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洪都公司機械加工廠,有一位集「全國技術能手」「江西省優秀高技能人才」「井岡之子」「洪城工匠」等眾多榮譽於一身的女銑工。從普通銑床到數控銑床,從普通職工到首席技能專家,她在這個崗位上堅守了24年,奉獻了24年,以不讓鬚眉的平凡美、力量美、技術美,詮釋了勞動精神、職業精神、工匠精神。
「幹一行,幹服一行」
抽穗拔節的青春植根於現實的土壤,羽化成蝶的年輕積澱了成長經歷。談起與銑床結緣的往事,熊瑛笑著說,「其實我當時同時考上了技校和重點高中,因為我母親是洪都老工人,在她的影響下我就來到了技校讀書,那個時候的觀念就是有個工作就行了。」
傳統銑床需要工人手搖操作,是一項扎紮實實的力氣活兒。在工具機上,她一搖就是5年,中途也曾累哭,但絕不屈服。1999年,熊瑛以優異成績考入洪都高級技術學院,自主選修了AUTOCAD繪圖軟體和CAXA工程軟體,掌握了數控編程技術,通過兩年時間的系統學習,她的理論水平和操作技能又有了較大的提升。
「只要肯鑽,就能成功」
回原車間後,熊瑛被立即安排到數控生產崗位。來到新崗位,熊瑛始終保持著那份「鑽」勁,「遇到山,就要學會去攀登;遇到水,就要學會去遊泳」是她堅持不懈的動力。
在突擊高教機研製工作中,許多框緣類零件具有理論曲面複雜、腔深、壁薄、形體尺寸大等特點。在此情況下,熊瑛主動參與到高教機框緣類零件工藝技術攻關中來,就零件裝夾、坐標原點的轉換設置、刀具材料選用、切削參數的選擇等加工細節和工藝人員進行探討,為此類零件利用三坐標數控設備實現加工交付做出重要貢獻。這項攻關項目同年獲集體QC成果二等獎。
「經驗是工人極寶貴的財富」
現在的熊瑛已經是高級技師,但這份榮譽帶給她的不只是光榮,還有壓力。「雖然現在數控都是電腦編程,但是也需要操作人員的經驗,像薄壁零件,如果裝夾不到位,也會造成零件報廢。」在她看來,工人做到更好的階段,就不僅限於「做」這個層次了,更重要的是預見性。
面對軍民融合的機遇,機械加工廠接觸的零件類型不斷增加。「我經常接觸新零件,幾乎三天換一種,每一種零件,特別是首件,都要和工藝員探討,鞏固工藝設計,有時候一份零件要改三四次。」即便身經百戰,熊瑛仍然毫不鬆懈,在「品質從99%提高到99.99%」的極致追求中努力求索。
每個在崗位上兢兢業業、用心鑽研的勞動者都是當代「工匠精神」的詮釋者、傳承者。對於熊瑛而言,「工匠精神」就是執著於事業的信念和擔當以及追求精益求精、打造不朽之作的堅強理念。與工具機相伴二十餘載,教會了熊瑛什麼是沉澱,「勤勤懇懇,永不懈怠,勤能補拙,功到自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