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上公認的靠譜的PM2.5檢測方法是三種:「重量法、β射線吸收法和微量振蕩天平法」。
他們的前提都是-需要把PM2.5與較大的顆粒物分離
一般方法是讓氣流以一個流速通過一個長管,大顆粒物會因為比較大被吸附在管道上,較小的顆粒物可以通過,最後用一個濾材過濾掉PM2.5(這個濾材肯定是消耗品)
儘管檢測方法多樣,但無論是重量法、β射線法,還是震蕩天平法、光散射法,目前開展的大範圍的監測中,法定監測項目還只有質量濃度(單位體積混合物中某組分的質量),僅僅監測質量濃度並不能真正獲知大氣氣溶膠顆粒物的實際汙染狀況。
對於監測點的分布,我國《環境空氣品質監測規範》中有兩個技術指標:一是所有城市建成區評價點的均值應儘量反映城市的實際空氣品質總體水平;二是要能反映和代表城市汙染的不同高低水平。為防止受到局部人為幹擾、保證評價點位的代表性,《規範》還要求評價點位周圍50米內不應有煙囪、爐窯等汙染源,採樣口周圍空氣流通,不能有高大建築物遮擋,高度要求在15-20米。
首先需要採樣,這個採樣器叫做切割器,外觀似倒扣的盤子狀。它就像捕魚的網一般,網眼的大小,決定了能捕獲「魚」的大小。監測PM10、PM2.5、PM1.0的道理都一樣,就是「濾網」不一樣,通過的顆粒物大小也不一樣。
只要有空氣經過,就立即被全天24小時不停轉的抽氣泵吸進採集系統, 再經過這張「網」,把直徑大於2.5微米的顆粒物擋在門外,而小於等於2.5微米的顆粒物被吸入「喉管」——PM2.5這條「魚」,就這樣被篩選出來了。其實這和發生在我們呼吸道裡的情形是非常相似的:大顆粒易被鼻腔、咽喉、氣管截留,而細顆粒則更容易到達肺的深處,從而產生更大的健康風險。
把分離出來的空氣通過管道後,用各種檢測方法測定PM2.5濃度。目前,各國環保部門廣泛採用的PM2.5測定方法有三種:重量法、β射線吸收法和微量振蕩天平法。
1、重量法
將PM2.5直接截留到濾膜上,然後用天平稱重,這就是重量法。值得一提的是,濾膜並不能把所有的PM2.5都收集到,一些極細小的顆粒還是能穿過濾膜。只要濾膜對於0.3微米以上的顆粒有大於99%的截留效率,就算是合格的。損失部分極細小的顆粒物對結果影響並不大,因為那部分顆粒對PM2.5的重量貢獻很小。
重量法是最直接、最可靠的方法,是驗證其它方法是否準確的標杆。然而重量法需人工稱重,程序繁瑣費時,自動化程度低,不適合進行遠距離監測。如果要實現實時自動監測,就需要用到另外兩種方法。
2、β射線吸收法
將PM2.5收集到濾紙上,然後照射一束beta射線,射線穿過濾紙和顆粒物時由於被散射而衰減,衰減的程度和PM2.5的重量成正比。根據射線的衰減就可以計算出PM2.5的重量。
β射線吸收原理自動監測儀適用範圍較廣,在24小時空氣品質連續自動監測中應用廣泛。在汙染較重或地理位置重要的地方,測量時可每小時自動得出一個監測數據,實時反映空氣中PM2.5濃度的變化情況,並可進行數據傳輸,有利於遠程監測和自動控制,為環保部門進行空氣品質評估和政府決策提供準確、可靠的數據依據。並極大的減少了人工工作量,不過其缺點是相對成本較高。
3、微量振蕩天平法
一頭粗一頭細的空心玻璃管,粗頭固定,細頭裝有濾芯。空氣從粗頭進,細頭出,PM2.5就被截留在濾芯上。在電場的作用下,細頭以一定頻率振蕩,該頻率和細頭重量的平方根成反比。於是,根據振蕩頻率的變化,就可以算出收集到的PM2.5的重量。
微量振蕩天平法的PM2.5監測儀外形類似微波爐,方方正正,上面則是一個電子顯示屏,所監測的六項指標實時數據在屏幕上跳躍。跟β射線吸收法一樣,振蕩天平監測法能實時捕抓空氣中的PM2.5微粒,監測數據按半小時、1小時、8小時、12小時、24小時的目錄在顯示屏上顯示。而且,監測設備24小時連續自動監測、自動儲存傳輸數據。
顆粒物分類
縮寫
定義
分析方法
手工分析
自動分析
總懸浮顆粒物
TSP
環境空氣中空氣動力學當量直徑
≤100μm顆粒物
重量法
GB/T15432
可吸入顆粒物
PM10
環境空氣中空氣動力學當量直徑
≤10μm顆粒物
重量法HJ618
β射線法、微量震蕩天平法
細顆粒物
PM2.5
環境空氣中空氣動力學當量直徑
≤2.5μm顆粒物
重量法HJ618
β射線法、微量震蕩天平法
質量濃度值僅僅是一個方面的數據,以後的儀器應該往全方位監測的方向發展,比如可以實時在線地監測顆粒物的粒徑,可以獲取每個顆粒物上的化學成分(混合狀態),具有高的時間解析度,有了這樣的儀器,我們才能對PM2.5有更深刻的認識。
彭于晏教你戴口罩!愛豆必轉!
《霧霾的真相》:一個環保部門公務員的萬字稽首自白
年度最佳散文《霾是故鄉濃》,給正在霧霾中的你...
近日,一個詞兒火了:「水中PM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