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基樂葉單晶PERC電池轉換效率達到22.17%

2021-01-09 美通社

西安2017年4月10日電 /美通社/ -- 近日,隆基樂葉光伏科技有限公司收到國家太陽能光伏產品質量監督檢測中心的報告,報告顯示:隆基樂葉單晶PERC電池轉換效率達到22.17%,刷新公司紀錄並在行業內處於領先水平。

去年年底隆基樂葉60片P型PERC單晶156*156mm電池組件,在標準測試條件(STC)下功率達到316.6W,是TUV系統當時所測得該型號的較高功率。單晶PERC電池轉換效率提升至22.17%,將公司產品轉換效率帶上了新高度。

隆基股份堅持以技術為核心競爭力,致力於用光伏科技改變人類生活。公司每年將營業收入的5%左右用於研發投入,成立了技術研究院布局單晶產品全產業鏈研發,同時引進先進的研發生產設備作為硬體保障。「實踐證明,單晶PERC電池的轉換效率前景廣闊,我們不會止步於高效,產品品質的提升還有許多工作要做」,隆基樂葉總裁李文學先生表示:「隆基樂葉將不斷提升單晶電池、組件產品競爭力,為度電成本下降、光伏應用普及做出更多努力。」

圖標 - http://photos.prnasia.com/prnh/20170410/0861703498logo

相關焦點

  • 單晶PERC電池轉換效率突破24%!隆基再次創造世界紀錄
    中國西安2019年1月17日電 /美通社/ -- 新年伊始,隆基又傳來好消息!其單晶雙面PERC電池經國家光伏質檢中心(CPVT)測試,正面轉換效率達到了24.06%,是商業化尺寸PERC電池效率首次突破24%,就此打破了行業此前認為的PERC電池24%的效率瓶頸,再次成為新世界紀錄的創造者。
  • 轉換效率超23%,單晶高效太陽能電池進推廣目錄
    圖片來源:國家發改委官網OFweek太陽能光伏網注意到,其中包含一項高效PERC單晶太陽能電池及組件應用技術,其轉換效率可超過23%,對於PERC單晶太陽能電池而言,是非常出色的表現圖片來源:綠色技術推廣目錄公示名單其核心技術及工藝為:通過在電池背面沉積Al2O3鈍化層來降低電池背表面載流子複合量,提升電池長波響應,從而提升電池轉換效率。
  • 316.6W 樂葉光伏60片P型PERC單晶組件功率再創新高
    西安2016年12月26日電 /美通社/ -- 近日,隆基股份成員企業樂葉光伏收到「LR6-60PE-315M」型單晶組件通過TUV萊茵的測試報告,報告顯示:基於60片P型PERC單晶156*156mm電池組件,在標準測試條件(STC)下的組件功率達到316.6W,功率刷新行業新高。
  • 光伏平價新動能:PERC雙面電池的正面效率突破24%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近年來,我國光伏產業進入成熟期,矽片、電池、組件等產業鏈的各個環節都經歷了技術更新迭代的洗禮。如何才能讓電池片的光電轉換效率進一步提高,成為各家光伏企業努力的方向。PERC、黑矽、Topcon、異質結、IBC等各種新技術紛紛登場,幾番廝殺過後,單晶雙面PERC技術脫穎而出,已成為光伏電站的標配之選。
  • 隆基股份雲南楚雄投資10GW單晶矽 加劇光伏單晶和多晶組件競爭
    去年9月7日,隆基股份對外表示,子公司樂葉光伏在泰州工廠的2GW組件工廠正式投產。隆基股份接二連三的加碼單晶組件項目,在業內人士看來,這是因為單晶組件給公司帶來良好的業績。根據剛剛公布的隆基股份2016年年報顯示,去年公司創出115.31億元營收,同比提升93.89%;15.47億元的全年淨利,也同比大增197.36%,基本每股收益0.86元,同比上揚177.42%。
  • 隆基股份:搶抓單晶市場份額 擬投建45億單晶電池相關項目
    隆基股份:搶抓單晶市場份額 擬投建45億單晶電池相關項目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隆基股份於2020年2月12日晚間發布的最新公告稱,公司全資子公司西安隆基樂葉光伏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西安樂葉」)與西安國家民用航天產業基地管理委員會籤訂項目投資協議,就西安樂葉在西安國家民用航天產業基地投資建設年產
  • PERC距離轉換效率「天花板」還有多遠?
    研發方面,近年來PERC電池的效率記錄屢次被隆基和晶科刷新,目前最高效率記錄是由隆基在2019年1月份創造的24.06%,近日隆基再次宣布其60型PERC雙面組件正面轉換效率達到21.65%,創下新的PERC組件效率記錄。量產方面,據了解目前行業單晶PERC電池量產效率普遍在22%-22.4%左右,疊加多主柵可達到22.5%以上。
  • 通威上調多晶電池片價格至0.62元/W,同時取消M2單晶perc電池片報價!
    8月25日晚間,電池片龍頭通威股份官網公示最新一期電池片價格,相對於上次8月10日的調價結果,今次主流的G1尺寸單晶perc電池片價格與M6尺寸單晶perc電池片價格保持不變,比較顯著的變化出現在多晶及單晶M2電池片上:多晶電池每瓦價格上漲了2分錢到0.62元/W,同時取消了M2尺寸單晶perc電池片報價,符合市場的預期。
  • 1.9元/W 隆基樂葉中標南網能源50MW單晶PERC組件訂單
    1.9元/W 隆基樂葉中標南網能源50MW單晶PERC組件訂單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12月9日,南網能源2019年第三批晶體矽光伏組件招標結果最終敲定:隆基樂葉以總價9500萬元成功中標。按容量計算,本次單晶PERC組件每瓦單價1.9元。
  • 隆基股份新建3GW單晶電池項目 矽片價格明年1月保持不變
    12月24日晚,隆基股份公告稱公司將利用寧夏樂葉年產5GW高效單晶電池項目結餘募集資金12億元,投資建設寧夏樂葉年產3GW單晶電池項目,項目總投資約13.97億元。電池擴產之舉,意在配合公司組件出貨量的快速上升。
  • HIT:單晶PERC之後的下一個光伏電池新賽道?
    1、更高的效率潛力HIT採用N型矽片具有較高的少子壽命,同時HIT採用特殊的非晶矽鈍化的對稱結構可以獲得較低的表面複合速率,這些特點是的HIT電池可以獲得很高的開路電壓(HIT電池開路電壓740mv、perc電池開路電壓660mv,引述自易治凱先生),最終效率潛力比目前P-perc電池片要高1.5~2%。
  • PERC——超越領跑者效率的高效量產途徑
    由於PERC技術只需要增加兩臺設備就可以完成生產線的改造,於是這種技術在過去兩年開始被重視,天合光能、晶澳、英利、阿特斯、海潤等都已經推出PERC技術的量產組件,樂葉光伏、協鑫集成、晉能科技等都在準備PERC組件的量產。Bloomberg分析師王瀟婷表示,「PERC電池市場佔有率有望從2014年的4%提升至2015年的6%,並且2018年達到61%。」
  • 單晶PERC電池轉換效率突破24%!隆基再創世界紀錄
    在1850個器件特性、性能和穩定性數據條目組成的資料庫的基礎上,採用順序最小優化回歸(SMOreg)模型,用以推測太陽能電池穩定性和功率轉換效率(PCE)的最大影響因...研究人員表示,該模塊實現了16.6%的轉換效率,即使在經過2000小時的照射後,仍能保持約86%的初始性能。與目前主流的矽基太陽能電池相比,由於其轉換效率高、製造成本低,因此超氧化物太陽能電池有望成為下一代太陽能電...
  • 市值破千億,隆基如何煉成光伏巨頭?
    浙江樂葉進入了工信部第一批光伏行業準入名單,獲得了較為齊全的組件認證,擁有4條組件生產線,並為隆基代工組件業務。通過收購,隆基有三大收穫,首先,可利用浙江樂葉現有設備和人員,快速上產能;其次,可整合現有平臺和資源,促進單晶產品銷售,提高市場佔有率;最後,可進一步引導高效單晶路線在國內光伏市場示範和推廣。
  • HIT:單晶perc之後的下一個光伏電池新賽道?
    1、更高的效率潛力HIT採用N型矽片具有較高的少子壽命,同時HIT採用特殊的非晶矽鈍化的對稱結構可以獲得較低的表面複合速率,這些特點是的HIT電池可以獲得很高的開路電壓(HIT電池開路電壓740mv、perc電池開路電壓660mv,引述自易治凱先生),最終效率潛力比目前P-perc電池片要高1.5~2%。
  • 隆基&晶科Topcon電池:量產主流效率24%以上!
    隨著PERC技術成熟,成為主流,效率提升受限。下一代新的高效電池技術切換已經在預期之中。近期,從隆基、晶科的公開表態中可以發現,兩家公司將先切換至Topcon電池的轉換效率都已經提升至24%以上,預期將先由PERC切換至Topcon技術。
  • 轉換效率超22.5%,中建材浚鑫桐城工廠1GW單晶PERC電池投產
    6月30日,中建材浚鑫(桐城)科技有限公司1GW高效單晶PERC電池生產線啟動儀式在安徽桐城隆重舉行,這標誌著中建材浚鑫桐城工廠的全面建成並投入生產!國家級桐城經濟開發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吳新宇和徐佳,中建材浚鑫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孫杰、常務副總經理趙宏雷,中國建材桐城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賈志偉等出席啟動儀式。
  • PERC電池行業市場現狀分析,雙面PERC技術成為發展趨勢
    新技術HJT、TOPCon量產轉換效率已能做到24-25%,但是成本大於1.2元/W,目前僅用於少數戶用市場。IBC則仍處於研發階段,國內尚未量產。2017-2025年PERC電池滲透率走勢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目前單晶電池幾乎全部採用PERC工藝,行業平均量產轉化效率達22.3%,且提升迅速。
  • PERC之後,大幅提高轉換效率的黑科技!
    即單、多晶組件的轉換效率分別要達到18.7%和17.8%,60片組件單面功率達到310W、295W。為了同時實現「高效、低價」,最流行的高效技術幾乎都得到了應用:PERC、雙面、N型、半片、MBB、MWT、黑矽......可見,在領跑者的推動下,很多新技術從實驗室加速走向應用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