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的美好有許多種,各個領域都有,而且千姿百態,各有千秋,看似風馬牛不相及,沒有可比性,但如果細細總結起來,卻可以找到共同點,在這裡,我先不說共同點是什麼,不是為了賣關子,主要是因為的確也不容易形容,因為,不是同一類事物,很難用一種類型的詞語去描述。我先列舉一些現象,大家通過對比來直觀地感受下,看看有沒有共同點。
東西方最受歡迎且長盛不衰的飲料是茶和咖啡,它們不約而同地默契地選擇了苦澀作為它們的滋味;
最好玩的遊戲,是需要讓人腎上腺素飆升的,是要折磨人的,或者說「刺激的」,比如說過山車,蹦極,更不要說那些打打殺殺、緊張刺激的網路遊戲了;
最能打動人的小說,往往是情節跌宕起伏、折磨人心靈的,情節的發展往往出人意料,不遂人願,甚至以悲劇結尾,往往讓人讀著讀著就潸然淚下,甚至情緒激動,捶胸頓足,扼腕嘆息。比如說,最後落得個白茫茫一片真乾淨的《紅樓夢》;比如說,最後玉石俱焚的《哈姆雷特》;比如說,主角遭受一個接一個不幸的《活著》等等。當然,也有「王子和公主從此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的皆大歡喜式結局的小說,但往往是中間過程少不了坎坷曲折的橋段,而且,美滿之後,再難往下寫。如果一定要寫的話,恐怕只能是新一輪的矛盾衝突和悲劇。比如說,梁山泊一百零八將座次排定後,皆大歡喜了,但再往前走,就只有走下坡路的劫難和分崩離析了。否則,故事情節很難再往前推進了。有人說,未必,難道小說就必須是悲劇嗎?也有喜劇類小說啊。在這,我要說一下,在小說創作中,矛盾衝突是故事情節發展的推動力,喜劇小說裡也有矛盾衝突,不過不是爭鬥、死傷等狹義上的矛盾罷了。換個角度想,如果小說的情節發展都盡如人意,沒有懸念,那你讀起來心裡還有波瀾嗎?
最名貴的奢侈品,設計風格往往是簡約質樸的,尤其外在的花色圖案,比如說,lv經典的棕米色和黑灰色棋盤格紋,巴寶莉標誌性的英倫風格子。乍看起來,平淡無奇,但越品越有味道;
還有很多很多的例子,如白酒的辣,啤酒的苦,設計界的性冷淡風,瑪麗蓮夢露臉上的痣,斷臂的維納斯……,尤其是藝術領域的頂尖作品,它們永遠不是一板一眼、規規矩矩的,一定是帶著一種破壞性的張力的,比如說畢卡索、梵谷、王羲之的作品。
這些被我們認為美好或者有味道的東西,有什麼共同點呢?答案就是,好的東西,往往是初看起來不怎麼取悅人的,樣子不討喜的,甚至或多或少有些折磨人的。當然,這形形色色的事物,每一種都遵循它自己領域的原理規律,比如,咖啡因對大腦的刺激作用,遊戲中精心設計的上癮機制,腎上腺素飆升對人行為的影響,文學創作中的一些技巧手法,設計學中的一些視覺效果理論、幾何原理,抽象藝術的賞析方法等等。但是,如果本著存在就是合理的態度去看待這些事物,那麼,我在說的這些,就純粹是馬後炮,是形而上地描述所看到的東西,是牽強附會地生硬地解釋一些事物,是給結果來找原因,如果是這樣的話,那我在這的分析就是在說正確的廢話,是沒有任何啟發價值和意義的。
但我在這做的不是去給結果牽強地找一個原因,而是思考這些事物背後相通的規律,希冀找出規律後可以得到啟發,從而在面對新的事物時,不再迷惑,從而可以活的明白一些,通透一些。我認為,這是哲學研究的意義,它是遵從科學而又超越科學的,而且,可以給人以啟發和智慧,以及被應用於日常生活中,發揮一定的現實作用。
上面說了,那些美好的東西往往是看起來不討喜的,甚至乍接觸起來有些讓人不舒服,但是,為什麼往往不討喜的東西反而更有魅力,更有滋味,更讓人著迷呢?當然,我剛才從科學角度,解釋了各個領域的學術原理,但是,科學研究的是知其然,是因為所以的東西,而哲學研究的是知其所以然,是何以因為的角度。哲學就是根植於生活卻又高於生活的學問,它是對事物背後共同規律的高度總結,然後在總結的基礎上,又進行了升華。
哲學的目的,是給人以智慧和啟發,進而,當面對其他事物時,看的更深入和通透,有恰當的應對方法和力量。洞悉了世間萬物背後的規律後,從而得以以不變應萬變。
哲學是科學背後的科學,是總結規律背後的規律,我們不妨從哲學角度去分析這些關於「美好」的規律,試著去發現為何「乍接觸起來不討喜的事物反而更有魅力」這所謂「造物主的小把戲」。
哲學上講,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是事物前進發展的動力。
何為矛盾,哲學中給它的定義為;對立統一,指事物內部各個對立面之間的互相依賴而又互相排斥的關係。而且,通俗地來解釋,顧名思義,矛是用於攻擊的長矛,盾為用於防禦的盾牌,我們常常講,自我矛盾,前後矛盾,意思就是有衝突,講不通,相互排斥。
而剛才列舉的這些所謂經典的、有味道的東西,往往存在自我矛盾的地方,苦澀與上癮,質樸與華麗,虐心與走心……。難道因為苦澀,所以我們愛喝;因為折磨人,所以我們著迷嗎?難道我們人類都有「斯德哥爾摩症」嗎?這恐怕只是結果,而不是原因。
我所列舉的那些美好,它們符合矛盾定律沒問題,但是,矛盾定律又是如何運行,如何釋放它的魅力的呢?
我認為,根據自然科學領域能量守恆定律的啟發,把這個定律應用到人文領域,應該會有有趣的發現。
我認為,快樂是一種能量,它不會憑空的產生,我們要想獲得快樂,就需要蓄能,愉悅的過程是一個蓄能、燃燒、釋放的過程,而首先,如何蓄能呢?我認為是向愉悅的相反面,也就是「痛苦」來索取。有人要說了:為了快樂,製造痛苦,我們這不是在做無用功或自己折磨自己嗎?難道我們會這麼犯賤地自虐嗎?你以為呢?生活不就是自娛自樂嗎?!有痛苦,要苦中作樂;沒有痛苦,製造痛苦,也要作樂。這看似是譁眾取寵,玩世不恭,玩文字遊戲來討巧的胡言亂語。但是,你看看上面我列舉的那些美好,是不是某種層面上,都有把痛苦加工成快樂的意思在裡面呢。
相信一定有人要說了,痛苦就是痛苦,不幸就是不幸,怎麼可以說快樂是來自於痛苦呢,你如果對那些遭受飛來橫禍之不幸的人說「痛苦是鑄成快樂的原材料」,豈不是在人家傷口上撒鹽,人家不得氣的打你。痛苦就是痛苦,何以找到讓人快樂起來的理由。所以,針對這個疑問,我要在這解釋下,我在這所指的痛苦和快樂,是指哲學中所講的:矛盾的兩個對立面,二者是對立統一,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的,這就是我所謂的「痛苦是快樂的原材料」之說的理論依據了。而不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所指的痛苦和快樂,畢竟,生活中的痛苦和快樂,是由人們所定義的,是根據人類社會的倫理綱常、制度規則、現實利害來定性的。而不是哲學中所講的矛盾的兩個對立統一面。
所以,快樂的真相是,有困難要上;沒有困難,製造困難也要上。話雖然聽起來有些難聽,調侃戲謔的口氣甚至有些讓人難以接受,但自娛自樂、取悅自己也不是一個貶義詞,登山,衝浪,長跑、集郵……,哪一個不是所謂的「沒事找事幹」。雖然人們往往評價那些痴迷於某一愛好中的人說「某某真是給自己找不清靜,找活幹,找罪受」,真是「吃飽了撐的,閒的,瞎折騰」。可是,人家就在這裡面找到了快樂呀!真可謂「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是的,那些東找西淘到處搜尋的收藏家,那些廢寢忘食、愛鼓搗東西的「民間發明家」,那些毽子踢出各種高難度花樣的公園裡的大爺大媽,他們在各自所熱愛的領域中越陷越深,樂此不疲,樂在其中。而且,如果仔細總結我們會發現:這些愛好都是存在各種難度係數的,都是可以通過付出努力而精進升級的,都是有挑戰性的,就是所謂的給自己找活幹,找罪受,通過製造困難,進而打怪升級,從而把困難加工成快樂。也就是說,如果想得到某種快樂,那就得先給自己找有挑戰性的事情來做,也就是所謂的製造困難,根據我所講的關於快樂的能量守恆定律,就是要先有能量的來源,然後,通過自己的進階提升,來蓄能和燃燒釋放,從而收穫快樂。在這個過程中,困難或者說苦澀是必須的,沒有這個戰勝困難的做功過程,是收穫不了快樂的。比如說,對於一個熱衷於釣魚的人來說,你如果給他一大桶現成的活魚,他也不見得有多麼歡喜,或者說,讓他拿著網,去酣暢過癮地大把撈魚,他也不一定會感興趣。因為,他的快樂,是制餌,打窩,等待,觀察,收杆,遛魚,摘魚……,或者說,希望,失望,然後重複以上步驟,中間可能會發生偶然性的驚喜。可以說,人家釣的不是魚,而是心情,這個過程,就是讓自己的心靈坐了一個過山車,做了一個推拿揉捏心靈的「SPA」。可以說,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釣魚之樂不在魚,在於垂釣之樂也。這就是一個典型的快樂能量的轉化過程,從蓄能到燃燒、釋放的做功過程,製造快樂的過程。
剛才我講了,哲學具有啟發意義,弄明白了關於快樂的能量守恆定律,引申到我們人生的發展上,就是,人生的美好,都是需要付出代價的,或者具體來說,就是需要付出「勞動」的,即使是在人生的享受方面,我們同樣也是無法不勞而獲,坐享其成的,我們同樣是需要付出勞動,完成一個做功過程的。我曾經以為,世界上最幸福的事就是衣食無憂,財富自由,然後每天自由自在,無所事事。後來,在經歷了幾個長假後我才發現,這是最痛苦的,雖然,我還沒有實現財富自由,但這種痛苦跟錢也沒有關係,而是每天無所事事,閒的發慌,牢籠一樣的痛苦。毫無規劃地玩是世界上最累的事情。真正會玩的人,一定是給自己找事幹,「折騰自己」。
所以,勞動是人最基本的權利,而不是義務。剝奪一個人的勞動權恐怕是對他最殘酷的懲罰了,因為,這就意味著他無法「製造快樂」了。當然,這裡所說的勞動,不是通常意義上所說的體力勞動或腦力勞動,而是「把痛苦加工成快樂」的做功過程。這個過程,是有方向的,而不是無意識無目的地去做無用功。
人一定要有事做,或者說要有挑戰面對,然後,打敗困難,收穫快樂。
春耕,夏耘,秋獲,冬藏。世間的道理,總是不外乎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總是符合一個從蓄能到燃燒到釋放的曲線軌跡的。吃人咀嚼好的食物是沒有滋味的,因為缺少了「做功」的過程。前段時間看新聞上講,能做中餐的自動炒菜機已經被發明出來了,有人評論說,這樣炒出來的菜是沒有靈魂的。我認為,這就是在說它沒有一個從付出到收穫的做功過程。我們常常講:自己做的飯是最香的。這就是因為有了做飯勞動這個蓄能的過程,這個源泉,所以,我們吃起來,不光嘴上,心裡也香。
人作為一個生命,本身是蒼白的,是生物意義的存在,生命的價值在於創造價值。評價一個人,要看他對這個世界的貢獻,他的所思,所為,所守。我特別認可我們儒家傳統中所提出的「三不朽」理論,即「立德,立功,立言」。這是一個人要想永垂不朽,活的有價值有意義的不二之選。人生的價值在於創造價值。而創造價值就是一個做功的過程,是一個把痛苦加工成快樂的過程。這個做功的過程很重要,如果沒有這個過程,那痛苦之於人生,就是單純的痛苦了,而不是產生快樂的原材料了。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有些人終其一生,在水深火熱的境遇中掙扎而不自知,境況一直不曾有所改觀。其原因就是他們不曾有把痛苦加工成快樂的做功過程,所以,他們的境遇也不曾有質的變化。長江水的勢能,如果沒有水電站,那它就白白浪費掉了,不能變成電;戈壁灘的風能,如果沒有風力發電機,那它就無法產生價值;如果只有汽油而沒有發動機,那這汽油就無法發揮它的作用,無法轉變成能量。能量的轉化都需要一個做功的過程,那麼問題來了,我們在面對人生的痛苦時,該如何進行做功,把痛苦加工成快樂呢?我想,方法就是我們要樹立「創造價值」的原則,向著「立德,立功,立言」的方向,把「堅持做有意義的事」作為我們篩選一個事值不值得做的標準。有方向才能找到出路,要不然,只能渾渾噩噩地掙扎著在原地打轉,到處碰壁,始終走不出痛苦的泥潭,甚至可以說,也不知該去哪兒,無路可走。而如果有了方向和目標,就有了希望和力量,我們就知道自己處在哪兒,在經歷什麼,該往哪兒去。這樣的話,苦也不覺得苦,累也不覺得累,我們會把追夢路上的苦難當作讓我們變得更加強大的歷練機會,把遇到的挫折變成幫助我們成長的養分,就像孟子所說的「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對於勇敢的人來說,前進路上遭受的挫折磨難能激發他更大的反彈力,進而產生能夠創造價值的能量,從而實現鳳凰涅槃的蛻變。就像那句名言所說的「凡不能毀滅我的,必使我強大」。
世間的美好,都是相通的。萬物皆有源。道本無形,但心有溫度。願你能破解關於「美好」的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