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志昌
寧波的山鄉農村,在尚未通電的漫長歲月中,憑油燈、亮篾、燈籠、火把等照明,度過了一個個黃昏與黑夜。若干年後,才有了防風、加亮的馬燈、汽燈及手電筒加盟。
馬燈,咱寧波人叫罩燈或三秋燈,高約30釐米,寬近20釐米。它的底座兼著儲油盤,外側開一圓形小孔,便於加煤油;中部是玻璃罩,能防風,外有相交的兩根鐵絲圍著,保護著玻璃,罩內下方是燈芯,燈帶的一端伸入油盤,另一端從「牛眼睛」中冒出一個小頭,即是燈芯;上部是氣孔和遮雨罩,形似帽簷;鐵皮製成的外殼支撐著各部,苗條的拎把嵌於兩側,便於提拎。
馬燈既可以放在室內照明,也可以帶到野外使用。開夜工下地幹活、餵牲口、添草料、管瓜果、放田水等等都用得上,只要往近旁的高處一掛,就能照亮周圍一方。夜間行走更是方便,小風細雨吹不滅,人走燈移同步行。夏天的晚上,將它往庭院的桌凳上一放,記工算帳都能派上大用場。比起那些油燈、火把來先進多了。
汽燈,俗名汽油燈,它是一種將煤油氣化後燃燒照明的燈。汽燈在外形上與馬燈有點相似,但兩者的工作原理不盡相同,所以在具體構造上也有一些差別。首先汽燈在灌入煤油後,還需要向底座的油壺裡打氣,以便產生一種壓力,使煤油能從油壺上方的燈嘴處噴出,產生霧狀,其原理與治蟲的噴霧器相同;其次,汽燈沒有燈芯,它的燈頭就是套在燈嘴上的一個石棉做成的紗罩;再就是汽燈的上部還有一個草帽簷一樣的遮光罩,起聚光作用。那紗罩經過硝酸釷溶液浸泡工藝製成,因此當紗罩遇到高溫後就會發出耀眼的白光。不過,用的時間長了,中途還需要添油、打氣。要用汽燈時先加煤油,然後安上紗罩,接著放氣,當紗罩充盈時點著,再均勻放氣,汽燈就點著了。
加滿油打足氣,汽燈可用6個小時以上;亮度高,超過500支光(瓦)電燈;可抗三四級以下的風,小雨天亦可使用。當年在寧波農村用得較多的是上海汽燈廠生產的「鐵錨牌」汽燈,性能好,使用也方便。
汽燈平時用的時間沒有馬燈多,主要是遇上一些大的場面才會使用它。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大隊召開群眾大會的時候,會場兩邊高懸著明亮的汽燈;另外,在過年過節的時候,村裡請來戲班子搭臺唱戲,舞臺上的燈光靠的是汽燈,那「嘶嘶」的聲響與戲樂聲融為一體;還有農家子女結婚,汽燈一點上就通宵達旦,凌晨迎娶新娘,挑著汽燈,敲著鑼鼓,擎著旗幟,好不鬧猛。
還有在當年開夜工的水庫工地上,數盞汽燈高懸,如同白晝,勞動號子此起彼伏。在農村文藝俱樂部盛行的年代,村裡的青年男女、俱樂部成員,每晚聚集在汽燈之下,排節目,練跳舞……汽燈一亮,演員到場;鑼鼓一響,腳底發癢;節目亮相,煤油十箱。
如今,馬燈與汽燈早已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取代它的是千姿百態、五彩繽紛的新式燈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