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西」將拜訪木星附近特洛伊小行星群(藝術圖)。圖片來源:美國太空網
據美國趣味科學網站近日報道,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露西」(Lucy)任務旨在一次研究7顆不同的小行星,在成功通過一次重要評審後,該任務正式獲得時間表和預算。
「露西」(Lucy)將於2021年10月發射升空,在太陽系內進行為期12年的旅行。一路上,它將拜訪小行星帶內的一顆天體和特洛伊小行星群(Trojan asteroids)內的6顆天體。特洛伊小行星群是與木星共用軌道,一起繞太陽運行的一大群小行星。「露西」任務首席研究員哈爾·萊維森說:「以往這項任務一直是紙上談兵,現在我們真正開始動工,準備研製探測器。」
「露西」取自科學家於1974年在衣索比亞發現的一具阿法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 afarensis)化石的名字。古猿「露西」是一名女性,生活在距今320萬年之前,被認為是第一個直立行走的人類,是目前所知人類的最早祖先。
這一名字也彰顯了科學家的熱切期望。他們希望對這7顆小行星的研究能進一步揭示太陽系最早期的「模樣」。
在旅行過程中,「露西」將經過太陽系內多個不同的地方。首先,2025年,它將停靠在位於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上,然後繼續向木星方向行進,在2027—2033年間,「露西」將飛掠6顆小行星,其中包括3顆來自不同子類的小行星和兩顆彼此旋轉的小行星。
如果「露西」發射成功,將成為NASA小行星探測家族中的最新一員。這一家族的成員包括剛剛結束任務的、探索了穀神星和灶神星的「黎明」號,以及剛剛到達小行星「貝努」(Bennu)的「源光譜釋義資源安全風化層辨認探測器」(OSIRIS-Rex)。(劉霞)
(責編:張勝男(實習生)、袁勃)
首臺基於三維晶片的光量子計算系統問世上海交通大學金賢敏團隊研製出了首臺基於光子集成晶片的物理系統可擴展的專用光量子計算原型機,首次在實驗上實現了「快速到達」問題的量子加速算法。這項研究開啟了利用量子系統的維度和尺度作為全新資源,研發專用光量子計算機的路線圖。【詳細】
蓋亞望遠鏡數據揭秘銀河系成因據英國《自然》雜志1日發表的一項天文學研究,歐洲科學家團隊通過蓋亞望遠鏡發布的數據,確定了我們所在的銀河系形成原因——大約100億年前,銀河系與另一個星系碰撞,導致銀河系銀暈內充滿了恆星,並且使銀盤增厚,而這個相撞的星系也因此次發現被命名。【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