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19年年底,博物作家張海華接受了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海縣的邀請,要為當地做鳥類調查與拍攝,並以此為基礎將來出版一本書。這本書,暫名為《勐海觀鳥筆記》,屬於「勐海五書」之一。納板河保護區緩衝區的標誌 本文圖均為 張海華 攝
2019年12月14日中午,我回到納板河流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過門山管理站時,見到幾位身著迷彩服的護林員們也回來了。其中有兩個年輕女孩,看上去膚色白淨,十分斯文,氣質跟他人不同。一聊才知道,她們不是護林員,而是來自北京的中國科學院植物所的學生,比我早一天到這裡。她們跟我一樣,要在這個管理站待一周,做微生物與植物之關係的研究。
院子裡還有兩條狗、兩隻貓,除了一隻黑貓略顯高冷之外,其他都很親人。後來它們都成了我的朋友。兩隻狗狗,分別叫小黑和老灰,都是公的。小黑5歲,健壯神氣;老灰16歲,老態龍鍾,牙齒幾乎掉光了。我太喜歡這個院子了。
瀾滄江
徒步出發,向著瀾滄江午飯時,有一個菜是管理站養的土雞,味道之鮮美,真的不用說了。邊吃邊閒聊,我問管理站的馬大哥:「來這裡觀鳥的人多嗎?」他說:「不算多,來的主要是大學裡的研究人員,除了來做鳥類調查的,也有研究植物的,還有研究蛙類的。」我又問:「在這裡看到紅原雞的可能性大嗎?」我很關心這個。通常認為,野生的紅原雞是家雞的祖先,國內主要分布在雲南、廣西、海南等地的森林中。老馬說:「可以看到啊,就在路上走!你還能看到白鷳、鸚鵡,還有藍須夜蜂虎,它們就在路邊的土壁上挖洞築巢呢!哦對了,我們這裡還有一種非常非常小的松鼠呢。」
我很驚奇老馬會說出像「藍須夜蜂虎」這麼專業的鳥名,當然,驚奇之餘,心中更是悠然神往。午飯後我只是略微休息了一下,就馬上帶著器材出發了。下午的鳥況不是很好,沒看到多少鳥。我來回走了約7公裡,就當是為第二天的正式開工探路。
納板河保護區森林景色
晚上,在管理站後院的長桌上挑燈夜讀,一一檢視白天拍到的鳥種。勐海縣委宣傳部部長劉應枚女士送我的大部頭《西雙版納鳥類多樣性》,這時發揮了很大作用,幫助我很快搞清楚了當天拍到的新鳥種。勐海這地方,年溫差不是很大,但日溫差很大。那幾天,當地最低氣溫在10℃以下,但中午的氣溫會接近25℃,可謂一天如四季。
夜漸深,體感也越來越冷。這時,那隻灰色小貓悄然跳上長凳,一直走到我的大腿上,趴好,蜷縮著身子,然後抬頭看看我,「喵嗚!」叫了一聲。愛憐之情頓時從心頭湧起,我知道小傢伙怕冷,來求摸摸了。我邊翻書,邊慢慢撫摸著它,小傢伙居然舒服地睡著了。
次日早飯後,小黑走到了後院。早在前一天晚上我就知道,這狗狗很聰明,會分清左右跟人握手。出發前,我跟小黑說:「小黑,右手!」果然,它馬上抬起了右前爪,跟我「親切握手」,一位女生幫我拍下了這張有趣的照片。
小黑跟我「握手」
我跟馬大哥說,午飯不用等我回來吃了,我出去拍鳥,估計要下午兩三點鐘才能回來。事後才知道,這個估計實在太樂觀了!當天的徒步距離之長、體力消耗之大,在我十幾年的拍鳥經歷中,可謂無出其右。好在,我的機智之處在於,背包裡放了幾包堅果、巧克力,還有一把摺疊小凳子!
過門山管理站處在半山腰,海拔約1100米;山頂有瞭望塔,海拔約1600多米;谷底的瀾滄江,海拔約600多米。我當天的原計劃是,從管理站出發,沿著纏繞在群山之間的土路,一直往下走,邊走邊找鳥,單程步行約8.5公裡,一直到瀾滄江邊,再原路返回。
出門沒多久,就見到一隻矮胖的綠色鳥兒蹲在樹頂的枝椏上。舉起望遠鏡一看,頓時開心不已,居然是一隻擬啄木鳥!所謂「擬啄木鳥」,即不是真正的啄木鳥,它們那粗而厚的嘴不能鑿木捉蟲,但善於吃植物的果實。拍了一看,發現這傢伙臉上花裡胡哨的,有明顯的或紅或橙的斑點,而所謂的「耳羽」部分為藍色。因此,這是一隻藍耳擬啄木鳥無疑了!沒想到,夢想中的鳥種就這麼容易拍到了!唯一遺憾的是,此時尚早,陽光尚未照到這棵樹。
藍耳擬啄木鳥
繼續前行,注意到左側的山谷中有一棵開花的大樹,我可以俯視樹冠。樹冠很大,無葉,花朵也較稀。一隻黑卷尾不時大叫著從樹枝上飛出,捕捉飛蟲。陽光從左前方斜斜照過來,點亮了蓬蓬如亂草的花蕊。顯然,跟南果河村的那棵樹一樣,在冬天,開花的樹對鳥兒是非常有吸引力的。我決定在原地等一會兒。果然,沒多久,就見一隻黃綠相間的小鳥飛來,大大咧咧站在比它還略大的花朵上,將喙探入花蕊深處,大快朵頤。它眼睛旁邊呈大塊的黑色,這黑色一直延伸到喉部,看上去好像系了一塊純黑的餐巾。這是一隻藍翅葉鵯的雄鳥,配色豔麗,典型的熱帶鳥類。
藍翅葉鵯
日行25公裡,邂逅巨松鼠喜歡拿花朵當美餐的顯然不只是小鳥。恍惚間,我注意到,有隻形似小老鼠的動物在樹枝間靈巧地跳躍,不時探頭入花,似乎在跟鳥兒一樣吸食花蜜。我忽然想起了馬大哥說的那種比手指長不了多少的迷你松鼠。莫非是它?趕緊抓拍了下來。回寧波後翻《中國獸類野外手冊》,確認它是明紋花松鼠,在國內主要分布在西南部。其頭體長才10釐米出頭,尾長跟頭體長差不多——作為參照,麻雀的體長(從喙尖到尾端)約為14釐米——是中國最小的松鼠。
明紋花松鼠,中國最小的松鼠
拍完這個小不點,眼睛的餘光發現一隻鳥兒飛到了路邊的樹枝上。舉鏡一看,心中暗喜,竟然是一隻朱鸝的雄鳥!朱鸝是屬於黃鸝科的鳥兒,我們可以理解為那是一種黑紅色的黃鸝。
朱鸝(雄)
後來,沿途又遇到很多鳥兒,多數是以前沒有拍到過的:如赤紅山椒鳥、暗冕山鷦鶯、褐背鶲鴝(音同「翁渠」)、白喉扇尾鶲、慄斑杜鵑、古銅色卷尾等,讓人應接不暇。這裡得提一下慄斑杜鵑,按照書上所說的,此鳥「性機警,常聞其聲但不見其鳥」。但我那天運氣好得很,親眼看到它飛來停在不遠處的樹枝上,而且我剛好可以通過枝椏的空當拍到它。
赤紅山椒鳥
慄斑杜鵑「性機警,常聞其聲但不見其鳥」
當走到5公裡多一點的時候(沿線有路牌指示距離),剛拐過一個路口,眼前忽然一亮:一條碧綠而平靜的大河,蜿蜒出現在腳下的山谷中。啊,瀾滄江,我終於親眼看到她了!真的,當時心中十分激動。
我不由得加緊了步伐,繼續往山下走去。原打算走到江邊瞧瞧,誰知當天由於不知情,一直沿著大路走啊走,不知不覺間,竟完全偏離了方向,多走了好幾公裡,直走到了南果河電站!第二天才知道,其實有一條小路可以拐到江邊的。因此,親手觸摸一下瀾滄江水的小願望,也是到第二天才實現。
從南果河電站往回走,要回到過門山管理站,尚需走十二三公裡的路,而且大多數是上山的路。當時,我的腿腳並不覺得酸,吃了堅果和巧克力後,也不甚餓,但就是因為負重走了大半天,腰部很酸疼,後來幾乎難以直立。此時,隨身攜帶的摺疊凳發揮了很大作用,我幾乎每走一兩公裡,就必須坐下來休息幾分鐘,否則根本上不了山。
但老天爺是愛我的。回程的山路上,除了又拍到不少鳥兒以外,在下午5時許,前方的大樹上忽然「譁啦啦」一聲大響,感覺像是一根大樹枝斷了似的。我嚇了一跳,抬頭一看,我的媽呀,一隻黑乎乎的野獸正站在粗大的橫枝上,尾巴也是又大又粗又長。這是什麼東西?!我立即停住腳步,屏聲靜氣,悄悄舉起長焦鏡頭,「啪啪啪」一陣高速連拍。從這傢伙的頭部形狀看,像是一種松鼠,但哪有這麼大的松鼠?約一分鐘後,它起身一躍,消失在了茫茫叢林中。「不知中國有沒有叫『巨松鼠』的松鼠?」我心裡想。沒想到還真巧了,當天就查實,它真的就叫巨松鼠!是中國最大的松鼠,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太有趣了,在納板河保護區,一天之內,居然把中國最小的松鼠與最大的松鼠都拍到了。
尾巴又大又粗又長的巨松鼠
「張老師,你還沒回來啊?」不久,馬大哥發來了微信。
「快了,大概還有3公裡。」我說。
天知道,我是怎麼拖著疲憊的身體,一步一步挪到保護站的。回到院子的時候,已是傍晚6點多。手機顯示,當天我走了36000多步,合計約25公裡。那天的晚飯,特別特別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