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n(計劃):選題材+素材準備,耗時[5-10m]
選題材:熱點+健康度(不違規)+看點+垂直度
熱點:了解時下熱點,題材藉助熱點關鍵詞獲得系統推薦和關注度。健康度:保證題材方向不涉及低俗、政治等敏感內容,方便文案的發揮空間。看點:選擇的題材要有看點,也就是你的題材要麼是值得別人觀看甚至收藏,要麼對別人有所幫助。垂直度:保證題材在自己的創作領域內,不能嚴重脫離垂直方向,保證自己的定位。
百家號中專門針對熱點和稀缺詞彙做出羅列專欄,可以很好的利用:
素材準備:尋找資源下載+分段裁剪
資源下載:視頻資源網站有很多,例如電影可以去天堂、各大網盤下載,其他視頻也可以去相關的論壇帖尋找。分段裁剪:分段裁剪可以很好的提高後期製作效率,尤其是針對部分電腦配置一般的自媒體用戶,以此避免卡頓閃退等問題,裁剪工具這裡象哥推薦使用狸窩(簡潔高效),一般一部素材裁剪的單個片段為20-30分鐘比較適中。
Do(執行):寫文案+配音+剪輯+取標題+發布,耗時[2-2.5h]
寫文案:觀看素材+編寫文案
觀看素材:無論你以前是否熟悉素材內容,一定要在寫文案之前再瀏覽一遍素材,特別是一些關鍵性細節,做到心中有數,這樣下一步寫文案的時候就會有跡可尋。編寫文案:這是做視頻的關鍵和靈魂,你需要尋找到適合自己或者說迎合粉絲的文案風格,是幽默搞笑路線,還是文藝清新路線亦或是聊騷吐槽路線,你的文案要遵循這個風格去寫,可以不用將素材完全表達,有時候可以只選取素材某個片段詳解,你要的是自己的風格型視頻,而不是素材本身。
配音:質量+速度+性別
質量:錄音工具不用太刻意,就用手機自帶錄音軟體就OK了,保證在一個安靜的環境錄製就好。速度:這個可能還跟你的風格相關,搞笑風格的一般適合快速配音或快慢結合;文藝風格一般語速適中加適度減慢;吐槽型的可以進行語速多變,讓聽眾有重點可抓。性別:這個不做刻意選擇,女性一般保持文藝風,但如果特立獨行走聊騷逗比路線,也不失為另闢蹊徑的好點子;同樣,男性聲音一般保持磁性渾厚為主,部分走自嘲、娘炮路線,好的話也能很好地吸粉。
剪輯:錄音剪輯+字幕文檔+視頻裁剪+水印特效
錄音剪輯:這裡象哥推薦一款全能軟體Au(AdobeAudition),它可以隨心裁剪、拼接、調節混音甚至音樂去人聲(也就是保留背景音樂)等,功能強大;當然針對技術小白,可以推薦格式工廠,便捷;這裡有個個人經驗:裁剪配音的時候儘量在一句話開始的時候減一幀,結束的時候留一幀,這樣出來的效果不會唐突也能很好的銜接上下句。字幕文檔:個人建議,先將臺詞字幕用TXT文件寫好,這樣方便後面製作視頻字幕的時候覆制粘貼。視頻裁剪:根據已經完成的錄音文件,將視頻素材中對應的片段對應著裁剪,這裡推薦一個傻瓜軟體:快剪輯,結合上面的狸窩裁剪好的片段(30分鐘以內)比較快捷。個人建議:儘量保持視頻的連貫性,就是畫面跳轉不要太快,不能你一句話包含了好多個片段,這樣看起來會很不舒服,最好保持一句話1-3個畫面切換。水印特效:給已經完成的混合音頻視頻的無字幕素材,添加字幕、水印、特效,象哥推薦兩款軟體:Ae(AdobeAfterEffects)、Pr(AdobePremierePro),前者相信技術大神都不陌生,視頻後期製作中的瑪莎拉蒂,可想而知,軟體功能強大(字幕、水印什麼的so easy,轉場特效什麼的簡直是大材小用),但上手不易;後者相對前者上手容易些,但對於視頻一般後期操作,綽綽有餘。如果有必要,最後還可以給完成的視頻添加一個若隱若現的背景音樂,讓觀看者比較有感覺。
取標題:懸念式、誇張式、共鳴式、數位化、蹭熱點...
關於標題的話題,我這裡不做過多說明,已經被說爛了,大家可以去頭條找一個比較全面的文章看看就行,關鍵能夠學以致用、舉一反三。
發布:時間+平臺
時間:每個平臺的推薦機制和時間可能不盡相同,針對頭條來說,流傳多的說法是早上6:00-8:00,中午10:00-12:00,晚上21:00-23:00,這些時間段系統推薦機制比較活躍;當然更多的使我們要針對自己領域的粉絲群體和他們閱讀時間,一般來說的話,應該是早上8:00-10:00屬於上班前的一段時間,中午11:00-14:00屬於中午休息時間,下午17:00-19:00屬於下班後的一段時間,晚上21:00-23:00屬於睡覺前一段時間。平臺:根據自己選定一個首發平臺,就目前來看,百家號的單價最高,頭條流量最大但單價低,還有大魚、企鵝、一點、網易甚至微信公眾號都是名聲在外的自媒體平臺,可以多平臺同步發文,實現利益最大化。
Check(檢查):檢查+反饋,耗時[10m]
檢查:用戶反饋+平臺推薦+評論回復
用戶反饋:閱讀量、讀完率,要實時關注平臺數據,做好日常記錄。平臺推薦:通過平臺推薦量分析自己的發文類型,學會根據平臺的喜好選擇視頻類型。評論回覆:對於粉絲的評論及時回應,特別是針對普通用戶,互動很關鍵。
反饋:記錄數據+對比結果
記錄數據:將自己每日的發文類型和系統推薦、用戶閱讀量等信息做好實時記錄。對比結果:查看記錄的表格數據,對比自己的文章和系統、用戶反饋的結果,適當做出調整。
Action(改進):分析總結+修正改進+多次嘗試
分析總結:學會分析自己記錄的數據,並總結出自己應該往哪個方向靠近。修正改進:根據分析得出的結果,比如系統和用戶對科幻獵奇類的視頻反應效果比較好,那你後面的視頻類型就要往這方面靠近,這樣也會提高自己領域的垂直度。多次嘗試:這裡包括兩個嘗試,一是自己文章領域細化類型的嘗試,二是各大平臺的不同類型嘗試,當找到適合的領域後就可以保持這個方向持續發文,一定會取得很好的效果。網友曾總結過各大平臺的喜好,象哥這裡也分享一下(頭條:新聞獵奇類,百家:知識百科類,大魚:娛樂媒體類,企鵝:科技類)
總結下來整個過程銜接上的總耗時為3個小時左右,剩下的就是保持PDCA循環優化。
希望文章對各位自媒體同胞有所幫助,也預祝各位能早日在自媒體大海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一葉扁舟!
喜歡的朋友記得點擊關注-百家號:電影巨象,順帶點個讚再走唄*~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