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聽說《山海經》這本書的是在魯迅先生的一篇小說《阿長與<山海經>》,裡面有這樣的描寫「畫著人面的獸, 九頭的蛇,三腳的鳥,生著翅膀的人,沒有頭而以兩乳當作眼睛的怪物。」字裡行間透露著奇異,當時就產生好強烈的好奇,這絕對是一本神奇的書。魯迅先生還有一本小說《故事新編》,裡面就是對《山海經》的神話傳說進行了改寫,可算是趣味十足。

後來上中學時,修真小說興起。當時最喜歡的一本小說便是《誅仙》,什麼四大神獸(饕餮、夔牛、燭龍、黃鳥),什麼三眼靈猴子,黑水玄蛇,那看得叫一個過癮。不經意間看到其字裡間的標註,各種奇獸都是出自《山海經》。原以為《山海經》只是一本不入流的連環畫之類的騙小朋友的書籍,隨著年齡的增加,「山海經」的字樣越來越常見,尤其是一些影視作品中。

《山海經》共18篇,其記述方式,與普通書籍方式不同。大致是以古巴蜀為中心,以南三百裡,以西三百裡,以北三百裡,以東三百裡,這樣的描述方式。其中的地理位置,像華山,黃河,長江,這些比較常見的地名都已證實。但還有更多的地理記錄是沒有找到的,比如崑崙山,《大荒西經》中稱: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後,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崑崙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處之。很明顯的這崑崙山並不是現在的崑崙山,「西海之南,流沙之濱」,更有可能是現在的西方,而希臘的獸身人面的神就常見了,斯芬克斯,就是現在的獅身人面像,最為符合這個原型。

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其世界觀就是以《山海經》為基礎,其道教的神仙,在《山海經》中大多能找到原型,天的女媧、崑崙的西王母、射日的后羿、奔月的嫦娥等等。山海經的世界觀肯定不僅僅以中國大陸進行描寫的。東海、西海、南海、北海。我華夏大陸哪裡有西海,這根本說不通。所以《山海經》的最初應該追溯到世界大陸版塊漂移之前,在世界還是一個整體的時候。這時世界大陸各種族共存,各種地貌都有。《山海經》中《山經》部分有很多地址在中國找不到類似的,最近幾年有些西方朋友拿著《山海經》在西方找到基本一致的地理。《海經》部分也有很多的生物陸續地在世界各地被找到,而以前人們都認為這些生物是不存在的。比如長翅膀會飛的魚。

所以只要《山海經》這本書是世界大陸漂移前所著,一切就說得通了。當時世界大陸還是一個整體,當然今天的崑崙山脈也不存在,喜馬拉雅山脈也不存在。當時戰敗的部落流放西荒,後大陸漂移,東西方才分開,所以當時所著的《山海經》其實是一本世界地理書籍。那麼如此一來西方人可能原本也是屬於華夏大陸了。

能找到記載《山海經》的時期是漢朝的《史記》,發現《山海經》出土書籍最早年代是在東晉。自此以後由於道教的興起,各種神話傳說越來越多,人們的想像力也是越來越豐富,而各種臆想出來的東西也都加入了《山海經》中。以至於到後來的《山海經》都拿來當神話故事書,配了圖的當連環畫了,裡面的風土人情,地埋常識,醫理知識全當獵奇的事物,高興一陣就行了。明清時期,更是柔雜了《山海經》中的神話傳說,神州地理觀,再加上道教的神仙陣營,以及後來的佛教陣營,造就了一本文學巨著《西遊記》。

而今天各種根據修仙類小說改編的影視作品,其世界觀,人神觀,地理觀大多是取自《山海經》。比如《三生三世十裡桃花》裡的地名「青丘」,神獸名「畢方」。《山海經》由地理百科知識典籍轉變了豐富人們業餘文化的書籍。使得人們追根溯源增加了太多的障礙,《山海經》中的事物真真假假,根本不清楚哪些是原來記錄有的,哪些是後來臆想的。當然對於大多數人來講,傳統的東西能傳承下來,最終成為茶餘飯後的話題那是最好不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