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衛生組織公布了2019年全世界人口的平均壽命,這些數據包含了224個國家和地區所有可統計的人口。根據公布的數據,我們會知道全世界男性的平均年齡為70.31歲,女性的平均年齡為75.33歲,女性的平均年齡比男性高了5歲以上。
在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這個排行中我們可以看出,日本以平均83.7歲的人口平均壽命穩居全球第一。可是仔細一點,我們就能看出,日本的女性平均年齡為86.8歲,比男性的80.5歲大6.3歲。

不僅僅是日本,從這份排行榜中我們可以看出,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無論是貧窮的國家還是富裕的國家,各個國家和地區的平均年齡確實有差距,可是各個國家的男女平均年齡都有明顯的差距。

那為何女性的平均年齡普遍要高於男性呢?一般人可能會這樣認為,因為現代社會,男性的生存壓力普遍高於女性,幾乎所有家庭的生存壓力都壓在男性身上。就連女性都相信,是因為外部環境的因素,才導致了男性壽命普遍低於女性的現狀。但是事實真是如此嗎?真的完全是外部因素導致的嗎?
一份可靠地研究表明:現代男性平均壽命之所以遠低於女性極有可能是是內部因素導致的,男性和女性之間性染色體的區別導致了這個事實的發生。所謂性染色體,就是決定我們性別的染色體,男性為XY,女性為XX。這就是說,男女之間的這種壽命差異在我們還未出生時就決定了,這是後天無法改變的。
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的科學家在《生物學快報》上發表了一份聲明,聲明稱,他們在對比了229種由染色體決定性別的動物之後發現,當一個物種擁有相同的性染色體,它們的平均壽命會更長。經過統計,科學家們發現這種差異性達到了17.6%,這意味著,在不同種類的物種中,像以XX配對的同配性別物種的壽命是普遍高於異配性別物種的平均壽命的。
學過生物的我們都知道,我們人類有23對染色體,其中22對男女雙方是完全一致的,成為常染色體。只有一對性染色體,男女之間是存在巨大差異的,稱為性染色體。男性的性染色體為XY,女性的性染色體為XX。這裡,兩個相同的性染色體進行配對的方式,我們就稱為同配性別。也就是說,女性為人類的同配性別,男性為人類的異配性別,所以就有了女性的平均壽命遠大於男性這一事實。
所以總結起來就是:男女之間的平均壽命差異可能就是同配性別與異配性別的不同機制導致。科學家們認為,同配性別XX可能會有效地減少不利於健康的基因突變。這個假說也叫做「無保護的X假說」。
這種說法認為兩個相同的性染色體配對時,當其中的一個X染色體含有不利於健康的有害基因時,另一個相同的X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可以有效地遮掩這個有害基因,使之成為不被表達的隱性基因。當這種情況發生在XY男性身上時,這種有害的不健康基因相對於XX染色體而言更容易被表達出來,從而影響XY染色體擁有者的壽命。
為了驗證「無保護的X假說」裡的猜測,才有了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科研團隊的這次研究。本次研究同時也用來尋找並驗證其他物種中,是否也有這種因為性染色體的差異,而影響不同性別個體平均壽命的現象。
此次研究中,科學家們還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還有像我們人類一樣,同配性別是雌性或者同配性別是雄性的生物。比如有些鳥類,它們中的雄性性染色體為ZZ,雌性性染色體為ZW。雖然有細微的差異,但不管同配性別是男是女,此次研究時數據都證明,只要是同配性別,它的平均壽命都是高於異配性別的平均壽命的。因此,該團隊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人類的性別是帶來男女壽命差異的原因之一。
該團隊的研究還發現,以XY為性染色體的物種,不同性別之間的平均壽命差異遠大於以ZW為性染色體的物種。以XY為性染色體的物種,不同性別之間的平均壽命差異最大能達到21%。而以ZW為性染色體的物種,這個差別只有7%。
那為何會有如此大的差異呢?科學家們普遍認為這是因為Y染色體的退化,就以人類來說,Y染色體上攜帶的遺傳物質和基因是遠遠少於X染色體的,而ZW染色體之間的大小差異卻很小。也正因為如此,XY物種的壽命差異遠大於ZW物種。
總而言之,我們對染色體以及基因的連結還是很少很片面的,尤其是基因與壽命的關係,我們理解得很淺顯。關於基因與染色體的很多理論,我們都還只停留在猜想階段,或許當我們能夠徹底解開這個謎底的時候,我們的平均年齡都能超過200歲了。你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