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故事的主人翁是一德高望重、玉樹臨風的心理師。為尊者諱,寫這個故事時,我需要給他另取一個名字。可我想啊想啊,想破頭也想不出比「吳益軍子」更為尊貴的名字了。怎麼辦?那就借他用用唄。
好了,既然他跟我同名,那我就用第一人稱來敘述他的故事吧。
(第二卷·第二十六篇·連載中)
1.
給狗取名字,還是個蠻大的學問。我一直覺著,我之前養的那條狗沒能善終,多半是在取名字上出了差錯。你說我叫它什麼不好,非得叫它「小傢伙」?
要是有人問,「小傢伙」這名字究竟哪裡不好?那我可說不上來;逝者已逝,就不要打攪它了吧。
…………
關鍵是,金毛取什麼名字合適呢?我翻遍了《詩經》《楚辭》《史記》……總之,手邊稍微像點樣子的書我都找了出來,可也沒找到一個配得上的名字。
怎麼辦?我沒了主意,情緒很快就低落了,一分一秒都是煎熬!
…………
在這心情不好的時候,我一心盼望著能找到一些方法,或者物品,或者人,幫助我快快地好起來;其情其狀,一如古書中的老人為返老還童而苦覓仙方。
講道理,仙方未必有,但讓心情愉悅起來,可做的事還真不少!
2.
一開始,我想到的是,找一兩部電影出來看看。說實話,我實在是太愛看電影了,不僅愛看愛情動作片,正兒八經的電影也愛看。這些年,或是去影院,或是網上找,我每天都要看一部電影的,就跟一日三餐似的那麼規律。
當然了,狀態不太好的時候,具體看什麼電影就得有一些要求。
我覺著,得是自己曾經看過的、覺著好看的片子;這點很重要。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垃圾片太多了,即便事先做了功課,找介紹、看推薦、查評分……也沒什麼卵用的。要知道,影片宣傳到位,灌水的人又多,防不勝防的。
比如說,你聽誰誰誰忽悠了,一個人跑到電影院,用了兩三個小時,花掉四五十塊錢,看了部類似《大轟炸》這種水平的片子,你說糟心不糟心、氣人不氣人?
很明顯,看老電影,尤其是之前就覺得好的電影,要省心多了。
這就像很多人失戀之後,想的不是豔遇,也不是立馬發展一段新的感情,而是一個勁兒地回味過往難忘的愛情畫面,忍不住要拉某一任戀人出來嘮叨嘮叨一樣。
…………
問題是,當初覺得好的電影,都成嗎?未必;還有很關鍵的一點是,當初看那部電影的時候,自己得有一些特別的感受,而且那些感受和眼下的心境能合上拍。
我知道,那些特別的感受,重溫老電影的時候,就都找回來了。
情緒低落的時候,找到這些感受有什麼好處呢?嗯,那感覺就好似眼望著一片汙泥濁水,夠不爽的對吧?可突然淅淅瀝瀝地下起雨來,似乎就有好事要發生了。
…………
就我過往的經驗來看,每當我感到孤單、寂寞、冷的時候,我憋不住想看的影片有《肖申克的救贖》《海蒂和爺爺》《黑色的風採》《霸王別姬》《活著》……
不知道這對別人有沒有用?對我來說,花這時間,是很值當的!
3.
只是呢,有些時候,因為網絡或資源的問題,電影一時不好找,那可怎麼辦?那不妨考慮送個禮物給家人,尤其是老人和孩子,給他們一個不大不小的驚喜唄。
要我說,在網上淘一個禮物比找一部高清電影,可容易太多了。
講真的,很多時候,我們——當然了,尤其是我——老盼著能有那麼一個人,會給我們一個驚喜,對不對?可惜,這樣的盼望,往往都落空了。既然這樣,我就想著,我自己來扮演這樣的角色——給別人送驚喜——也挺好!
不過呢,這圖的不是誰誰誰的感謝,圖的是分享那一點兒喜悅。
可能有人要問了:為什麼要分享別人的喜悅呢?有意思的地方就在這兒;照我這世俗的眼光來看,這跟「投資」沒什麼兩樣的,因為一轉手、再回來的喜悅,體驗就更豐富、更強烈、更持久了,能讓人心滿意足,回味無窮。
就我個人的體驗,每次給家人買個什麼禮物,我都能快活很久。
4.
其實,禮物這東西吧,除了可以送親友,也可以送自己的。怎麼說,我們也不能虧待了自己,對不對?對此,還有個專門的名詞,叫「自我同情」。
有研究顯示,會自我同情的人能更好地處理各種麻煩,不論是親人生離死別、夫妻感情破裂,還是丟了大門鑰匙、走路踩到狗屎,這樣的人都不至於過分自責而加重自己的負擔。
事實上,自我同情是一種意願,用善意和理解的心態看待自己的錯誤與缺點,它包括這樣一個事實,即「是人都會犯錯」。
這就意味著,面臨困難時給自己以同情,這樣我們就不會嚴厲地批判自己,也不會為保護自尊而防禦性地去凸顯某些品質。
我就見,遇到麻煩、心情低落的時候,那些懂得自我同情的人,會像對待好朋友一樣的對待自己。
想到這,我試著抱慰一下我自己,就像過往我抱慰好朋友一樣。
5.
說到好朋友,我發現好多人都沒什麼聯繫了;要不要聯繫一下?
擱以前,我老是建議別人,在狀態不佳的時候,能留出一點點時間,聯繫一兩個好朋友(得是過往感情很好的朋友,泛泛之交就算了),尤其是那些久未聯繫的好朋友(翻翻手機,或QQ,或微信,這樣的人,一定有);我不能光說不練,是不是?
…………
嗯,既然是聯繫,我就單純地聯繫一下,問候一聲;僅此而已!
…………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我學到另一種應對策略。
聯繫上好朋友,如果可以暢聊的話,我就自己發洩幾分鐘,過後再聽聽朋友講述他所遇到的問題。
花上十幾、二十分鐘的時間,討論別人遇到的問題,自己的問題反而好像消失了,這真的很神奇。
這樣的應對策略,誰都可以學過去、用起來!
…………
我記得,電話裡,有一個好朋友就跟我講,他頭髮掉得差不多了(我沒那麼嚴重),每天的生活除了工作就是油鹽醬醋(我沒那麼無聊),整日裡老是打不起精神來(我沒那麼虛弱)……
這讓我來了精神;覺得挺好(無)玩(恥)!
6.
待自己感覺稍微好一些了,我就可以著手將壓得自己喘不過氣來的待辦事項,一件一件地列出來,然後挑出一件,搞定它;即便是像收拾屋子、清理垃圾、洗洗衣服這類不起眼的小事兒。
這裡,最關鍵的是,讓自己真正地行動起來。
注意,在這個時候,「撿軟的捏」非常關鍵。
對我來說,給花瓶換換水是個挺不錯的選擇。
7.
比較麻煩的是,心情不好的時候,我——當然了,也包括很多人——往往做什麼都沒耐心,看什麼都不順眼,甚至還想罵人、打人、咬人……這可如何是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