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發表在《放射治療與腫瘤學》雜誌上的一篇研究稱,荷蘭科學家在人體的鼻子後面發現了一個之前從未知曉的新器官,命名「咽鼓管唾液腺」。該發現或將有助於減少一些癌症治療產生的副作用。
新發現的這個咽鼓管唾液腺,平均長度約3.9釐米,位於鼻子後面一塊被稱為咽鼓管隆凸的軟骨上方。以前這個位置只有一些肉眼根本看不到的很小的唾液腺,突然發現這個腺體,讓研究人員感到十分震驚。
因為,在以往的醫學記載中,人類只有三個唾液腺——舌下腺、頜下腺和腮腺,分別位於舌頭下方、下頜下方和臉頰後部的下頜背面。它們分泌唾液,幫助我們咀嚼、吞咽和消化食物,並保持我們的口腔溼潤及牙齒健康。而新發現的這一唾液腺器官很可能是用來浸潤和潤滑喉嚨上部的。
#唾液腺
其實,咽鼓管唾液腺也是在一個很偶然的情況下發現的,研究人員在運用放射性標記技術研究前列腺癌時,發現這些放射性標記物還可以與唾液腺產生反應,然後意外的發現人類鼻子後方有個區域有明顯的異常,所以大膽猜測這可能是一組新的唾液腺。
為了進一步驗證這一猜測,研究人員還檢查了至少100名患者,結果發現所有人的這個位置都有這一腺體的存在。除此之外,研究人員還對兩具屍體進行了解剖,也發現了相同結果。
這個新器官有什麼好處?
研究報告稱,在治療頭頸部腫瘤時,放療是重要的方法之一,但唾液腺對放射療法十分敏感。所以醫生一直盡力避開主要的唾液腺,而此前人們並不知道咽鼓管唾液腺的存在,所以在治療的過程中,並沒有對這個位置的腺體進行特殊的防護,以至於這組腺體在放療時,可能經受了放療射線的損傷,導致患者出現唾液分泌的減少、產生口乾症,影響吞咽、味覺和食慾等。
為了驗證這一猜測,研究人員還翻閱了700多名接受放療的癌症患者的治療記錄,發現患者在這組新唾液腺的位置接受的輻射越多,產生的副作用就越多。
參與研究的Wouter Vogel博士表示,如果以後能夠從技術層面上,實現避開對這個新發現的唾液腺的輻射,那麼有可能將減少放療給患者帶來的損傷,這將有益於提高他們在接受治療後的整體生活質量。
文章內容來源於何裕民教授公眾號,傳播健康科學知識!