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保障質量的前提下,這句話就是真理。如何為品牌取一個好名字呢?
從馬雲和川普的段子說起
當馬雲報出幫美國增加100萬的工作崗位的時候。川普徹底軟了,軟到崩潰。他明白,對面的小個子比他還能吹!如果再不向中國妥協,4年後,中國會派這個小個子來美國競選總統。這個典故就叫「一馬平川」。
這個段子刷屏了!
撇開具體的內容,就形式而言,妙!非常妙!令人捧腹大笑,怎一個「爽」字了得?
換個角度來看,這恰恰透露了品牌命名的秘訣。
一個品牌名稱,就是一個「信息包」,裡面裝著什麼非常重要。就像「一馬平川」,在馬雲遇到川普前後的意義完全不一樣,碰巧現在是信息傳播極速的時代,你我都在第一時間知道了「一馬平川」的新內涵。
這樣的例子很多。再來看看「狗不理」,這三個字讓人想到的不是「狗」不理,而是「包子」,讓人垂涎欲滴的「包子」!
去了天津,進入狗不理的「老家」,你更容易知道「狗不理」還可以是一家酒店,頓時湧出一種「非嘗不可」的衝動。我就是這樣去了狗不理酒店,再貴的包子也不覺得貴了,而是覺得「一定要嘗嘗」才算是「沒白來」! 這就是消費者的心理。
狗不理同樣是個「信息包」,背後是「各種沉澱」,有歷史的,有文化的,有口碑的,反正有很多東西刺激著我們去行動。看一看百度百科記錄的狗不理的品牌典故就知道,部分引用如下——
1831年,「狗不理包子」創始人高貴友出生,因其父四十得子,為求平安養子,取其乳名「狗子」,期望他能像小狗一樣好養活。高貴友14歲時,到天津南運河邊上的劉家蒸吃鋪做小夥計。因心靈手巧、勤學好問,加上師傅們的指點,高貴友做包子的手藝不斷長進,練就一手好活。
三年滿師後,高貴友獨自開了一家專營包子的小吃鋪--「德聚號」。由於高貴友手藝好,做事又十分認真,從不摻假,製作的包子口感柔軟,鮮香不膩,形似菊花,色香味形都獨具特色,生意十分興隆。因顧客越來越多,他忙得顧不上跟顧客說話,吃包子的人就戲稱他「狗子賣包子,不理人」。久而久之,人們喊順了嘴,都叫他「狗不理」,把他所經營的包子稱作「狗不理包子」,而原店鋪字號卻漸漸被人們淡忘了。
可見,在產品具有一定特色的基礎上,品牌是從「造詞」開始的,同時不斷積累著「各種沉澱」。若是沒有相應的「各種沉澱」,當你看到「狗不理」時,最多會笑一笑,原來還有這樣的名字,太奇怪了,「狗」都「不理」,不大有「非嘗不可」的衝動。有了豐富的內涵作支撐則大不一樣,這就是品牌的作用。
好名字能降低6種營銷From EMKT.com.cn成本
好名字在賺錢之前,必須能幫你省錢,至少體現在6個方面。
第一,識別成本。安吉白茶就是個典型案例,一聽就知道這是個有特色的的茶葉品牌,尤其是在世紀之交的那些年,一個「白」字讓安吉的這種茶葉「大白於天下」,十足的大白話,引人注目,傳達了特色,「一種葉子白化的綠茶」。
若是叫做「安吉綠茶」,名稱上沒特色,我們聽到時感覺不到差異化,也難以提起興趣,品牌傳播的難度、品牌推廣的成本都會高很多;若是叫「安吉白化茶」,會有怎樣的聯想?白化病?白化病人?哪個都不好!
再如,我們在精心調研之後,為客戶創造的世外茗源、市外茶源等一系列品牌,你一看就知道是這是個「茶葉品牌」,不是冰箱品牌,不是床墊品牌,也不是運動鞋品牌。
若是弄一個「農民家園」,雖然可以聯想到農業,但不能第一時間識別你的行業特徵,如果再弄一個「斯浪不特牛」,更會讓人云裡霧裡。這是個極端的案例,主要是為了讓你明白這個道理,一般不會有人來用這樣的名稱。
第二,朗讀成本。若是你取一個品牌叫「斯浪不特牛茶」,不僅識別成本高,極難識別,更是非常拗口,茶葉市場上很多拗口的品牌,隨便去一趟茶城就知道了。
相反,天福茗茶、八馬茶業、大益茶業、謝裕大、黃山毛峰、西湖龍井、祁門紅茶等等則更容易朗讀,這一點讀一讀就能馬上知道,不需要做分析。對消費者來說,他也不會去多想,讀著方便、讀著順口就好,沒那麼多的道理好講!
第三,記憶成本。茶葉市場上那麼多品牌,在不提醒你的情況下,你能記住幾個沒有打廣告的品牌。
請注意,是沒有打廣告的品牌!然後,你再繼續想一想,反覆打廣告的茶葉品牌,你又記住了誰?
還有,我們在闡述「朗讀成本」的時候,你記住了哪些品牌?
第四,傳播成本。品牌必然會傳播,也必須要傳播,才會不斷提高影響力。無論是何種形式的傳播,都會涉及到成本問題,尤其是口碑傳播時,傳播成本更重要了。
例如,大家一起喝茶,朋友問你:「這茶不錯,哪裡買的?」你說:「斯浪不特牛茶葉店買的。」「什麼茶葉店?」朋友疑惑地問。
「斯——浪——不——特——牛——茶——葉——店。」你放慢速度、耐心地說,但朋友還是沒有聽清楚,於是你繼續說:「斯浪不特牛茶葉店,斯是斯文的斯,浪是浪花的浪,不是不能的不,特是特別的特,牛是黃牛的牛……」
實在講不清楚的時候,你就不得不寫下來或發個信息,讓朋友看看。
相反,若是說「天福茗茶」買的,朋友基本就聽清楚了,即使不知道「天福」是哪兩個字,你也可以非常快速的解釋,「天空的天,福氣的福」,朋友也就馬上明白了。
有了對比就很容易看出來,斯浪不特牛茶葉店,口頭傳播的成本太高!但口頭傳播是非常重要的傳播,朋友之間推薦品牌,就是要靠「口頭傳播」!
談到這裡,你再想想,小米手機、蘋果手機、滴滴打車、鑽石小鳥、阿里巴巴、淘寶、寶馬、奔馳、羅輯思維,這些品牌,自然會更加明白什麼叫「傳播成本低」!
剛剛列出的品牌,大多數人都可以在第一眼記住!
當然,傳播成本的理解方式有很多,記憶成本也會影響傳播成本,這裡只是一種,目的還是提醒茶商重視茶葉品牌名稱。
第五,「理念認知」成本。其主要是指理念傳達或理念認知需要花的時間和精力。這一點與溝通有關,但比溝通成本的含義要狹窄,暫且用「理念認知成本」六個字來表達。
例如,我們在為大轉型時代的一本茶葉營銷圖書取名時,想表達一種基於「用心贏得顧客」的理念以及22種新商規,權衡再三就定了《推心置茶》這個書名,雖然不一定所有人都能看出它是從「推心置腹」而來,但也只要1秒鐘就能解釋清楚,同時傳達出一種大轉型時期的茶葉品牌營銷理念,「推己之心,置於茶上」。
第六,「容器擴展」成本。這是一個形象的說法,品牌名稱就像一個「容器」,必須能夠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容得下品牌創始人的「理念和夢想」,從阿里巴巴到小米,這些名字看起來簡單,卻融入了創始人的「理念和夢想」。
例如,百度百科的「阿里巴巴」詞條顯示: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覺得世界各地的人士也認識有關「阿里巴巴」的故事,而且大部分語言也存在類似的讀音,因而將公司命名為阿里巴巴。電子商務是一門全球化的生意,所以我們也需要一個全球人士也熟悉的名字。阿里巴巴意謂「芝麻開門」,喻意我們的平臺為小企業開啟財富之門。
茶葉品牌最初命名時,也要當作一個「容器」,不僅是一個很容易容納創始人「理念和夢想」的容器,而且還要能夠隨著品牌的發展,不斷承載新加入進來的「理念和夢想」。
例如,茶葉界很多關於「香」的品牌名稱,這個「香」,那個「香」,一個「香」接著一個「香」,雖然可以拿來裝一些「理念和夢想」之類的文化,但總顯得「很難」,外人理解起來甚至會覺得「牽強附會」。這類名稱暫時就不列舉了,具體原因你懂的。
巧妙「造詞」的四個關鍵
品牌命名就是要尋找對品牌成長有利的「信息包」,然後巧妙地「造詞」。這個「詞」不僅要彰顯自己的優勢,還要便於消費者在第一時間識別、理解自己的優勢。
關鍵一,「造詞」要與時俱進,適應時代的要求。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喜好。現在為一個品牌取名,你估計不會為一個包子取名「狗不理」,因為時代變了,要降低各種各樣的成本,我們對品牌命名就必須有新的要求。
例如,上個世紀,服裝品牌取個名字叫「雅戈爾」,「青春」一詞的英文直譯,你看到就覺得洋氣,產生了很多聯想,就像「皮爾卡丹」「阿迪達斯」「桑塔納」「維多利亞的秘密」等等,但是,現在你怎麼想?
再如,有兩個服裝品牌叫「無用」「例外」,不僅品牌名稱有個性,而且走紅了,因為第一夫人的青睞!換作三十年前,你會為服裝品牌取名「無用」「例外」嗎?
多數人不會!因為,那個時代流行的元素是「洋氣」,哪怕是表面上的「洋氣」。今天也有一大批人「崇洋媚外」,但是表現形式不一樣了,單單靠一個洋名稱很難「鎮住」人,必須有系統的支撐才行!
這就是時代的差別!品牌名稱要符合當下消費者的審美標準,也就是要適應消費者的當下需求。
關鍵二,搞清楚自己的特色和定位,尋找適合的「字詞」。
根據品牌定位,造出來的品牌名稱,可以直接佔領制高點,並且最好是根據品牌的要求,盡力佔領最高點!
例如,「媛首」是元首的諧音,看到「媛首珍珠」就會想到「元首珍珠」,與國家元首、政府元首掛鈎,直接彰顯媛首珍珠的高端形象。
這個過程中,你不需要解釋,不需要引導,你要表達的特色,消費者馬上就知道,這個在時間成本、經濟成本上都很低。
這正是很多品牌沒做到的,所以,我有時會非常殘酷地告訴一些老闆真相,「你的品牌必須換」,但是很多老闆受不了!
也許是感情上的,也許是別的原因,不管怎樣,不換必然錯!以後必然會付出更大的代價!這是眼光和判斷力的問題。
關鍵三,站得足夠高,立足長遠做出分析和判斷,為品牌搶佔先機。
例如,「媛首」之「媛」,大家都會想到名人,家喻戶曉的名人,而且恰恰和國家元首緊密相關,所以,我們更能感覺到品牌的檔次,而「媛首」的定位正是高端珍珠品牌,100%溫和。
這個過程中,你不需要解釋,不需要引導,你要表達的產品特色,消費者馬上就知道,這樣的新詞在品牌推廣過程中,時間成本、經濟成本等等都很低。
「媛首」這個品牌名稱是我們在2006年為客戶創造的!請注意是2006年,而不是2016年。當時,我們不僅對「媛」字本身做了系統分析,而且將相關聯的人物做了分析,更重要的是,我們做了一些預測,這依靠的是眼光和判斷力。
事實上,不僅品牌命名需要眼光和判斷力,品牌傳播也需要眼光和判斷力,才能創造經典,只會吹牛、瞎掰掰,不可能創造經典。
什麼叫經典?時間驗證的才叫經典,就像「媛首」品牌的命名,就是一個非常經典的品牌命名,因為,時間一直在不斷地告訴你品牌的內涵,以及品牌效益、品牌傳播成本等等。
關鍵四,「造」了「詞」之後,還要「洗詞」,即洗去之前的含義,巧妙的賦予新的含義,讓「詞」重新「生長出」新的內涵。
例如,「狗不理」不再是貶義,而是一種有趣的、可愛的稱呼,令人愉悅。
再如,「褚橙」這個品牌名稱是在「褚時健」和「橙子」兩個詞的基礎上,逐步造「造」出來的詞。過程大概是這樣的,褚時健老人種的橙子,叫的時間長了、次數多了,也就是漸漸省略了中間的文字,成了「褚橙」,於是「褚橙」這個詞也就自然而然的生出來了,品牌的人格化特徵隨之躍然紙上,讓人感覺很親切,若是了解背後的故事,更會增加一會敬重。
又如,「小米」以前是糧食的一種,從前提到「小米」就會想起「小米加步槍」,現在呢?「小米」已經是一個非常知名的品牌,我們想到很多產品!從手機、手環、路由器到空氣淨化器,還有充電寶、電視機等等,你能想到的很多產品小米都有,甚至是裝修服務。
成功品牌必有「戰詞體系」
造出來的詞,除了品牌名稱,也可以是品牌傳播事件的名稱,還可以是溝通過程中的造詞,例如吃家具、白茶娶妃、潘安賣茶、綿羊革命、珠鑽之爭等等。
古今中外的成功品牌,不僅要創造品牌名稱這個詞語,還要製造傳播事件的詞語,更重要的是,品牌要有自己的一套「詞語體系」。
請注意,品牌要有自己的一套「詞語體系」!自己的,不是別人的!
為什麼?
因為話語的背後是思維方式,沒有「詞語體系」的品牌,不可能有自己的思維方式,更多的是人云亦云、隨波逐流,很難建立自己的特色。
例如,很多品牌不會獨立思考,一切都是抄襲別人的,很多行業都有。
今天這樣抄襲,明天那樣抄襲,銷售員這樣抄襲,老闆這樣抄襲,結果是大家一起抄襲,抄來抄去,一塌糊塗。
可以說,很多品牌沒有競爭力,銷售力平平,持續不了,就是「詞語體系」混亂,沒有創造與產品匹配的「詞語體系」,也沒有及時更新、持續豐富自己的「詞語體系」。
這個問題之前是無所謂,原因主要有兩個。
一個是信息沒有現在這麼發達,手機一搜索就都出來了;另一個是,從前搞定幾個人,維繫幾個大客戶,就不愁業績了,現在需要搞定很多人,並且是要光明正大的搞定很多人,許多小動作都不能用了,這是網際網路催生的時代變化。
還有一點很重要,對於單次消費金額小的商品,也要密切注意建立「詞語體系」。很顯然,經濟低迷期,競爭加劇了,消費者買東西越來越謹慎,品牌營銷更需要精細化的「詞語體系」,以及精細化的「詞語管理」。
當然,無論怎樣,品牌的大前提都必須根據自己的特色,系統建立自己的「詞語體系」。若是這個「詞語體系」有足夠的戰鬥力,那就可以稱之為「戰詞系統」。
「戰詞體系」成功建立了,也就順勢有了品牌自己的話語體系,說話的思路一定會越來越清晰。
久而久之,大家說話也好,做各種形式的宣傳也好,都有了非常明確的標準,品牌溝通的成本越來越低,銷售自然就會越來越順暢,品牌力越來越強,這是品牌生存發展和轉型的重要根基。
重申一下,這是個非常基本的問題,只可惜很多企業並沒有去做。
當然,這個「詞語體系」,不需要做得100%精準,也沒有辦法做到100%精準,必須不斷地變化,因為品牌營銷是一門實踐,必須在實踐中不斷驗證,盡力多用「腦子」,不斷地微調,再加上合適的「票子」,才能結出品牌這個「果子」!
所以,這套「戰詞體系」都必須結合企業的各個層面,在實踐中用好,不斷地調整,用出好結果,才算是有用的,否則就是瞎子點燈白費蠟。
不光是企業,個人也要注意自己的「詞語體系」。
對於個人來說,詞語是來自內心的,要做個有心人,只要內心改變了,對外在事物的感覺改變了,用詞也會跟著改變。
例如,當你在孩子面前發怒的時候,你要想想你發怒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你發怒的!
這個與面對顧客的道理是一樣的。看到背後的原因,真正想通了,感覺改變了,你的怒氣就會減少大變。換個位置也是一樣的,即,你讓顧客明白一些原因之後,顧客也會反過來理解你的。
例如,同事告訴我,有人氣憤地說我們正在銷售的《推心置茶》、《賣茶你要這樣說》的價格有點兒高,但是當他們了解圖書背後很多看不到的巨大投入,例如,我們調研了1000餘家茶葉店等等,然後再對比學習之後的巨大收益以及「書價、茶價與房價」時,他們又非常理解了,隨即果斷下單。有的還將這些書當做禮品送給朋友。
還有,在雙十一之後的一段時間,因為快遞公司「爆倉」,也就是快遞貨品的大規模積壓,一些杭州發出的快遞,未能準時到達,給很多讀者添了麻煩,有些讀者甚至晚了七八天才收到預購的《賣茶你要這樣說》,卻沒有一句怨言,笑著說「沒關係,理解的」。
這些都是看起來平平常常的事情,說出來的也都是樸實的家常話,卻讓我知道很多茶商都有顆美麗的心。
品牌營銷的過程中都是這樣,都是用一連串的「詞語」構成的,用好了,用順了,用到人「心」裡去了,大家都喜歡,反之則不喜歡,就是這麼簡單!
但不論怎樣,我們必須做有良心的人,一切都由心出發,切切實實做個好人,永遠永遠做個好人!
如此堅持,再輔以必要的技巧方法,品牌縱然是「狗不理」,「人」也會喜歡!祝你好運!
謝付亮,品牌實戰權威導師,中國網現代農業頻道首席品牌顧問,15歲進入華東師範大學商學院,近20年品牌運作經驗,觀點、論著和案例被國內外1000餘家媒體推薦或報導,著有《品牌天機——超低成本塑造品牌的16條黃金法則》(機械工業出版社)、《片茶不留——好營銷三步賣光你的茶》、《茶翅高飛——中國茶葉品牌快速崛起之道》、《點茶成金——快速賣茶72招》、《指點茶山——中國茶業診斷與謀略》(福建人民出版社)、《推心置茶——大轉型時代的22條茶業商規》、《賣茶你要這樣說——快速破解茶葉店的49個銷售困惑》、《片茶不留——好營銷三步賣光你的茶》、《一群正在回家的人——一位「營銷詩人」的人文詩選》(上海三聯書店)等10餘部著作。個人電話和微信號:13588268508;E-mail:zeroshell@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