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相有源PFC 新型控制策略的研究

2021-01-15 電子產品世界

  單相有源功率因數校正(APFC) 技術被廣泛地應用在開關電源、變頻家電等領域,在消除諧波電流汙染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作用。迄今為止,出現了多種PFC 控制算法,如常規乘法器算法、電壓跟隨器算法、單周期控制器算法等,它們都有一定的優、缺點和不同適用範圍。本文根據功率因數校正的工作原理和物理含義,推導了一種新型直接控制算法,並進行仿真分析和試驗研究進行驗證。如果輸入電壓和輸出功率已知,該直接控制算法還可以進一步簡化。另外,在保證良好功率因數校正的前提下,為了很好地表徵各種PFC 算法的支持輸出功率能力,提出了調功範圍的概念。此外,隨著智能電網技術、分布式發電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出現了單相標準正弦電壓源、準正弦電壓源、交流方波電壓源以及直流電壓源,為了提高這些電源的利用率和改善微網的供電狀況,上述電壓源都必須採取功率因數校正技術,即提出了所謂的方波交流PFC 和直流PFC 等概念。

  1 單相APFC 直接控制算法的原理

  傳統單相有源PFC 的工作原理的實質是:在每個開關周期中,藉助功率開關S1 有規律的通斷過程,通過整流橋和電感L 將電源uac短接,使得電感L 儲存能量,然後將全部儲能或者部分儲能釋放到負載側的直流電解電容,同時獲得同步正弦的輸入電流波形和穩定的直流輸出電壓。傳統單相有源PFC 的控制策略是電流閉環( 內環) 和電壓閉環控制( 外環),可以獲得很好的控制效果。但是,對於採用模擬控制的APFC,同一套參數很難兼顧輕載與重載時校正效果。

  單相交流輸入電壓方程為:


  單位輸入功率因數時輸入電流方程為:


  為了分析方便,近似地認為輸出直流電壓u0 =U0,紋波電壓為零,開關周期為Ts,開關頻率為fs,佔空比為d,則根據BooST 型DC /DC 變換器的輸出與輸入電壓的關係,得:


  當單位輸入功率因數時輸入電流時,式(1) 可以改寫為:


  忽略高頻分量時,式(2)可以近似改寫為:


  式(3)可以近似改寫為:


  式中,

  可以看出,k 為整流橋後級等效電阻的函數,成正比關係,即與電感電流基波部分有效值( 即輸入電流有效值) 成反比關係,比例係數為。理論上,k 的取值範圍為k∈(0,+ ∞ )。這樣,可以通過檢測電感電流有效值和電網電壓有效值的變化,推出Ri、k 的變化量,從而得到佔空比d 的計算公式。

  根據式(4),可以採用MCU 存儲不同輸入電壓有效值時APFC 系統的佔空比與電感電流有效值的關係曲線;然後,根據測量電感電流有效值來實時計算或查表計算佔空比。

  對於分布式發電或數碼發電等應用,由於交流電壓為高質量的交流正弦波電壓、交流方波電壓或直流電壓,即APFC 的輸入電壓穩定,通過只檢測電感電流有效值,就可以直接計算佔空比,此時無需檢測輸出電壓,這就是輸入交流電壓與輸出直流電壓均不檢測的APFC 的工作原理。參考單相正弦交流電源的功率因數概念,為了提高電源的利用率,輸入電流波形應該與輸入電壓波形相似,從而提出了方波交流PFC 和直流PFC 等概念,方波交流PFC 即輸入電壓為交流方波電壓的PFC,直流PFC 即輸入電壓為直流電壓的PFC。

  由於該算法能夠直接計算PFC 的佔空比,因此,具有校正效果好、支持功率範圍寬等優點。表面看來,該控制算法由於檢測電感電流有效值,存在滯後現象。為了提高快速性和保持穩定性,可以採用滑動平均濾波算法。為了表徵APFC 系統支持輸出功率的能力,提出調功範圍概念,即保證良好功率因數校正時,APFC 系統能夠支持的最大輸出功率與最小輸出功率之比。

  當輸出電壓U0設置不變,而且輸入電壓有效值也不變時,隨著負載的增加,輸出電壓瞬時值有下降的趨勢,輸出電流會上升,電感電流瞬時值上升,此時可以減少k,增大總體佔空比,結果輸入電流有效值增加,輸出電壓恢復到設定值,獲得新的穩定工作點。同理,可以分析輸入電壓與輸出電壓變化時的情況。

  2 仿真驗證

  根據式(4),建立無輸入交流電壓、輸出直流電壓檢測的單相APFC 的Simulink 仿真平臺,如圖1、圖2 所示。輸入電壓為額定AC 220 V,設定輸出電壓為DC 365 V,升壓電感取值為1. 0 mH,直流電解電容為5 600 F,交流吸收電容為2. 0 F,分流電阻為5 mΩ,負載為設計的可調電子負載。


圖1 單相交流正弦APFC 的仿真電路。


圖2 單相交流方波APFC 的仿真電路。

  仿真結果表明了有關理論分析的正確性,功率因數校正效果非常良好,表現出很寬的調功範圍。

  交流正弦電壓輸入時,輸出功率為10 kW時,輸入電壓與輸入電流波形如圖3 所示。此時,k = 0. 85,輸出直流電壓平均值為355 V,紋波電壓峰峰值為15 V。


圖3 重載下輸入電壓與輸入電流的仿真波形(10 kW)。

  交流正弦電壓輸入時,輸出功率為100 W時,輸入電壓與輸入電流波形如圖4 所示。此時,k = 9. 5,輸出直流電壓平均值為365 V,紋波電壓峰峰值為2 V。


圖4 超輕載下輸入電壓與輸入電流的仿真波形(100 W)。

  交流方波電壓輸入時,輸出功率為6. 6 kW時,輸入電壓與輸入電流波形如圖5 所示。


圖5 重載下輸入電壓與輸入電流的仿真波形(6. 6 kW)。

  3 試驗驗證

  設計製作了6. 6 kW 的單相交流正弦電壓輸入的數字有源PFC 的功率模塊,整流橋採用2 只25 A/100 C 扁型整流橋並聯,功率開關採用單只80 A/100 C 的SGL160N60UF,FRD 採用單只40 A/100 C 的FFAF40U60DN,升壓電感選擇40 A的1. 9 mH 矽鋼電感,交流吸收電容選擇3. 3 F /275VAC 的無感電容,電解電容選擇6 只680 F /400 VAC 的電解電容並聯,核心控制器選擇NEC 1 6 bit PD1 8 F 1 2 0 1 ,固定開關頻率為20 kHz。

  經過大量的硬體與軟體調試,最終實現了輸入交流電壓150 ~ 265 V、輸出直流電壓平均值365 V、適合輸入頻率50 Hz /60 Hz 的數字PFC 功率模塊,最小輸入電流低於0. 5 Arms、最大輸出直流電流接近40 Arms 的情況下均能獲得接近1的輸入功率因數,諧波電流分布符合標準IEC61000-3-2: 2000 和IEC 61000-3-12: 2005。其中,輸入電壓AC 220 V、輸入電流有效值33. 23 A、電網頻率50 Hz 時輸入電壓與輸入電流波形如圖6所示。


圖6 輸入電壓與輸入電流的實測波形。

  4 結語

  提出了單相有源PFC 的直接控制算法,分析了其工作原理,特徵如下:無需輸入電壓的檢測,校正效果良好、設計簡單,便於數字實現;同時,能夠支持更大功率輸出,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當已知輸入電壓、輸出功率和效率的情況下,無需輸出直流電壓

相關焦點

  • 有源pfc電路工作原理
    打開APP 有源pfc電路工作原理 發表於 2018-01-23 09:59:56 有源pfc原理知識科普 PFC的全稱是Power Factor Corrector,意思是功率因數校正器,它可以在交流轉換為直流時提高電源對市電的利用率,減小轉換過程的電能損耗,達到節能的目的。
  • PFC輸出電壓的控制及其調節策略研究
    PFC輸出的電壓一般是恆定的,但是在有些場合些要對輸出電壓進行調節,;利用調節輸出電壓來控制輸出功率等等。因此對PFC輸出電壓的控制策略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實際意義。單相PFC技術PFC(Power Factor Correction)就是對電流脈衝的高度進行抑制,使電流波形儘量接近正弦波。單相PFC根據採用的具體方法不同可以分為無源功率因數校正和有源功率因數校正兩種。
  • 基於單周期控制的單相APFC研究
    結果表明,單周期控制的Boost PFC功率因數更高,諧波失真小。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1610/307881.htm近年來,隨著電子電子器件的廣泛運用,諧波汙染問題受到了廣泛的關注。有源功率因數校正技術作為解決諧波汙染的新技術,成為電力電子學科的重要研究方向。作為現在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APFC的控制器備受矚目。
  • 功率因數校正技術的新型控制策略綜述
    關於PFC控制系統與控制策略的研究目前仍然十分活躍,這從側面反映出該領域還有許多問題尚待解決[1]。PFC技術的每一種控制策略都有其優缺點,本節簡單總結了PFC技術的經典控制策略,對比分析了幾種新型控制策略的優缺點,指出了PFC控制技術的發展趨勢。
  • 液晶電視電源pfc電路_液晶pfc電路維修技巧
    液晶電視電源pfc電路_液晶pfc電路維修技巧
  • 單級單相升壓型逆變技術的發展
    升壓型逆變器具有單級升壓能力、負載短路時可靠性高、系統壽命較長、在光伏場合下可通過控制輸入側儲能電感電流實現從弱光能至強光能全過程利用等特點,但傳統單級單相升壓型逆變器在降壓區間儲能電感無法去磁,導致輸出波形畸變嚴重。針對這一問題,國內外學者對單級單相升壓型逆變器展開了部分研究工作。
  • 由單相功率因數校正(PFC)實現三相PFC的方案介紹
    功率因數校正(Power Factor CorrecTIon,簡稱PFC)技術,尤其是有源功率因數校正(Active Power FactorCorrection,簡稱APFC)技術可以有效的抑制諧波,已成為研究的熱點
  • PFC電路是什麼?PFC電路的作用
    1982年,國際電工委員會制訂了IEC55-2限制高次諧波的規範(後來的修訂規範是IEC1000-3-2),促使眾多的電力電子技術工作者開始了對諧波濾波和功率因數校正(PFC)技術的研究。電子電源產品中引入PFC電路,就可以大大提高對電能的利用效率。PFC有兩種,一種是無源PFC(也稱被動式PFC),一種是有源PFC(也稱主動式PFC)。
  • 並聯有源電力濾波器交流側濾波電感的優化設計
    摘要:探討了一種並聯有源電力濾波器的交流側濾波電感優化設計的方法;並應用於一臺15kVA並聯有源電力濾波器的實驗模型中,進行了實驗驗證。
  • 離子調控功能氧化物新進展:從單相材料的拓展到新型異質結構的設計
    如何調控這些自由度之間的關聯,進而設計出新型功能特性是當前凝聚態物理和材料科學的研究重點。近年來,利用電場調控離子演化,從而控制材料結構、物性相變的研究思路被成功應用到若干過渡金屬氧化物的研究當中。但如何進一步拓展適用於離子調控的單相材料體系,進而探索設計這類材料的新途徑,依然是亟待研究的問題。 近日,研究人員在該領域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進展。
  • LT1248在PFC整流電路中的應用
    引言 lt1248是凌特公司推出的一款功能較強大的pfc(power factor correct)控制晶片。該晶片採用dip16封裝,具有以下特點: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935.htm(1)能夠適應寬範圍內的負載變化。(2)採用平均電流控制方法。
  • 三個單相Boost PFC轉換器組成三相PFC整流器
    圖1所示為輸入用三個單相Boost PFC轉換器9每相一個組成的三相PFL整流器。  三相PFC整流器,採用了三個單相Boost PFC轉換器模塊,交流輸入端接成Y連接或△連接,輸出端並聯,共用一個濾波電容C。
  • 簡單易學的單相兩級式光伏併網逆變器控制策略
    1 引言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26586.htm單相兩級式光伏併網逆變器與單級式相比,雖然結構複雜,但前、後級可分開控制,控制方法較簡單。
  • 學術簡報︱孤島下基於負序虛擬導納的微網不平衡控制策略
    國家能源主動配電網技術研發中心(北京交通大學)、北京電動車輛協同創新中心的研究人員吳學智、劉海晨、唐芬、劉京鬥、武亮亮,在2019年第15期《電工技術學報》上撰文,分析了微網中電壓控制模式變流器和電流控制模式變流器的並聯負序等效電路,指出使用電壓控制模式變流器加負序虛擬阻抗的方法來補償負序電流會在公共耦合點引入負序電壓
  • 電源沒有pfc會有什麼後果? 淺論pfc對電源的重要性
    電源沒有pfc會有什麼後果?淺論pfc對電源的重要性 工程師譚軍 發表於 2018-10-09 10:21:32   本文主要是關於pfc的相關介紹,並著重對pfc的功能特點及優缺點進行了詳盡的闡述。
  • 基於Matlab的交流斬波型PFC電路仿真研究
    因此,功率因數校正(PFC)技術便成為電力電子研究的熱點。1 諧波的抑制與功率因數校正方法 解決電力電子裝置和其他諧波源的汙染問題主要有兩種方法:一是採用無源濾波或有源濾波電路來旁路或濾除諧波;二是對電力電子裝置本身進行改造,使其補償所產生的諧波,採用功率校正電路,使其具有功率因數校正功能。
  • 小樣本,大數據——有源晶片「主動」出擊
    圖2可自由操控的液滴運動 傳統上,像素數量和控制線路的複雜程度看似具有不可調和的矛盾,然而新型的電路卻可以通過巧妙的設計加以解決。創新的路線之一就是有源矩陣技術。
  • 南京大學研究團隊:新型金屬有機層狀結構和近室溫單相磁電耦合
    {NiN2O4}八面體層狀金屬有機結構的合成和近室溫的單相磁電耦合機制。金屬有機結構的特點是具有有機-無機的雙重性質,可以將有機和無機的性質耦合到一個單相材料中探索磁電耦合特性,此外由於有機配體的可修飾性,材料的物理性質可以得到優化。基於此原理,吳興龍、劉力哲課題組利用二肽和鎳離子構建了{NiN2O4}八面體層狀金屬有機結構,並利用八面體的畸變實現了近室溫的單相磁電耦合。
  • 基於主從控制的靜止變流器並聯繫統
    採用多個電源模塊並聯組合成大功率電源是實現電源高可靠性的關鍵,本文在成功研製1kVA高頻軟開關航空靜止變流器模塊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了由多個單相模塊組合成大功率航空靜止變流器的方案。實驗表明,採用模塊並聯方案具有簡單可靠、效率高、體積小等優點,對提高航空靜止變流器的可靠性、可維護性和通用性具有重要意義。
  • 風力發電系統變流器的直接功率控制策略
    摘要 以永磁直驅型風力發電系統為研究對象,針對其變流器結構和控制策略進行了研究。通過選擇最優雙PWM「背靠背」變流拓撲結構,並採用直接功率控制策略進一步提高了風力發電系統的併網性能。建立了輸出功率為10 kW的併網系統仿真模型,驗證控制策略的正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