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霍爾納米雷射器研製成功

2020-07-25 江蘇雷射產業創新聯盟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

近日發表在《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上的一篇論文中,由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Yuri Kivshar和韓國大學的Hong-Gyu Park領導的科學家團隊及其合作者在包含III-V半導體量子井的納米圖案InGaAsP膜中實現了納米光子腔。該納米空腔表現出谷地霍爾效應的光子模擬。研究人員展示了來自該結構的拓撲帶隙內的空腔模式的室溫低閾值雷射。

光的拓撲相位為創造不受散射損耗和無序影響的光子系統提供了獨特的機會。在這個範圍內,拓撲上魯棒的波傳輸通常依賴於由不同拓撲不變量表徵的域之間的界面支持的對稱保護邊緣狀態。主動光學系統中非厄米性和拓撲之間的協同作用提供了由非厄米哈密頓量支配的新物理和製造缺陷容限的拓撲雷射器設計的潛在應用。

在光學晶片應用的推動下,為將拓撲光子技術應用到納米級做出了特殊努力。由高折射率介電材料製成的納米結構,具有設計合理的諧振元件和晶格排列,在光的拓撲有序的實際應用中顯示出特殊的前景。高折射率電介質可如III–V半導體之類的可以設計為包含強光學增益,通過拓撲場局部化進一步增強該增益,從而為有源拓撲納米光子學形成良好的平臺。在這個方向上,最近的兩項開創性研究採用了模擬一維(1D) Su–Schrieffer–Heeger模型的光子結構。

谷霍爾納米雷射器研製成功

Su–Schrieffer–Heeger模型

2019年12月在發表的《A high-performance topological bulk laser based on band-inversion-induced reflection》一文中描述了在Kekulé圖案的InGaAsP平板中,使用帶反轉機制以二維(2D)六角形腔捕獲的體態進行雷射發射。這些研究令人興奮的是,拓撲的概念可以作為重要的指導方案,用於智能控制雷射腔拓撲腔中的邊緣和缺陷模式的數量,光譜分離,定位比例和質量因子。功率相對接近激射閾值的脈衝光抽運假設觀測結果可以很大程度上用線性模式的物理學來解釋。利用光子納米結構中的拓撲相位和超均勻性,為設計具有可控特性的高級集成納米級光源開闢了新的視野。

谷霍爾納米雷射器研製成功

本文研究者研究嵌入2D拓撲晶格的谷霍爾納米光腔的雷射發射。些結構包括作為增益介質並在近紅外區域作為內部光探測器的III–V半導體量子阱。

谷霍爾納米雷射器研製成功

圖1. 谷霍爾拓撲光子腔

研究人員計了一個拓撲腔,它基於蜂窩周期光子晶格中交錯子晶格勢的反轉所產生的谷霍爾效應。三角形空腔在電介質膜中實現,如上圖a所示。

研究人員使用電子束光刻和幹法刻蝕工藝從250μnm厚的InGaAsP平板製造拓撲腔,該平板結合了三個量子阱(如下圖2a中的SEM圖像)。製造參數接近於理論計算中使用的參數。在疇壁處,兩個較大的孔彼此面對放置。我們三角形拓撲腔的一側的長度為7個晶格周期,約3.22μm。

谷霍爾納米雷射器研製成功

圖2. 拓撲腔中的雷射

圖解:a. 製作樣品的掃描電子顯微鏡圖像。偽彩色三角形標誌著拓撲腔的內部。b. 發射能量與泵浦能量的關係顯示了向激射的閾值轉變。樣品在980納米波長下以10千赫的重複頻率用8納秒脈衝進行光抽運。泵浦強度的發射空間分布c下方和d高於雷射閾值。e發射光譜顯示向窄線寬激射的轉變。在雷射區域,FWHM(半峰全寬)不超過2納米,解析度受分光計限制

發射曲線顯示了沿三角腔整個周邊的增強,與邊緣狀態有關。當增加一個泵浦功率時,研究人員觀察到一個閾值過渡到具有窄線寬的雷射,發射被限制在三個角上。當兩個點被隔離時,發射的相干性通過在測量的遠場輻射模式中觀察到的幹擾邊緣得到證實。研究人員分離出一個單獨的雷射點,並在傅立葉空間中測量其方向性圖(圖3f)。我們觀察到一個帶有奇點的環形光束。我們注意到奇點只在傅立葉空間中觀察到,而真實空間圖像(圖3e)顯示發射器的位置,而不是發出光的方向。這些發現使一步拓撲控制的超薄光源具有非同尋常的輻射特性。

谷霍爾納米雷射器研製成功

圖3. 雷射發射的相干和遠場模式

研究人員預測:&34;

參考文獻:

Ota, Y. et al. Topological photonic crystal nanocavity laser. Commun. Phys.1, 86 (2018).

Shao, Z. K. et al. A high-performance topological bulk laser based on band-inversion-induced reflection. Nat. Nanotechnol.15, 67–72 (2020).

本文來源:DOI:10.1038/s 14377-020-00350-3

相關焦點

  • 第一臺電注入雷射器研製成功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長期以來,人們一直期望在Si上的單片雷射器能夠實現完整的光子集成,而GeSn材料開發的重大進展表明了這種雷射器的前景。儘管有許多關於光泵浦雷射器的報導,但在該研究中,研究人員成功研製了在Si上電注入GeSn雷射器。
  • 功率突破1千瓦:超級雷射器成功研製出
    一個由英國和捷克科學家組成的科研團隊於24日宣布,他們已經成功研製出一種「超級雷射器」,其能量強度是同級設備的10倍。這一高峰值功率雷射器的平均輸出功率為1000瓦,具有持續的,高能量的脈衝基準。未來可以用於航空、汽車領域以及電力部門,如硬化金屬表面、加工半導體或微型材料。該雷射器重達20公噸,成本為4800萬美元。
  • 我國第一臺CO2雷射器的研製歷程
    現在研製成功的雷射器種類有許多,其中CO2雷射器是研究最多、應用最廣泛和大眾最熟悉的雷射器之一,特別是在工業生產中,諸如材料的切割、焊接、打孔、表面強化處理等,這種雷射器發揮著重要作用。這種優秀的雷射器我國是什麼時間研製成功的?研製歷程是怎樣?下面我想談談這件事。
  • 東南大學研製成功高功率氦氖雷射器 - 新聞中心
    東方網9月29日消息:一種輸出功率高達500毫瓦以上的氦氖雷射器近日在寧通過有關專家的技術鑑定。據介紹,該雷射器包含4支特殊結構的高功率氦氖雷射管,每支雷射管的輸出功率在130毫瓦以上。專家們認為該雷射器輸出功率水平居世界領先地位,其雷射管和腔體設計屬國際首創。
  • 雷射往事:我國第一臺CO2雷射器的研製歷程
    現在研製成功的雷射器種類有許多,其中CO2雷射器是研究最多、應用最廣泛和大眾最熟悉的雷射器之一,特別是在工業生產中,諸如材料的切割、焊接、打孔、表面強化處理等,這種雷射器發揮著重要作用。這種優秀的雷射器我國是什麼時間研製成功的?研製歷程是怎樣?
  • 全球首款基於固體的X射線雷射器研製成功
    ——研究人員首次基於固體研製出了X射線雷射器。其方法是基於德國電子同步加速器研究所(DESY)的脈衝自由電子雷射器開闢的材料研究全新途徑,相關報導由德國亥姆霍茲柏林中心(HZB)Alexander Föhlisch教授發表在「自然」雜誌上。
  • Apogee研製滿足100GbE標準的CWDM雷射器
    為了支持IEEE 802.3高速研究集團(HSSG)正在討論制定的100GbE標準,Apogee光子公司目前宣布正在研製一種無製冷CWDM雷射器,該雷射器將可支持100 Gbits/sec甚至更高的速率。
  • 新型微納光子晶體雷射器研製成功—新聞—科學網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理工學院教授張昭宇課題組與合作團隊在矽基光晶片領域取得重要進展,首次實現了可與微電子單片集成的矽基三五族微納光子晶體雷射器。
  • 山西大學研製出5W的單頻光纖雷射器
    :近日,科技部組織有關專家對由山西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西北大學等單位承擔的國家863計劃「單頻雷射器關鍵技術」課題進行了驗收。  單頻雷射器是一種輸出為單橫模(一般為基模)、單縱模的雷射器。由於單頻雷射器具有光束質量好、相干長度長、譜線寬度窄、單色性好等優點,因此在雷射雷達、雷射測距、雷射遙感、雷射醫療、光譜學、光頻標準和非線性光學頻率變換等領域中具有廣泛的應用。通常來說,獲得單頻雷射器的方案主要有以下幾種:環形腔,短腔法,腔內插入選模元件,扭轉模,預雷射,種子注入等。
  • LD泵浦全固態瓦級連續藍光雷射器研製獲突破
    中科院物理所張治國研究員及其研究小組,經過多年系統研究, 研製成功我國首臺LD泵浦全固態瓦級連續 藍光(473nm)雷射器,獲得了雷射器連續藍光 (473nm) 雷射單邊輸出超過1W的實驗結果,使我國在LD泵浦全固 態瓦級連續藍光(473nm)雷射器研究方面獲得重要突破,成為繼德國和美國之後第三個公開報導研製成功
  • VI系統公司研製出新的單模光子晶體VCSEL雷射器
    垂直腔面發射雷射器(VCSEL)具有功耗低、封裝簡單和因其圓形光場分布而易與光纖耦合等優點,因而得到廣泛應用。而且,VCSEL便於組成雷射器陣列、可實現經濟高效的生產。  由於氧化限制型VCSEL的單模輸出功率有限,它們最成功的商業化應用是多模應用或者單模輸出功率要求一般低於1mW的情況。
  • 半導體所製備成功太赫茲量子級聯雷射器和紅外量子級聯雷射器
    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半導體材料科學重點實驗室、低維半導體材料與器件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在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及中科院等項目的支持下,經過努力探索,製備成功太赫茲量子級聯雷射器和紅外量子級聯雷射器(QCL)系列產品系列產品。
  • 中科院研製:新型氮化鎵半導體雷射器問世!
    自1996年日本日亞公司研製了國際首支GaN基雷射器以來,GaN基雷射器性能得到了巨大提升,單顆晶片連續輸出功率已超過7瓦,然而其電光轉換效率仍然較低(a) GaN基常規脊形波導雷射器和(b)翻轉脊形波導雷射器結構示意圖 基於上述研究背景,中科院蘇州納米所孫錢研究團隊在前期研究基礎上,(1)設計了基於非對稱波導的翻轉脊形波導雷射器結構,有效降低了內部光損耗;(2)研究了矽基GaN翻轉脊形波導雷射器中的應力調控與缺陷控制技術,生長了高質量的雷射器材料(Optics Express 2019, 27, 25943
  • 蘇州納米所研製新型氮化鎵半導體雷射器
    GaN基雷射器的應用場景。   自1996年日本日亞公司研製了國際首支GaN基雷射器以來,GaN基雷射器性能得到了巨大提升,單顆晶片連續輸出功率已超過7瓦,然而其電光轉換效率仍然較低(<50%),遠小於GaAs基雷射器的電光轉換效率(≈80%)。究其主要原因是GaN基雷射器的串聯電阻較大、熱阻較高,導致工作電壓和工作結溫較高,最終嚴重影響了器件性能和可靠性。
  • 雷射器是怎麼被發現的?是誰發明了雷射器?
    雷射器問世以來,雷射的應用已經遍及工、農、科研、國防各個領域,雷射科學技術成為當代發展最快的科技領域之一。1913年,丹麥物理學家玻爾提出,原子能夠以一系列能級不同的狀態存在,並且只能從一個能級跳躍到另~個能級。一個低能級的原子,吸收能量之後可以變為高能級;高能級的原子變為低能級時,會以輻射的形式把多餘的能量放出來咱發輻射)。
  • 歐洲與美國聯合研製高重頻先進拍瓦雷射器
    歐洲正與美國等國家聯合研製「高重頻先進拍瓦雷射器(HAPLS)」。HAPLS設計最終能夠產生的功率峰值超過1拍瓦(10的15次方瓦),即每個脈衝在小於30飛秒(飛秒為10的負15次方秒,30飛秒為0.00000000000003秒)的時間內能夠產生30焦耳的能量。
  • 全內腔綠光氦氖雷射器
    氦氖雷射器的輸出譜線從綠光一直延伸到近紅外光,由於紅光在所有的可見光譜線中增益最強,因此最先獲得商品化,而綠光在氦氖雷射器的所有可見光譜線中增益最低,僅為紅光增益的幾十分之一,所以它的商品化遲遲未獲得成功,其中最大的困難是研製能抑制其它譜線的極低損耗綠光反射鏡。
  • 半導體雷射器是什麼?
    半導體雷射器是什麼?半導體雷射器是一種把電能轉換為光能的新型器件。1962年有人研究成功在液氮溫度下,正向偏置的砷化鎵PN結雷射器。以後又研究成功了雙異質結的半導體雷射器,使半導體雷射器的性能有了進一步的提高。
  • 南京光谷諾太雷射 專注大功率CO2雷射器
    莊總:南京光谷諾太雷射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專門從事工業CO2雷射器研製和應用開發的單位,是一家既具有厚重的歷史積澱同時又是一年輕而充滿朝氣的公司,公司集中了一批國內較早從事工業CO2雷射器研製和應用開發的專業人員,在「六五」期間,就主持研製了國內第一臺軸向流動CO2雷射器,並成功的應用在工業實際環境中
  • 鈉導星雷射器研究進展
    LLNL基於上述雷射器原理為Keck天文臺和Lick天文臺完成了20W級和100W級緊湊型染料導星雷射器的研製。  1996年,德國的Max-Planck研究所為CalarAlto天文臺成功開發出ALFA染料雷射器。它採用30W的514nmAr離子雷射器作為抽運源,染料介質為若丹明6G,最高獲得了4.5W的近衍射極限連續單頻鈉導星雷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