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後的高考:每顆種子終究都會向陽而生
回首往昔,2008年在我的記憶中,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於我而言,它讓我在這一年經歷了自己人生中最特殊的成人禮。
2008年5月12日,衝刺高考已經到了最後階段,這是我參加第三次診斷考試的日子。誰能想到,當天中午,我正在家裡休息,強烈的震感突然來襲,我慌忙躲避在門框下。對處於阿壩州的我們來說,每年偶發的有感地震,讓我們已經有了一定的「免疫」能力。但在持續長達2分鐘的強烈震感中,所有的常識、理智都在一點一點消退,瀰漫而來的是強烈的恐懼。
當劫後餘生的人們衝上街頭相互張望時,那種對未知情況的恐懼感壓迫著每一個人,我當時不想去學校,害怕與家人分離後,就是一場生離死別,可在父親多次的鼓勵和安慰中,我還是邁著忐忑的步伐回到學校,等待進一步的安排。當天下午,我們本來要參加的數學考試被取消了。數學是我最不拿手的科目,要放在從前,若不考試,自己肯定高興壞了。可在當時,我想自己若能在教室裡安靜地參加一場考試,無論成績多少,其實也是幸福的。因地震導致信號中斷,一整個下午,我們都在各種猜測和惴惴不安中度過,異常燥熱的天氣無疑也將這種焦躁的情緒無限放大,在三個多小時的等待後,學校宣布停課,各年級學生陸續回家。
災後的一切都在等待重新開始,緊張的救援陸續開展。不幸中的萬幸是,因我所在的馬爾康城區與汶川縣之間有山川之隔,有效阻擋了地震波的損害,並未受到嚴重的影響。但馬爾康既是阿壩州州府所在地,也是大批救援人員和救援物資、災區人員疏散撤離的必經地。因停課不能及時返校的我,跟隨父母在梭磨河邊搭起帳篷,採購了許多的礦泉水、乾糧,等待轉移災民的車輛經過,為他們送上補給,這是我們在當時唯一力所能及的事情:利用身邊有限的資源為災民送上一份心,為抗震救災貢獻一點自己的力量。猶記得母親當時說:「這就是災難,這可能是你與災難最近的距離」。當你我在劫後重生時,才能體會活著就是一種幸運,災難之後還能與家人在一起就是最大的幸福。
經過二十幾天的休整,受地震影響的所有高三學生也陸續返校,我們的高考時間調整到了7月6日。多一個月的備考時間,我們需要快速調整好備考狀態,也需要調整心態,從地震災難的陰影中走出來。記得複課時第一堂課的主題是「重生」,在面對自然災害時,唯有勇敢面對現實,才能儘快戰勝恐懼,用積極面對的心態去挑戰自我。這一課,只為讓我們明白,歷經此次大災後需要重塑信心,能堅強面對未來的日子,才是真正的成長。
7月6日很快就到了。我的高考在一切就緒中開始,嚴陣以待的我們,在肅靜的考場中奮筆疾書,努力為自己12年的辛苦付出畫上圓滿的句號。與其他地區高考不同的是,為讓災區的考生能在安全的環境下完成高考,快速搭建的板房在緊急施工中完成,所有設施設備一應俱全。一排排整齊的藍色板房搭建起了我們的夢想,也構築起了保護我們夢想的堅強屏障。現在想起來,那些臨時搭建的考場,毫無簡陋之感,在那個特殊時期,給我帶來了強烈的溫暖,讓我不至於在考試的時候因為震災之事而分心,能在最大程度上發揮正常的應試水平。
板房中的高考,是我這一生中難忘的一段經歷,這也是與我的老師、同學、朋友和家人一起共同奮鬥的日子,也是與日日夜夜奮戰在抗震救災一線的英雄兒女們,同呼吸、共命運的日子。在那段最艱難的日子裡,那些特殊的記憶與精神食糧,都化為我生命長河中最寶貴的財富。這讓我更加清晰地看到,不經過這樣特殊的考驗,人是很難得到成長的。面對這場特殊的高考,一次又一次自我挑戰,而且自己不被眼前的困難擊倒,這才是我真正的「成人禮」。當我們還是一顆種子的時候,就努力的往土裡扎,然後靜靜地等待雨露的滋養,努力發芽。我們的成長之路亦是如此,我們都會在自己應有的時節裡,相繼開花,向陽而生。
李勤文 來源:中國青年報
[ 責編:張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