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翁曾寫過,「
給玫瑰換個名字,它還是照樣芳香」。而中國的父母們為孩子起名,卻是研精緻思,操揉磨治,可謂是「耗盡畢生之所學」。
名字究竟只是一個識別人的符號而已,還是可能會個體的成長、社會經濟地位產生影響?
接下來我們來聊一聊名字的影響:一、名字蘊含的內容信息;
二、名字的拼寫方式和姓氏的字母順序帶來的影響;
三、名字的其他效應(發音、中間名字等)。
一、姓名蘊含的內容國外的學者在此方面做出了深入探討,證實了名字作為個人最醒目的一張名片,可能蘊含著出生時期、社會經濟地位、種族等豐富的信息,與個人的成長、學校表現、升學錄取、找工作、尋找工作夥伴、尋找配偶、學術成就都有著密切的關係。
1、反映吸引力的名字在已知信息受到限制的情況下,個體的吸引力會與其名字顯著相關,一個孩子如果有非常不受歡迎的名字,這可能成為他正常與同齡人交往的阻礙(McDavid, J. W, et al.,1966)。擁有一個不受歡迎的名字的青少年甚至更有可能參與到犯罪的活動中。
對於這兩者的強相關關係,
研究者認為可能是因為特別的名字使得孩子會受到同齡人的特殊對待,使得這些孩子更難以建立正常的關係;而擁有不受歡迎名字的孩子也可能因為討厭自己的名字而做出出軌的行為(Kalist.D.E., & Lee.D.Y.,2009)。
在154位白人學生的課堂上,證實了存在一定的姓名偏好,例如同樣是罕見的名字,「Courtney」常常被認為是強壯的、聰慧的、上層階級的、具有創新性的;而「Berleana」卻不會帶來這樣的好印象。
類似的,Erwin等學者的研究證實了在對質量相同的論文進行評價時,
相較於有吸引力的名字,吸引力弱的名字會獲得更低的分數(Erwin, P. G et al.,1984),而其他學者在類似的實驗中,卻得出姓氏沒有影響的結論(Seraydarian.L.,& Busse,T.,1981)。
2、反映年齡信息的名字一些具有時代特徵的名字往往會暴露出出生的時期,從而可能間接體現了這個人的年齡。
在我國「建國」、「學鋒」、「援朝」等名稱都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在國外二戰後, Michelle, Julie, Steven、Brian 被頻繁地使用 (Dunkling.L.,1984)。
已有的相應文獻證實了在其他信息受限的情況下,相較於老年人,年輕人更有可能獲得更為積極的評價(Kite, M. E., & Johnson, B.,1988),
故而人們可能從名字判斷出TA的年齡,從而可能影響對TA的評價,導致年齡歧視。有學者通過實驗研究方法探究發現
相比於具有白人特徵的姓名,如果一個名字帶有強烈的非裔特徵,那麼這個人被錄用的可能性會明顯下降(Bertrand, M., & Mullainathan, S.,2004)。
而一些學者也提出了
質疑:真正的原因是否是,非裔名稱背後成長環境的影響?抑或是,保有原非裔姓名體現出該應聘者不願意融入美國社會,從而使其應聘條件更為不利?
Roland等學者的研究中認為
名字背後蘊含的社會經濟文化背景才是影響其低錄取率的關鍵因素,取名更具有非裔名字特徵孩子的母親,多是缺乏文化教育未婚先孕的非裔母親。
低教育水平的父母、家庭無私人保險也更有可能為孩子起具有非裔特徵的名字。同時,
具有非裔特徵名字也體現出了身份的認同,說明這群人更不願意同化,融入美國社會,從而有更少的就業機會,更可能保持在較低的社會階層(Roland G.Fryeretc.,2004)。
Arai和Thoursie(2007)探究了改名(意味著願意同化)是否會為這些移民帶來更加豐厚的收入。結果發現,
在瑞典,將姓名變得更加像瑞典人或是使用更加中性名字移民的收入顯著高於保持原名的移民。除了種族歧視外,性別也在發揮著潛在的作用,
有著中性化或男性化名字的女性在一些特定的行業中(如律師行業)更有可能獲得成功(Coffey et al.,2009)。
性別甚至會影響個人的學術成就。Budden等學者(2007)運用了Behavioral Ecology雜誌的數據(該雜誌在2001年對審閱論文的方式進行了改革,從單盲的審閱變為雙盲審閱)發現採用了雙盲評價法甄別論文(著者和評審者雙方的名字都進行保密),女性第一作者發表的論文數量顯著上升。
5、「自戀效應」人們往往會被具有自身特徵的名字所吸引(例如,他人名字部分與自身名字相同)。一方面,人們在潛意識中,通常會認為姓名相似的人,
很有可能在其他方面也與自己相似,故而更有可能對對方做出積極評價,增加了相似帶來的吸引力(Aronson & Worchel, 1966)。
同時,選擇相似的人也就是選擇了與自己有著相同價值觀的人,也就是某種程度上尋求對自己的認可(Byrne & Clore, 1970)。
人們在選擇商品時,可能更加偏好於選擇與自己名字有著相同拼寫的品牌(Nuttin,1985);
在選擇工作夥伴時,具有相同首字母的人更容易共事(Anseel, F., & Duyck, W. ,2008);
甚至在結婚伴侶的選擇上,人們也更傾向於選擇和自己有著相似姓名的另一半(Jones et al.,2004)。
這個效應名稱源於奧斯卡•王爾德的小說,即個人的內在特徵(例如性格)能夠最終影響個人的外貌(Zebrowitz & Collins, 1997)。而
姓名作為一種個人的內在特徵是否也能夠改變其相貌呢?研究發現,在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中,人們會將名字與「應該具有的相貌」進行匹配,每一個名字都與特定的個性、行為和外貌相對應,例如人們聽到一個發音較為圓潤的姓名(如「ROB」),也會期待這個人有著圓圓的臉蛋(Lea, Thomas, Lamkin, & Bell, 2007) 。
受到「自我實現預言」的影響,一個孩子在出生時就被貼上了「名字」的標籤,人們可能按照這個名字含有的期望對待TA(例如一個具有受歡迎名字的女性可能會被認為是更加可愛的,在外界環境的期望下,她的外表魅力也會隨年齡而增長),
故而TA的相貌可能因外界的期望而發生改變(Zwebner Y et al.,2017)。大家都喜歡自己的姓名排在前面,我們經常看到各種名單中,排在前面的人多為社會地位高的、職位高的、成績好的等等。在學術發表中,被記住的也往往是一作。
如果按一定的規則排序,你的姓名排在了前面,那一定能給你帶來一些潛在的優勢。一些學者提出「
姓名的字母效應(the name-letter effect)」,即對于姓名中的首字母,人們可能會更偏好於某些特定的字母,而這多是由於字母在字母表上的順序導致的。
姓氏的首字母排名靠前,可能會帶來某些潛在的優勢。在申請學校時,對於邊緣參選者(在選拔中具有類似成績,且處於錄取線邊緣),姓氏首字母排名前(「A」)的學生相比于姓氏首字母排名靠後(「Z」)往往有更高的被錄取可能性(Jurajda, Š., & Münich, D.,2010)。
這種由于姓氏字母排名順序帶來的效應(The Last Name Effect)廣泛存在於我們生活之中,甚至會影響孩子的某些行為。
孩童時期,姓氏字母靠後的孩子,不同于姓氏首字母排名前(「A」)的孩子,在某些活動通常也會被迫排名靠後,無法獲得第一個選擇的機會、活動中站在前排的機會、在教室中坐在前排的機會……故而這些孩子也對爭取機會反應更加迅速,特別是在獲得有時間限制的東西時反應更為迅速。
根據Carlson和Conard學者的實驗研究,證實了字母排名靠後的學生在爭取具有類似吸引力的機會時更為積極,反應時間更快。在購物時,特別是在優惠有時限的時候,字母排名靠後的人群更有可能衝動消費(Carlson, K. A., & Conard, J. M.,2011)。
字母順序對學術成果更是有著不容忽視的影響,字母歧視(「alphabetical discrimination」)說的就是教職人員的姓氏字母對其學術研究成果有著鮮明的影響。在某些領域(比如有名的經濟學),作者是按照姓名首字母順序排列的,而非按照貢獻比排列,這不可避免帶來了一些不公的結果。
一方面,在文中引用時,往往只列出排列在第一位的作者而將其他作者用「等等」省略,這樣排名靠後的作者往往難以「露鏡」刷存在感,更難以被記住。同時,即使將所有作者都列出,第一位作者也能佔據「先聲奪人」的獨特優勢(Einav, L., & Yariv, L. ,2006)。
另一方面,已有研究發現,在美國的經濟學教授中,姓氏字母為「A」而不是「Z」的教授更有可能被高等研究中心錄用;同時,姓名字母排列靠前的作者論文的引用率和閱讀量也是最高的(Efthyvoulou, G.,2008)。
那麼各位學界研究者是否發現這隱形歧視?還是身於其中而不自知?顯然,部分的學者已經意識到了該現象,那些字母排名靠後的作家顯著地更少參與到四位作者甚至五位作者合作的項目中。這些作者也更有可能改變常見的姓名的排列順序,不按照字母順序排列。
最後,首字母也蘊含著豐富的暗示。就如Nelson和Simmons(2007)證實了名字中的首字母可能無意識地施加了與名字相關的暗示,例如姓氏以「C」和「D」開頭的學生相較於以「A」和「B」開頭的學生有著更低的GPA(績點)。
首字母蘊含著更積極暗示的人也更有可能活得更久,而具有消極暗示名字的人更有可能死於「early-killing 」,比如自殺、意外。
例如將首字母連接起來為「H.U.G.」、「A.C.E.」這類積極暗示會使得人們更容易對他們產生好感,更有可能「被愛環抱」幸福成長,而姓名首字母帶有消極暗示(如「M.A.D.」、「D.I.E.」),則可能受到他人的嘲笑和相對惡劣的態度。
一方面,可能是名字帶來的暗示使個人受到周圍人不同的影響。另一方面,帶有消極姓名的孩子也更有可能有著忽視孩子成長、殘酷無情的父母。這類孩子也更有可能來自於社會經濟地位較低的家庭,這可能才是名字帶來較短壽命的真實原因(Christenfeld, N., Phillips, D. P., & Glynn, L. M. ,1999) 。
三、名字的其他效應名字的發音也有影響。
更容易發音的詞語往往會給人們帶來積極的心理反應,故而有著更加流暢發音的姓名也可能會對這個人做出更積極的評價,有著容易發音的姓名會增加對TA的喜愛程度、更願意投票給TA,甚至在與TA在法律行業中獲得較高地位緊密相關(Winkielman et al., 2003)。
這一現象也可能影響孩子的學習。在學校,對名字更容易發音的學生的偏好可能使得學生更容易受到老師關注、更頻繁地被點名,受到「自我實現預言」的影響,可能會給學生的教育成就和社會關係建設帶來影響(Rosenthal, R., & Jacobson, L.,1992)。
名字的拼寫方式也可能對人們施加以暗示。使用middle name的縮寫會讓人們認為他有著更高的社會地位和更加出眾的智力。特別是在某些知識領域(如學術界、法律界、醫學界),名字常常表現為正式的形式(帶有middle name的縮寫),這也使得人們將middle name的縮寫與高智商、高社會經濟地位相聯繫。
然而,在體育界這類行業中,該現象並不突出。但該研究由於缺乏跨文化的比較(如為探討一些不經常使用middle name的國家),該結論尚不具有普適性(Van Tilburg, W.A.P.,&Igou,E.R.,2004)。
顯然,名字無小事。作為一個「社會人」,我們自出生開始就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而名字作為我們的第一張名片,影響著社會對我們的認知,蘊含著我們的出生時間、家庭社會經濟背景、家庭的期望……它不僅作為一張名片傳達著信息,也會反向影響著我們的外貌變化、成長。總之,起名確實是一門藝術。
參考文獻
向上滑動閱覽
[1][YJ1] McDavid, J. W, & Harari, H. Stereotyping of names and popularity in grade-school children. Child Development, 1966, 37:453-459.
[2] Kalist, D. E., & Lee, D. Y. First names and crime: Does unpopularity spell trouble? Social Science Quarterly, 2009,90:39–49.
[3] Erwin, P. G, & Calev. A. The influence of Christian name stereotypes on the marking of children's essays.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84, 54:223-227.
[4] Seraydarian, L., & Busse, T. First-name stereotypes and essay grading. Journal of Psychology,1981, 108: 253-257.
[5] Dunkling L, Gosling W . The Facts on file dictionary of first names[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 1984(4):741-742.
[6] Kite, M. E., & Johnson, B. Attitudes toward older and younger adults: A meta-analysis. Psychology and Aging, 1988,3:233-244.
[7] Bertrand, M., & Mullainathan, S. Are Emily and Greg more employable than Lakisha and Jamal? A field experiment on labor market discrimina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4, 94: 991–1013.
[8] Roland G. Fryer & Steven D. Levitt, Th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Distinctively Black Names.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4(3): 767-805.
[9] Arai, Mahmood & Skogman Thoursie, Peter. "Giving Up Foreign Names: 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Surname Change and Earnings," The Stockholm University Linnaeus Center for Integration Studies (SULCIS), 2007,1.
[10] Coffey, Bentley and McLaughlin, Patrick A., From Lawyer to Judge: Advancement, Sex, and Name-Calling (January 25, 2009). Available at SSRN: https://ssrn.com/abstract=1348280 or http://dx.doi.org/10.2139/ssrn.1348280
[11] BUDDEN, A., TREGENZA, T., AARSSEN, L., KORICHEVA, J., LEIMU, R., & LORTIE, C. Double-blind review favours increased representation of female authors. Trends in Ecology & Evolution,2008, 23(1):4–6.
[12] Aronson, E., & Worchel, P. Similarity versus liking as determinants of interpersonal attractiveness. Psychonomic Science,1996, 5: 157–158.
[13] Byrne, D., & Clore, G. L.A reinforcement model of evaluative responses. Personali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1970, 1: 103–128.
[14] Nuttin, Jozef M., Jr. 「Narcissism beyond Gestalt and Awareness: The Name Letter Effect,」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985,15 (3):353–61.
[15] Anseel, F., & Duyck, W. Unconscious Applicants: A Systematic Test of the Name-Letter Effect. Psychological Science,2008,19(10):1059–1061. doi:10.1111/j.1467-9280.2008.02199.x
[16] Jones, John T., Brett W. Pelham, Maricio Carvallo, and Mathew C. Mirenberg, 「How Do I Love Thee? Let Me Count the Js:Implicit Egotism and Interpersonal Attraction,」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4,87 (5):665–83.
[17] Zebrowitz, L. A., & Collins, M. A. Accurate social perception at zero acquaintance: The affordances of a Gibsonian approach.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1997,1:204 –223. http://dx.doi.org/10 .1207/s15327957pspr0103_2
[18] Lea, M. A., Thomas, R. D., Lamkin, N. A., & Bell, A. Who do you look like? Evidence of facial stereotypes for male names. 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2007,14:901–907. http://dx.doi.org/10.3758/BF03194119
[19] Zwebner Y , Sellier A L , Rosenfeld N , et al. We look like our names: The manifestation of name stereotypes in facial appearan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2017, 112(4):527-554.
[20] Winkielman, P., Schwarz, N., Fazendeiro, T., & Reber, R. The hedonic marking of processing fluency: Implications for evaluative judgment. 2003: 189–217.
[21] Rosenthal, R., & Jacobson, L. (1992). Pygmalion in the classroom: Expanded edition. New York: Irvington
[22] Van Tilburg, W. A. P., & Igou, E. The impact of middle names: Middle name initials enhance evaluations of intellectual performance.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2014,44(4):400–411. doi:10.1002/ejsp.2026
[23] Jurajda, Š., & Münich, D. Admission to selective schools, alphabetically.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2010, 29(6): 1100–1109. doi:10.1016/j.econedurev.2010.06.005
[24] Carlson, K. A., & Conard, J. M. The Last Name Effect: How Last Name Influences Acquisition Timing: Figure 1.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2011, 38(2):300–307. doi:10.1086/658470
[25] Einav, L., & Yariv, L.What’s in a surname? The effects of surname initials on academic success.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006,20: 175–188.
[26] Efthyvoulou, G. Alphabet economics: The link between names and reputation. Journal of Socio-Economics, 2008,37: 1266–1285.
[27] Nelson, L.D., & Simmons, J.P. Moniker maladies: When names sabotage success.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7,18:1106–1112.
[28] Christenfeld, N., Phillips, D. P., & Glynn, L. M. What’s in a name:Mortality and the power of symbols. 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1999,47:241–254.
本文作者責任編輯:靳永愛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