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國邊陲的雲南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中國唯一一個熱帶雨林保護區就坐落於此。姑且不說這裡高達80%的森林覆蓋率、中國生物多樣性最多地區、中國第二大天然橡膠生產基地、大葉種茶原生地、普洱茶故鄉等等響亮的名號,單就這神奇的雨林中生活著一支中國最神秘、最浪漫、最後一個被確定的少數民族,就足以激發大家的好奇心了!這個民族便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第56個成員——基諾族。
在距西雙版納首府景洪市以東約30公裡的基諾山基諾族民族自治鄉巴坡寨,用無人機航拍,可以看到整個基諾山寨呈一個尖拱形分布在基諾山半山腰上的雨林中。
基諾民居大多用竹木為牆,茅草椰樹葉作頂的吊腳竹樓,相傳諸葛亮南徵時曾教授過基諾族建房,故而房屋形態極似孔明帽。現在的基諾山寨,在建築材料上已經引入現代的彩鋼瓦和機制磚,修築於向陽的平坡上,採光和防潮都得到改善。
隨著旅遊業的不斷發展,巴坡寨已被定為西雙版納基諾族傳統文化保護區,成為全國唯一全面集中展示基諾文化的實景演藝和生活體驗地,也是廣大遊客了解和感受基諾文化最直觀的地方。
基諾山寨的山門前是一個廣場,高大茂密的雨林把整座基諾山遮掩得嚴嚴實實,在當地導遊小王的帶領下,才發現通往山寨腹地的大門,隱藏在橙紅色的「基諾山寨」四個大字旁邊。
太陽是基諾族的圖騰象徵,所以進入寨子的山門其實就是一個形似放射著光芒的太陽鼓門,所有遊客需分批次組隊並戴好口罩拾階而上,由工作人員測量體溫,才能跟隨導遊魚貫進入山門。
由鼓門進入寨內,是數百梯石階,兩旁豎立著插有牛頭的路標,據說基諾族是直接從原始部落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的少數民族,過去全憑狩獵為生,所以當男孩成人時,必須親手宰殺一頭牛,並把牛頭置放在道路兩旁以示勇敢。
從刀耕火種、狩獵釀酒到種茶墾田、經商貿易,為了人類與自然的和諧、為了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從前的獵人如今改行成為雨林守護者,獵槍、佩刀和著裝只是展示民族風情的道具罷了。
據說部落時期的基諾族,男人們每天都要扛著刀槍進山圍獵。獲得的獵物,不論大小,全部帶回村寨統一分配,是原始共產主義的生活方式。村頭的壁畫生動地反映了原始社會的基諾人的生活場景。
身著基諾族民族服飾的幾位歌者,會在一間大棚裡為遊客表演基諾族用於慶祝狩獵成功的特有樂器——「奇柯」和「布姑」。
「奇柯」和「布姑」主要由質地堅硬的毛竹、黃竹製成,「奇」喻意「小」,「布」喻意「大」,當獵手們捕獲到獵物後,便隨手砍下竹子,根據獵物的大小製作「奇柯」或「布姑」並一路演奏直到寨子,以表達慶祝和告知鄉親們的意思。
基諾山有一座仰臥大地的美人雕像,胸前隆起兩個巨大的綠色乳房。據導遊小王介紹,這座雕塑是基諾族崇拜的創世女神阿嫫腰北,類似於漢族神話中的女媧。
傳說女神「阿嫫腰北」對當時的世界很不滿意,決定重新創造新世界。她先把一對名叫「瑪黑」和「瑪妞」的親兄妹放入一個太陽木鼓中,然後變出七個太陽把大地烤焦,又發起洪水淹沒世界。所有的生靈毀於一旦,只剩大鼓裡的「瑪黑」和「瑪妞」隨波漂流,當洪水退去後,兄妹破鼓而出,相親相愛便有了基諾族。因此,基諾族認為舅舅就是父親,所以自稱舅舅的後代。
基諾文化體驗項目的《攸樂攸樂》實景演出值得一看,基諾族人把祖先避難的太陽鼓作為聖物,並以說唱、歌舞等形式加以崇拜和紀念。基諾人熱情大方、浪漫好客,你可以在場邊吃著免費提供的烤雞和水果觀看他們的精彩表演。
基諾族的太陽鼓舞,節奏歡快、氣氛熱烈,身著盛裝的姑娘小夥個個洋溢著歡樂喜慶和青春活力,令觀者莫不為之喝彩!太陽鼓舞已被確定為西雙版納州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西雙版納的熱帶雨林中,基諾族長期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獨特的生活環境也造就了基諾人原始粗獷、淳樸善良的性格特徵,這裡的漢子壯如山,這裡的姑娘美如水!
除了太陽鼓舞,基諾族的點播舞也別具風情,舞蹈根據基諾族男人在前用點播竿插坑,女人跟在後面將種子放進去的播種方式以及青年男女勞作後在田間嬉戲的場景改編而成,場面詼諧幽默、生動有趣!
基諾族有自己的語言,但是沒有文字,只能依靠刻木記事,將部族豐富的神話傳說、詩歌音樂流傳至今。如今在旅遊業的推動下,刻木記事已經演變成刻木祈福,遊客們來到寨子,紛紛將心願刻畫於木牌懸在古樹上,以祈求願望達成!
頭頂太陽的五神柱傲然矗立在卓巴房(長老房)前,卓巴房裡則安放有生命柱、家神柱、神女柱、寨神柱等四根「神柱」,這是基諾族非常神聖的地方。村寨中的首席長老便叫卓巴,由氏族中最年長的男性村民擔任,並對村中的大小事務進行安排。
方圓六百平方公裡的基諾山,古稱攸樂山,是歷史上有名的六大茶山之一。這裡不僅生長著名優特產普洱茶,也孕育著基諾族古老而燦爛的母系氏族文化,為了更好地傳承基諾文化,當地採取了不少搶救性措施,比如在村口懸掛學說基諾語的漢語拼音對照字牌:媽媽——阿嫫、爸爸——阿布、爺爺——阿普、奶奶——阿批......使人們在遊玩過程中充分領略融入民族文化的樂趣!
原始古舊的織布機,在基諾族婦女的巧手下,竟然織出彩虹般的砍刀布。這種布料色彩亮麗,質樸淡雅,簡潔穩定,具有較強的辨識度和濃鬱的民族特色,是基諾族的顯著標識。據說不會紡織和刺繡的基諾族婦女,在當地很難出嫁,可見這門技藝的重要性!
基諾族崇拜太陽,凡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事或物,都離不開對太陽的圖騰和信仰,在大公房基諾文化博物館內,從狩獵耕作到生活娛樂的藏品展示中,太陽鼓總是擺在顯著而醒目的位置讓人情不自禁加以關注。
而今的基諾山寨,許多村民開始擺攤設點,販賣農土特產和一些民族工藝品,村中的女性,幾乎清一色的穿戴著最具民族代表性的服飾:白底彩邊的「烏妞」三角帽和上衣「柯突」、胸兜「撒拍」,以及筒裙和綁腿。
基諾山自古產茶,而基諾人亦主從農事,善種普洱。清代雲南古風物特產百科全書《滇海虞衡志》這樣描述:普茶名重於天下,出普洱府所屬六茶山:一日攸樂,二日革登,三日倚邦,四日莽枝,五日蠻專,六曰慢撒,周八百裡。書中攸樂,即指基諾山,且排在六大茶山之首。
牛角拼制的基諾山寨四個大字非常漂亮。現在的基諾山寨有意振興普洱茶文化,遊客有一道參觀程序便是體驗攸樂山普洱的採制和衝飲,如果有緣還有可能被基諾姑娘留下來做苦力(茶農)喲!
基諾族人口比較少,總共不到三萬人,他們的生產勞作也僅僅滿足自給自足,雖然以從原始社會邁入社會主義,但是基諾族依然秉承先輩傳下來的尊老愛幼、團結互助,勤勞好客、重信守義等傳統美德和「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道德風尚。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一些人力難以抗拒的因素在悄然影響著基諾人簡單快樂的生活。然而,這支古老而神秘的民族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祖先的崇拜卻永遠不會改變!
航拍基諾山寨:舅舅的後代——56個民族最後一位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