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茫的代價
我們都想追求幸福快樂的人生,這似乎是我們終身的目的之一,我們都想過一個有意義的,有價值的,充滿快樂的人生,因此,我們不斷的在這個世界努力著,每天從早忙到晚,似乎從來都沒有停下來過,有時候覺得人生充滿激情,而有時候早上起床時卻不自覺地就情緒低落。
久而久之,我們開始迷茫,到底人生是為了什麼?我們到底在追求什麼?為何越努力越奮鬥,似乎越來越累,越來越迷茫,越來越找不到人生所要的快樂,到底問題出在哪裡?
這就是小務虛過去20年間不斷奮鬥的心路歷程,我是如此的努力如此的奮鬥,我甚至比同輩努力無數倍,而且是長期數十年如此,但我卻越走越迷茫,越來越不開心,越來越壓抑,身體越來越差,家庭關係也越來越不融洽,經濟狀況也開始走下波,然後我就越發焦慮。
我曾經的雄心壯志與激情,正在變成恐慌,而這一切,就因為我在經過這麼多年的探索後,越來越失去了人生的方向,這就是最麻煩之處。
比如你開車,如果你不知道你要去哪,你不知道人生的目的地在哪,那麼過程不管你怎麼折騰,你永遠到達不了目的地,你可能還會因此耗費大量的人生與精力在半途中不斷的換方向,這就是小務虛20年人生的寫照。
因此,在近3年中,我放下了一切折騰,潛心只做一件事:「搞明白方向,否則我不再上路」,因為如果方向錯了,你更努力的只會錯得更快,但是如果方向對了,即使你慢慢來,最終還是會到達目的地。
這就是小務虛本專欄存在的目的,在經過了近幾年的思索後,在總結了過去20年的人生經驗後,我才開始明白路在何方,人生到底該怎麼走才不至於是錯誤的。
我將在36個第一性原理的認知模型中將這個問題交行清楚,而今天我們要搞明白的一個問題,就是與人生幸福快樂有關的情緒,因為我發現,如果情緒這一關你過不了,你首先就出不來了,更別說調動理性與智慧。
高明的旁觀者
而要搞明白情緒,其中一個有效的法則就是訓練自己隨時隨地能從局中人切換到旁觀者的能力,這是搞明白人生一切情緒的關鍵能力。
而其中一個有效的工具,就是之前介紹的冥想,可以參考《旁觀者清,冥想就是成為理性的旁觀者,去觀察那個情緒激動的自己》,就是如何巧妙的在生活裡面,通過切換局中人與旁觀者的不同角色,從而看清楚自己的本性,請注意,這是一個極具難度的技巧,因為它是要求你能夠在情緒當下,從被情緒左右著的局中人覺醒過來,然後切換到旁觀者,當下就觀察著自己的一行一動,這個技巧需要多次練習,才有可能在生活裡面發揮出來!
小務虛發現,我之所以能在當下就切換到旁觀者,核心在於,在每一個情緒的當下,保持對情緒的懷疑不信任狀態,能放下局中人的強烈情緒衝動,從而覺知到局中人準備去幹嗎,為什麼想要這麼去做。
因此這種能對情緒的瞬間察覺,它首先取決於你能否時刻保持對情緒的警惕,不被它左右著走。
由於小務虛此前寫了大量關於情緒的文章,因此,我相當清晰情緒會以何種強烈的氣勢控制著我,遮蔽著我。
而這得益於我長期以來在生活裡面對日常狀態下的情緒反應的一舉一動的反思與反省,因為當你把現實中的事例與背後產生的情緒通過不斷的多次練習後對應上時,當動作發生時,你就已經知道情緒已經存在潛意識了,隨時有可能被一些小事情觸發。
從局中人跳出來的關鍵:情緒
當你這樣一方面保持對潛意識裡面的情緒的警惕時,另一方面不斷的觀察它的產生機制時,你就越清楚情緒的來龍去脈,越清楚它是如何運作的,就越會保持對它的敬畏與審視。
這就是為什麼要懷疑情緒,不相信任何瞬間的情緒,這是從局中人切換到旁觀者的前提。
但是跟你說要懷疑情緒,不要相信情緒,基本是等於白說, 是不成立的。
比如小務虛學習佛陀與老子體系也數年了,對於他們所說的道理,我也非常清楚,但我無法真正做到佛陀所說的:「要放下執著」。
大多數人,99.9%的情況下,學習老子也好,佛陀也好,或者其他理論也好,我們是很難運用到生活裡面的,這裡面是有深刻的原因的:
理念只是弱模型,它對應我們大腦裡面稀疏的神經元。本能動作是強模型,它已經被打磨成最完善最高效最省能的自動化反應體系,對應我們大腦裡面的粗大密集的神經元體系。參考《強模型的競爭,是宇宙誕生生命,演化出人類的奧秘所在》來理解。因此,你要活命,要生存,你的任何瞬間反應,都得100%使用強模型而避免使用弱模型。而情緒,就是確保機體能100%這樣去做的基因引誘劑。因此,你要逆你的生理,把理念弱模型運用到生活裡面,你首先得過情緒這一關。其次,把理念弱模型打造成強模型,同時為這些弱模型賦予價值,賦予情緒,才有機會在關鍵時刻抗衡本能情緒。因此,儘管我知道當你放下執著的時候,你就能得到智慧。但這只是知道,它是一個非常弱的模型,並不代表你能做到。
因此這麼多年來,不管我怎麼努力嘗試,就是無法說服自己做到,因為那只是一個道理,而你不清楚道理的所有的具體細節是如何展開的,那麼無法發揮出來是很正常的,因為有太多個難關要過了!
實際上佛陀在2000年前,他對背後的具體細節的運行機制也是不清楚的,他是通過運用智慧,運用歸納法,對現象層面進行大量總結與分析得出深刻的結論。
比如,他說你要得到人生的真正智慧,你得真正放下執著,你得真正做到六根清淨,也就是放下正常人的日常生活與日常思緒,這是前提。
這個說法是極為有道理的,他跟老子的主張是一致的,就是都指向了生活本身,因為我們的五官,我們的情緒,正是為了日常生活的趨利避害而設置了,也就是為了「自我的利益與欲望」而打磨的,如果你放不下自我,你就一定首先籠罩在情緒之中而出不來,就是這個道理!
老子跟佛陀在2000年前,僅僅通過首先攻克生活,然後調動純粹的理性推理,即達到如此高的成就,實在是太厲害了。
而我們今天的人,有一個優勢,那就是我們有科學工具,我們可以把大腦產生情緒的機制進行解剖,清楚地了解其中的奧秘,而當我把整個過程整頓後,發現一切竟然跟佛陀與老子的分析一致!
放不下的代價
因此,當我非常清楚多巴胺是如何通過情緒激素左右人的時候,我就更知道我在什麼狀態下,是已經產生了情緒激素,已經被情緒籠罩著了。
比如,即使小務虛不斷的在生活裡面做減法,練習「空無」的人生法則,但我發現,不管我怎麼練習,我人生中所謂的「空無」,一定是相對的,因為我無法放下正常的生活,我上有老下有小,我當然放不下他們,一旦認識到這個真相,那麼就必須為這個現實付出代價,我就必須養家餬口,必須賺錢。
而我目前與賺錢有關的事情,就是創作。
於是,我知道,我所創作並且發布出去的文章,如果能帶來收益,那麼我就會不自覺有快感,覺得人生充滿意義,而所謂的帶來收益,就是發布了後,流量比較大,看的人多,那麼帶來的收益就會高,我需要錢養家餬口,那麼這種情況下自然我會感覺到快感,因為大腦得到了多巴胺的快感獎賞,這個過程,不用你去控制,它一定就是這樣子發生的。
一切都是大腦裡面的情緒激素左右的結果,特別是多巴胺。
而這一過程卻是在數百萬年的基因突變與自然選擇的共用下,已經被打磨成一個高效的,快速的本能反應模塊,因此,它具有自動化操控人的特徵。
而背後的核心操手,就是多巴胺神經傳導物質類激素。
多巴胺驅動行動的機制
多巴胺我們前面已經有數篇文章詳細介紹,此處只大概介紹其功能。
巴甫洛夫的狗,餵食人員多次餵食後,當狗看到餵食人員時,狗就會分泌唾液。也就是,原本狗只是對食物才會分泌唾液,對食物才會反應,但是現在通過訓練,通過連結,狗把餵食人員等同於食物,於是對餵食人員進行反應。
這種建立條件反射的背後驅動力就是多巴胺主導的,巴甫洛夫的狗本質上是想要食物,得到食物它就會有多巴胺的快感獎賞,而通過訓練,它把這一快感獎賞的過程等同於看到餵食人員,於是,看到餵食人員,它也會分泌唾液。
這就是多巴胺的行為驅動機制,它會驅動我們去追求所有與背後「食物」相關的事情。
比如巴甫洛夫訓練這隻狗,每次在餵食之前,都會搖動一下鈴聲,久而久之,這隻狗聽到鈴聲就會分泌唾液,於是狗對鈴聲也建立了快感情緒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