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暗訪還原化石盜賣產業鏈
持續15年的古生物化石盜賣,珍惜化石流落海外。記者喬裝化石販子,深入追蹤還原整個盜賣鏈條。一個月的暗訪,不停的身份轉換,記者幾乎人格分裂。
新聞背後:最初的考慮應該是由兩篇報導組成。一篇講當地挖掘和販賣市場的情況;另外一篇報導講海外市場,貴州以外的化石情況以及購買化石的客戶。——南方都市報
主創語錄:
南方都市報 深度部主任喻塵 「南都經常會有一些這樣操作月餘的稿子,所以時間這方面對於我們來說並沒有那麼嚴格的限制,我們只要儘量完整、進一步還原古生物化石盜賣所形成的產業鏈條。」
南方都市報 記者楊雄 「調查過程中,每天都要來回切換我的角色,調查過程中我是一個化石販子,回到酒店之後就恢復到記者的身份,這個身份調換,很長一段時間我無法適應。在一個城市裡面,一下子從一個記者轉換成化石販子,中間這個轉換過程對我來說是很難的,好象是人格分離了」
暗訪完整還原產業鏈條
這是一篇記者主導的調查稿,很久前作者就一直在關注化石這個話題,也做過相關的報導,這一次就決定把這個題的調查做透做完整。
化石被盜賣事情的背後是有故事可以挖的。首先化石比較稀少。以前我們做過恐龍化石的話題,上個世紀90年代有很多恐龍化石,包括在河南、遼寧、寧夏,很多媒體也都追蹤過說中國古化石的破壞很嚴重。
據我了解,化石有很多被海外客戶購買。於是我們就在思考,古化石現在到底被破壞到什麼程度,為什麼屢禁不止?化石盜賣這個市場會有誰來購買這些化石呢?是誰把它走私出去的?
於是帶著這些問題,我們的記者開始一個深入的暗訪調查,整個調查大概用了一個多月。我們南都經常會有一些這樣操作月餘的稿子,所以時間對於我們來說並沒有那麼嚴格的限制,我們只要儘量完整、進一步還原古生物化石盜賣所形成的產業鏈條。
最初的考慮應該是兩個報導。一篇講當地挖掘和販賣市場的情況;另外一篇報導講海外市場,貴州以外的化石情況以及購買化石的客戶。
但後來報導出來之後,因為考慮到版面等一些原因,加上編輯的修改之後就合成了一篇稿子。
角色扮演令「人格分離」
化石盜賣這個事情我關注已經有兩三年了。早年在《貴州都市報》時,07年做了一個關於化石售賣的報導,但是做的比較淺。
時隔幾年之後,我每年問他們,還有沒有這個現象?他們說還存在。今年再問起這個事情,他們說盜賣還是依然在,雖然說有所收斂,但是還是有這個現象。
今年我把這個事情交給編輯看的時候,編輯說另外一半沒有做完,然後我就回到貴州做這個東西,來做關於化石盜賣地下產業鏈這個鏈條。
整個採訪過程,在跟官方打交道的時候還是正面接觸,比如執法大隊,包括管理處處長等等。但是地下這一塊,包括盜挖現場,盜賣都是暗訪的。
在貴州有幾個化石市場,最早期了解的時候,往廣西那邊流通比較多,從這邊流通過去的,甚至還有廣西人親自到化石產地去買化石,再運到國外去賣。更早期的是通過廣西的口岸再走私到國外去。
到了廣西之後,摸了一下當地的市場。當地市場大概是06年被打擊過,當時破獲一起全國最大的化石走私案,在浙江寧波被端掉的。於是到現在為止他們都是比較收斂的,都轉到地下去了。我在廣西的時候,一直沒有找到可靠的人把我帶到那邊跟人見面。
我就又返回貴陽繼續暗訪,最開始說我想開店,後來說我準備在廣西南寧開一個化石博物館,我需要的化石量就比較大了。以這個藉口,說我們老闆準備在那邊開一個館,我找一些供貨商,長期給我們供貨的。
在整個調查過程中,每天都要來回切換我的角色。調查時我是一個化石販子,回來之後,就恢復到記者的身份,這個身份的調換,很長一段時間我沒法適應過來。都在一個城市裡面,一下子從一個記者轉換成化石販子,中間這個轉換過程對我來說是很難的,好象是人格分離了,一方面要取得他們的信任,你要請他們吃飯,他們請你吃飯,喝酒。你要有一些感情投資在裡面,才能取得他們的信任,他們才能說一些東西。
實際上,假如說我是一個比較精明的化石販子,可能會對我扮演的這個身份是有所質疑的,我聊的東西都不專業,有的時候在聊的過程中他們還會糾正我的專業上的錯誤。
我是有這樣的心理驅動,我要扮這個化石販子,表面上說的話是化石販子的身份,但是內心是一個記者在做。我跟你聊,這個化石多少錢,通過什麼方式運到南寧去。我跟他們聊的時候就說我不放心,你們運的過程中是不是有危險,運輸規則以外,半路上被查收怎麼辦。他們跟我講這個過程,也是為了讓我放心,買他們的化石。但是我作為一個記者,我可能心裡想,要拿到一個他們這個鏈條是怎麼一節一節的連接起來的完整情況。
很遺憾,整個的盜賣鏈條中關於交易的過程,關於怎麼樣運輸的過程沒有詳細的經歷,雖然說他們都親口跟我說了一些東西,但是實際上我是沒看到的。因為我不可能跟他們做交易,看他們如何運輸出去,怎麼樣聯繫。我是沒法做的,因我不可能買他這個石頭,這是一個很大的遺憾。還有走私出境時如何通過海關,也是在產業鏈條中有所缺失的內容。
之所以可以暗訪成功,我覺得主要是他們想急於出手手裡的石頭,他們那邊的競爭比較激烈,彼此也會排擠。比如我跟你都是做化石的,跟我聊的時候,他也來跟你聊,說我這個化石怎麼樣,太好了。你就會跟他說,這個石頭不好,這個人人品有問題,沒有信譽,不要跟他做生意,他們會互相排擠,說明這個市場競爭還是很激烈的。這樣一來,你要想買石頭的,他們想急於出手,沒有太多會質疑你的身份。我走了一段時間之後,我要多看,我才能決定誰是我固定的長期供貨商,這樣的話,到了後期,他們以為我越來越專業了。一般一個生手去買這個東西,跟他們做生意,一看石頭,就要一大批,這樣的話他們反而認為你這個人不太可靠。
這組採訪做完之後,有一段時間出門都要喬扮一下,因為觸及的人和利益太多了。我整個的採訪,涉及到化石這一塊,大概有不少於15個人。甚至好多人純粹以此為生。最少賺幾十萬,上百萬都能賺,這樣觸及到他的利益,肯定會影響比較大。如果說你被他逮去了,我個人的安全可能會受到影響。
那些盜賣化石的個人們
現在看化石盜賣的這件事,相比較2000年左右,規模要小一些,因為相關部門的打擊力度開始增大,但是儘管如此,我覺得這個鏈條還是有的,還是比較大的。在貴陽這邊就明目張胆的賣,在化石市場,公開開一個門面,這個已經很普遍了,甚至感覺這不是違法的事情了。
化石的購買方來自幾個地方,廣西、上海、成都都有。因為化石販子跟我說了一句話,玩化石這幫人是小而重——玩化石這群人比較少,但是化石是比較貴重的,在北京、上海玩化石的群體是有,但人不是太多。除了玩石頭這些人以外,很多一部分是買化石去送禮。
有一個人最開始是化石盜賣第一人,到現在為止他還在盜賣。找到這個人是很巧合的事情,稿子準備要上版之前,我們的一個副主任說你還是去當地再找找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些生動的個案。我到了那個地方,以前他們都聽說過這個人,姓萬,但是市場上很多人說他現在沒做了,因為當年被抓過一次。
可實際上他現在還在做,連執法大隊都不知道。我是在一個很巧合的時候,隨口問了一下,這個人到底有沒有在做,他說沒有。我就打聽他家在哪裡,剛好有一個看工地的人,跟他一個村。後來我跟這個人聊天的時候,他透露說萬已經回來了,人在家裡面。
於是,我找到他,問他現在被抓了很多年,怎麼還在做?他說我「不做,誰給我飯吃?我又不怕誰。」他說他現在做的很隱蔽,找到他是很巧合的。(曇華)
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及音視頻)屬本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