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找到一種新的致癌物質快速檢測方法,最快一星期就能出結果

2020-11-24 騰訊網

今天,我們的生活方式讓我們每天接觸到多種化學物質:包裝食品、化妝品、建築材料、氣霧劑等等;這些化學物質中有許多已經被命名為「致癌物」。化學物質的致癌性是指它能導致人類或其他生物癌症。因為癌症是世界範圍內導致疾病、殘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科學家們已經開發了幾種不同的方法來在實驗室中測試化學物質的致癌性。然而,這些方法很複雜,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得出結果,這使得科學家很難測試大量的化學物質。

現在,由日本岡山大學的Seno Masaharu教授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最近在《科學報告》上發表了一篇論文,創造了一種可以快速實現這一目標的新方法。「我們的方法只需要一個星期就能產生結果。」Seno教授指出,這代表了對現有方法的相當大的改進。

這種方法包括幹細胞——一種成熟為具有特殊功能的各種不同細胞的前體細胞,如血細胞或神經元。以前,Seno教授的研究小組採用了小鼠身上一種特定的幹細胞,叫小鼠誘導多能幹細胞,建立一個模型,其中健康的幹細胞轉化為「癌性」幹細胞,也被稱為癌症幹細胞(或CSCs),在一個小鼠肺癌細胞條件培養基保存4周。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推斷,在條件培養基中添加一種致癌化學物質可以促進這種轉化。

正常的誘導多能幹細胞是一種幹細胞,在適當的條件下可以再生發育成任何類型的人體組織。而癌症幹細胞其功能與正常幹細胞相似,它們是導致癌細胞形成、更新和增殖的原因。在一個癌症患者中,如果你切除了一個腫瘤並切除了所有其他的癌細胞但保留了CSCs, CSCs會導致癌症重新生長。CSCs是維持癌症的物質。研究一般認為,正常的幹細胞在特定的機體環境和/或遺傳條件下突變成CSCs。

基於這個想法,研究人員進行了一系列為期一周的實驗來測試110種化學物質。最後,他們發現三種化學物質——即PDO325901、CHIR99021和達沙替尼——導致了CSCs的形成。有趣的是,這三種物質實際上都能抑制導致癌細胞生長和存活的細胞內信號。

當研究人員給活小鼠注射接觸過這三種化學物質的幹細胞時,六周內惡性腫瘤在老鼠體內生長。通過將小鼠幹細胞暴露於這三種化學物質中獲得的CSCs也開始產生更多的蛋白質拷貝,這些蛋白質通常與癌細胞的生長有關。

通過進一步的分析,科學家們能夠識別出這些化學物質所觸發的特定的細胞路徑,從而導致這種轉化。

這些發現證明了這種快速檢測方法的有效性和潛力。Seno教授表示將有許多應用方法:「因為多能幹細胞能發育成成年人人體所有細胞,採用我們的方法可以獲得廣泛的癌症幹細胞, 有效評估許多化學物質對各種癌症的風險。這將導致更精確的癌症預防策略和治療。」他還斷言,這種篩查方法將是「研究癌症發展機制的良好資源」。

考慮到每年全世界有許多人遭受癌症的折磨,這項研究開發的方法和它的先驅可以為改善人們的生活做出重要的貢獻。

今年5月份,Seno教授在肝癌研究上取得重大進展,首次在沒有基因操作的情況下,由正常的誘導多能幹細胞成功建立肝臟CSC模型。

在實驗室裡,Seno教授和團隊將從小鼠身上獲得的誘導多能幹細胞置於有HCC細胞系(包括一種叫做Huh7細胞的肝癌衍生細胞)的條件培養液中。這些Huh7細胞分泌引起炎症的化學物質,創造了一種模仿肝臟慢性炎症的環境。這有望觸發誘導多能幹細胞向肝臟CSC的轉化。

為了知道這些細胞是否形成惡性腫瘤,他們將這些細胞注射到免疫缺陷小鼠的肝臟中,僅注射28天後,肝臟就出現了惡性腫瘤。與此相反,未治療的iPSCs可形成具有不同胚層的畸胎瘤樣腫瘤,為良性腫瘤。觀察和化學分析顯示,相當比例的惡性腫瘤細胞具有高核質比和高增殖率。

此外,在這些細胞中,肝癌相關的標記物如甲胎蛋白、糖甘酸3和癌胚抗原均有表達。因此,他們從誘導多能幹細胞中培育出來的細胞不僅被證實為CSCs,而且也被證實為肝臟CSCs。

這一研究表明,肝臟CSCs可以由正常幹細胞在無基因突變的慢性炎症環境中產生。它也為肝癌細胞如何轉移提供了一個模型。而模型是進一步科學研究的前提。根據這項研究建立的模型,可以開發和測試更有針對性的藥物,或許還可以發現預防技術,比如量身定做的飲食。

編譯/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原文來源:

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0-08-culling-cancer-stems-rapid-carcinogen.html

相關焦點

  • 科學家找到一種新的致癌物質快速檢測方法,最快一星期就能出結果
    然而,這些方法很複雜,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得出結果,這使得科學家很難測試大量的化學物質。現在,由日本岡山大學的Seno Masaharu教授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最近在《科學報告》上發表了一篇論文,創造了一種可以快速實現這一目標的新方法
  • Toxicol Sci:新技術快速檢測空氣汙染物致癌風險
    研究者Susan Tilton說道,僅在12小時以內我們就可以預測特定PAH混合物致癌的能力,而不用等25周以後腫瘤長出來;對於PAH混合物,這種新技術不僅可以快速而且可以非常高效準確地評估其致癌風險。目前該技術需要利用大量的化合物及混合物進行檢測,但如今研究者已經開發出了一種模型,利用該模型研究者就可以在實驗室培養皿中對人類細胞進行大規模的篩選測試了。
  • 科學家檢測出一種物質,或代表生命!
    科學家檢測出一種物質,或代表生命!地球上的生命從何而來,這是一個亙古難題,科學家困擾多年,可迄今為止都沒有一個合理的解釋。曾經民間流傳過女媧造人的傳說,當時很多人迂腐的認為每個人都是被女媧創造的,這種神創論並沒有任何的科學依據,久而久之便被推翻了。如今最具信服的觀點是,地球上的第一個生命在海洋中誕生。
  • 柯萊五德機械快速發酵法、麵包製造最快的方法
    柯萊五德機械快速發酵法-麵包製造最快的方法柯萊五德機械快速發酵法,背景溯源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資本主義國家英國;是為了量化工業麵包、所發明的一種超級快速麵包的工業量化方法。柯萊五德機械快速發酵法原理:①:高速攪拌機在加壓情況下進行麵團攪拌,當壓力釋放時候,麵團在突然減壓情況下瞬間膨脹而完成發酵。因此、這種方法是利用強烈的機械攪拌,把攪拌與發酵兩個工序結合在一起,在攪拌中完成發酵的。②:使用大量氧化劑:在麵團中使用溴酸鉀、抗壞血酸、碘酸鉀等氧化劑。
  • 科學家開發全新新冠檢測方法:10-20秒出結果 準確率達99%
    土耳其的大學研究人員聲稱已經開發了一種新的新冠病毒檢測方法,它依靠口腔拭子而不是更具侵入性的鼻腔拭子。據悉,該檢測方法的有效率為99%,只需10-20秒就能得出結果。比爾·蓋茨此前表示,今年晚些時候,非侵入性的COVID-19檢測將成為普遍現象。
  • 西安的哥被稱「活日曆」 最快10秒就能算出某天是星期幾
    侯建民想把絕活申報金氏世界紀錄本報記者 李宗華攝                           的哥侯建民有個「絕活」——從1900年至2100年這兩百年中任意一天,他都可以在幾十秒內算出是星期幾
  • 快速檢測中草藥馬兜鈴酸方法找到
    快速檢測中草藥馬兜鈴酸方法找到 2015-08-25 科技日報 王怡 【字體:大小】 語音播報   近日,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所長陳士林及其課題組找到一種用於識別傳統草藥中是否含有馬兜鈴酸的方法
  • 印度研製出新冠檢測試紙 一小時出結果費用極低
    印度(專題)科學家開發了一種價格低廉的紙質檢測新冠病毒的方法,這種方法可以提供類似驗孕試紙的快速檢測結果。印度科學家開發了一種價格低廉的紙質檢測新冠病毒的方法,這種方法可以提供類似驗孕試紙的快速檢測結果。
  • 這種新冠檢測一小時出結果,不到$7,可能扭轉疫情
    來源:溫哥華港灣據BBC報導,印度科學家開發了一種價格低廉的紙質檢測新冠病毒的方法,這種方法可以提供類似驗孕試紙的快速檢測結果。這項叫做費魯達(Feluda)的檢測方法使用CRISPR基因編輯技術,在一小時內就能得到檢測結果,花費為500盧布(約合6.75美元)。
  • 科學家們開發出多種能快速檢測COVID-19的新技術!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重要研究成果,共同解讀科學家們開發出的那些能快速檢測COVID-19的新技術!分享給大家!-020-0392-7在最近一項研究中,科學家們開發出了一種有助於快速提取和分析遺傳物質的技術,可用於在移動狀態下開展COVID-19測試,包括在機場和遠程測試中心。
  • 近年來那些實現HIV快速檢測的創新性技術
    日前,國際雜誌Scientific Reports上刊登的一篇研究報告中,來自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的研究者們通過研究開發出了一種HIV的新型檢測技術,研究者表示,他們開發出了在U盤中檢測HIV的新設備,該設備利用一滴血就能夠檢測HIV的存在,隨後研究者們利用電腦和手提設備對設備產生的電信號進行讀取,這種一次性的檢測手段就能夠用來監測HIV患者疾病治療的狀況
  • 多款哺乳枕被檢測出致癌物質,可能導致兒童智力下降!
    這是一款可以輔助母嬰進行安全、舒適餵養的產品。它為哺乳的媽媽們提供一定的支撐作用,減少了媽媽抱嬰兒的力量,節省體力的同時還可以減輕腰背部的疼痛。 據央視財經,近日,韓國消費者院對韓國熱銷的16款哺乳枕進行了安全檢測,檢測發現7款產品含有有害物質。其中3款涉事產品的拉鏈手柄被檢測出鉛含量超標,超過安全標準3.1倍,其餘4款涉事產品檢測出甲醛等揮發性有機化合物超標。
  • 上海藥店開售HIV快檢試劑 唾液檢測10至15分鐘出結果
    上海藥店開售HIV快檢試劑 唾液檢測10至15分鐘出結果 來源:新民網      記者:李若楠
  • 食品快速檢測方法
    又有什麼樣的手段和設備能夠快速檢測出這些危害呢?今天我們就一起聊聊快檢那些事兒。1食品加工中危害分為哪三個方面,每一方面包括哪些因素?2簡述快速檢測定義?在短時間內,如幾分鐘、十幾分鐘,採用不同方式方法檢測出被檢物質是否處於正常狀態,檢測得到的結果是否符合標準規定值,被檢物質本身是不是有毒有害物質,由此而發生的操作行為稱之為快速檢測。3簡述食品安全快速檢測意義?
  • 一種新的推導快速傅立葉變換(FFT)的方法
    一種新的推導快速傅立葉變換(FFT)的方法摘要: 本文提出了一種基於對稱分組思想的快速傅立葉變換的推導方法
  • 光速地位被撼動,比光速快百倍的物質已經被科學家找到
    宇宙中最快的速度是什麼?
  • 幾分鐘內快速檢測!新方法或能讓新冠病毒檢測提速
    近日,英國利茲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檢測疾病單個生物標記分子的系統,可以在幾分鐘內快速診斷疾病。目前該系統已經被用於檢測與囊性纖維化有關的蛋白質,雖然目前還處於初期階段,但從理論上講,這種方法可以加速新冠病毒的檢測並提供準確的結果。
  • Nucleic Acids Res:利用新的引物資料庫快速檢測和識別RNA病毒
    2017年1月3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韓國大邱慶北科學技術院(Daegu Gyeongbuk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GIST)的研究人員編制出一種綜合性的新的遺傳信息公共資料庫,從而能夠利用聚合酶鏈式反應(PCR)方法檢測和識別RNA病毒。
  • 光速地位不保,科學家找到比光速快百倍的物質,穿越不再是空話
    但實際上,光速作為宇宙中最快的速度,它更像是一把枷鎖,將人類囚禁在了地球,宇宙中除了光以外,沒有物質可以與光速相媲美,這因為光速傳播的是粒子,而不是物質,而所有靜態的有質量的物質,都不可能達到光速。但人類的求知慾是永遠無法得到滿足的,即使以目前的技術人類無法製造出光速飛船,但科學家們仍然不願放棄,反而將目光從研發光速推進器轉變成了替代光速飛行的物質上來。
  • 科學家研究出新冠病毒檢測方法,感染後24小時就能辨識
    科學家研究出新的檢測新冠病毒的方式。圖為紐約市衛生部門實驗室進行新冠病毒檢驗。路透英國衛報報導,美國軍方僱用的科學家研發出新的新冠病毒檢驗方法,這項方法可讓帶原者在具有感染力、傳播疾病之前就被辨識出來。這可能是一項重大突破,計畫協調人希望這種血液檢測方式可在病患感染病毒後24小時內(在出現症狀或被視為有傳播病毒能力數天之前),就偵測到病毒的存在。目前的方法要在感染約四天後才能檢測出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