓、吉它、武術、擊劍、圍棋、天文等等,候場等待拍攝時能夠給老戲骨劉亞津、謝芳等表演解悶,深受老演員的喜愛。《我們的四十年》導演王梓談到盧又銘飾演的黑子,直言一開始就被盧又銘的性格所吸引,原本他打算出演馮都的童年,但是經過幾輪交流後感覺黑子更適合他,盧又銘也確實將黑子的童年演繹的惟妙惟肖。
電視劇《我們的四十年》完美收官,但是屬於70、80一代人的青春記憶才剛剛開始,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了祖國大地,濃縮在電視劇中的情節都是1比1還原,甚至第一屆春節晚會的現場都實景再現,讓觀眾感受到屬於那個年代獨特的美。在如此快節奏的消費時代下,《我們的四十年》劇組注重細節處理,精心選擇的每一個演員演技集體在線,劉亞津、謝芳等老戲骨們的表現依舊出彩,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馮都、肖戰及黑子三位童年小演員的表演,特別是黑子的扮演者盧又銘給觀眾的感覺就是這個調皮的「黑子」就在我們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